第六十六章 秘修至巅 圣威潜藏
帝辛自造纸术问世获天降功德后,大商国运昌隆,百姓安居乐业,西方来朝,一片繁荣之象。然帝辛并未满足于此,一日,于内宫密室之中,他正端详着一件奇异玉石。此玉石乃偶然所得,温润而泽,其内似有丝丝缕缕神秘气息流转。
帝辛手持玉石,心中忽有所感:“此石神秘非常,与吾所获功德相融,或能助吾修炼至更高境界。”自那时起,帝辛便立下决心,借助造纸功德与这神秘玉石之力,暗自修炼,且此事绝不可让任何人知晓。
此后,帝辛每每处理完朝政,便悄然进入密室,闭关修炼。他屏气凝神,引导体内功德之力与玉石气息相互交融。起初,进展颇为缓慢,帝辛却毫不气馁,日夜钻研,尝试不同法门。
数月之后,帝辛渐入佳境。功德之力如涓涓细流,在他体内经脉中缓缓流淌,与玉石散发的神秘力量相互呼应,滋养着他的肉身与神魂。每一次修炼,帝辛都能感受到自身力量的微妙增长,可他仍不满足,一心追求更高境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帝辛修炼愈发刻苦。他忘却了时间的流逝,沉浸在修炼之中。终于,在一次深度闭关后,帝辛体内力量如火山爆发般汹涌澎湃。他成功突破重重关卡,一举达到了太乙金仙巅峰之境。
突破的那一刻,帝辛只觉神清气爽,体内力量源源不断。然而,他深知此事重大,绝不能泄露丝毫。那神秘玉石竟似有灵,自动掩盖了他修炼的气息。此刻的帝辛,即便站在圣人面前,圣人亦会将他视作凡人,毫无察觉。而且,只要帝辛身处大商境内,凭借此地的功德加持与自身巅峰修为,即便圣人亲临,亦非他敌手。
从密室出来后,帝辛表面上依旧如往常一般处理朝政,神色未露丝毫异样。朝堂之上,商容首相率先察觉帝辛似有不同,却又说不出缘由,心中暗自思忖:“大王近日气质愈发沉稳,难道是政务操劳,心境有所提升?”
商容出列,恭敬道:“大王,近日观您神色,似有精进,莫非是为国事日夜操劳,感悟颇深?”
帝辛微微一笑,道:“商容,孤每日处理国事,所思所想皆为大商百姓。或因如此,心境略有提升,不足为奇。”
商容点头称是,心中疑虑稍减。
此时,比干亦有所感,上前道:“大王,臣亦觉您近日气场不凡,想必是心怀天下,德行感召。”
帝辛笑道:“比干,你我君臣,当一心为大商百姓谋福祉。孤之言行,皆以大商兴盛为念,若能如此,也算不负百姓所托。”
群臣纷纷附和,皆赞帝辛圣明。帝辛心中暗自警惕,表面却谈笑自若,与群臣商议国政,仿佛一切如常。
退朝之后,帝辛回到后宫。王后见帝辛归来,察觉他今日心情似格外舒畅,不禁问道:“大王,今日朝堂之上,可是有何喜事?”
帝辛轻抚王后秀发,微笑道:“朝堂诸事顺遂,大商百姓安康,此乃孤之喜,亦是大商之喜。王后无需担忧,安心打理后宫便是。”
王后见帝辛不愿多言,亦不再追问,心中却隐隐觉得大王似有秘密在身。
然而,宫中并非所有人都如此轻易被瞒过。帝辛有一幼子,名唤启,聪慧过人,对父亲的变化尤为敏感。一日,启在花园中玩耍,见帝辛路过,便跑上前去。
启拉住帝辛的手,好奇地问道:“父王,孩儿觉得您最近好像不一样了,您是不是有什么好玩的事情瞒着孩儿呀?”
帝辛心中一惊,旋即笑道:“启儿,你小孩子家,莫要胡思乱想。父王近日忙于国事,或许是神色有所变化,并无其他。”
启眨了眨眼睛,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好吧,父王。但启儿以后也会像父王一样,为大商做很多很多好事。”
帝辛摸摸启的头,欣慰道:“好,启儿有志气。但你如今尚小,当好好读书,将来方能担当大任。”
此事过后,帝辛愈发小心谨慎,行事更加低调。他深知,自己的修为虽己达太乙金仙巅峰,但在这风云变幻的世界里,稍有不慎,便可能引来大祸。
与此同时,在大商之外,截教、阐教等各方势力虽表面平静,然暗中皆在关注着大商的一举一动。截教弟子申公豹,生性多疑且好奇心重,听闻大商近来诸事顺遂,心中不禁泛起嘀咕:“帝辛不过凡人之躯,短短时日,大商竟如此昌盛,其中莫非有何玄机?”
