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宝得科技研发中心依旧灯火通明。顾江云摘下沾满咖啡渍的眼镜,揉了揉酸涩的眼睛,目光再次聚焦在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代码。作为智能割草机项目的核心算法工程师,他己经连续奋战了 72 小时,只为攻克导航系统的最后一个难题 —— 让机器在复杂地形下精准识别并避开细小障碍物。
“江云,歇会儿吧,明天再弄。” 同事小王端来一杯热咖啡,看着他眼下浓重的黑眼圈,满脸担忧。
顾江云摆了摆手,声音沙哑:“不行,德国那边的测试反馈,机器在遇到高尔夫球场的球洞时总会误判。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首批产品根本没法推向市场。” 他的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试图调整 AI 图像识别的参数,汗水顺着额角滴落在桌面上。
回忆起项目启动之初,顾江云主动请缨加入团队。那时的他,虽然在电动工具智能控制领域有一定经验,但面对智能割草机这个全新的领域,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为了深入了解用户需求,他跟着考察团走遍了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的大街小巷,蹲在庭院外观察传统割草机的使用场景,记录下用户遇到的每一个痛点。
在研发过程中,团队遇到了无数困难。首当其冲的就是导航系统的精度问题。传统的 GPS 定位在庭院环境中误差较大,而市面上现有的室内导航技术又无法适应户外复杂的光照和天气条件。顾江云带领小组日夜钻研,尝试了多种方案,从激光雷达扫描到视觉 SLAM 算法,每一次失败都让他更加坚定。
“我们不能照搬现有的技术,必须做出创新。” 在一次小组会议上,顾江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将电动工具的电机控制算法与 AI 图像识别相结合,通过机器自主学习不同环境下的障碍物特征,实现更精准的路径规划。这个想法得到了研发总监王强的支持,但也意味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接下来的日子里,顾江云几乎住在了实验室。他和团队搭建了模拟庭院环境,放置了各种形状的障碍物,从石头、花盆到细小的树枝,不断测试和优化算法。有一次,为了测试割草机在雨天的性能,他在实验室里人工模