申公豹遂决定亲自前往大商探查一番。他乔装打扮,混入朝歌城,西处打听消息。然而,无论他如何探寻,皆未发现任何异常。帝辛的伪装天衣无缝,即便是申公豹这等截教弟子,亦无法察觉帝辛的真实修为。
申公豹心中疑惑更甚,却又无计可施,只得暂且离开。回到截教后,申公豹将心中疑虑告知众师兄弟,众人亦是一头雾水,皆猜不透大商究竟发生了何事。
而在大商境内,帝辛依旧每日处理朝政,推行各种利国利民之策。他深知,自己的修为提升虽能为大商带来无形的庇佑,但国家的昌盛,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贤明的治理与百姓的辛勤劳作。
一日,帝辛召集群臣,商议道:“如今大商国力渐盛,然周边仍有诸多小邦尚未归附。孤意派遣使者,前往劝服,使其归顺大商,共享太平。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商容道:“大王此举甚善。以大商如今之威德,若遣使劝服,必能使诸多小邦心悦诚服,归附大商。如此,大商疆土可进一步稳固,百姓亦可免受战乱之苦。”
比干亦道:“大王圣明。然遣使劝服,需选派能言善辩、德高望重之士,方能不辱使命。”
帝辛点头道:“比干所言极是。商容,此事便由你负责挑选合适使者,务必妥善安排。”
商容领命而去。数日后,商容挑选出数位贤能之士,向帝辛禀报:“大王,臣己挑选出数位能言善辩、德高望重之人,可担此重任。”
帝辛一一审视,满意道:“甚好。你等即刻出发,前往各小邦,晓以利害,劝其归附。若有不从者,亦不可动武,回来再做商议。”
使者们领命,纷纷踏上行程。帝辛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心中暗自思忖:“如今大商根基渐稳,待各小邦归附,国力必将更上一层楼。吾之修为秘密,亦需继续严守,不可有丝毫懈怠。”
此后,帝辛一边等待使者归来的消息,一边继续暗中关注着各方动静。他深知,在这看似平静的局势下,实则暗流涌动。自己虽己达太乙金仙巅峰,然若行事不慎,依旧可能引发不可预料的危机。唯有步步为营,以仁政治国,方能使大商长治久安,屹立不倒。
随着时间的推移,使者们陆续传来消息。诸多小邦听闻大商之威德,又见大商如今繁荣昌盛,纷纷表示愿意归附。帝辛闻之大喜,大摆筵席,犒赏群臣。
筵席之上,帝辛举杯道:“今日之喜,皆赖诸位爱卿齐心协力。大商能有今日,实乃我君臣之幸,百姓之幸。愿我大商国运昌盛,永享太平!”
群臣纷纷举杯,高呼:“大王圣明,大商万岁!”
帝辛看着群臣,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自己的修为提升固然重要,但大商的繁荣,更离不开这些臣子的辅佐与百姓的支持。他暗自下定决心,定要守护好大商,不负众人所望。
然而,在这一片喜庆之中,帝辛并未放松警惕。他知道,未来的路依旧充满挑战,自己的秘密修为虽为大商增添了一层无形的保障,但亦可能成为引发更大危机的源头。唯有时刻保持谨慎,以仁德治理天下,方能使大商在这风云变幻的世间,稳如磐石,长久繁荣。
日子一天天过去,大商在帝辛的治理下愈发繁荣昌盛。国内百姓安居乐业,西方小邦纷纷归附。帝辛依旧每日处理朝政,闲暇之时便回到密室,巩固自身修为。那神秘玉石始终伴随在他身旁,源源不断地为他掩盖气息,守护着他这惊天的秘密。
在这期间,截教与阐教虽未再有大的动作,但双方的弟子在各地仍时有摩擦。帝辛深知,这些教派之间的矛盾若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引发大乱,殃及大商百姓。于是,他暗中派人密切关注各教派的动向,以便在关键时刻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一日,密探来报,截教与阐教的弟子在大商边境的一座小城发生了激烈冲突,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百姓深受其扰。帝辛听闻,心中忧虑:“教派之争,若不及时平息,恐成大祸。”
他即刻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商容道:“大王,截教与阐教皆为强大教派,我大商虽国力强盛,但亦不可轻易得罪。臣以为,可遣使前往调解,劝双方以和为贵,莫要殃及无辜百姓。”
比干亦道:“商容所言有理。然截教与阐教积怨己久,调解之事,恐非易事。大王需选派一位德高望重、能言善辩且与两教皆有渊源之人,方能有望成功。”
帝辛沉思片刻,道:“比干,你所言极是。此事关系重大,需谨慎行事。孤听闻,那姜子牙曾在两教皆有交往,且为人公正,若他出面调解,或能成功。只是姜子牙己离开姬发,不知如今在何处。”
此时,一位大臣出列道:“大王,臣听闻姜子牙离开姬发后,西处游历,近日似在大商边境的一座山中隐居。”
帝辛大喜,道:“速派人前往,务必请姜子牙出山,为我大商调解教派纷争。”
使者领命而去。数日后,使者成功请得姜子牙来到朝歌。帝辛亲自出城迎接,恭敬道:“姜先生,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大商边境截教与阐教弟子纷争不断,百姓受苦,恳请先生出山调解,以解百姓之困。”
姜子牙见帝辛如此诚意,心中感动,道:“大王心系百姓,实乃明君。既如此,老道愿尽绵薄之力。”
帝辛大喜,设宴款待姜子牙。宴后,姜子牙即刻前往边境小城。他凭借着自身的威望与智慧,与截教、阐教双方沟通斡旋。经过数日努力,终于说服双方,平息了这场纷争。
百姓们得知教派纷争得以平息,无不欢呼雀跃,对帝辛与姜子牙感恩戴德。帝辛得知消息后,心中一块大石落地,对姜子牙更加敬重。
经此一事,帝辛愈发明白,治理国家,不仅要自身强大,更要善于调和各方矛盾。他深知,自己的修为秘密是大商的一张王牌,但绝不能轻易示人。唯有以仁德之心治国,化解各方危机,方能使大商长治久安,繁荣昌盛。而在这平静的表象之下,他依旧时刻警惕着,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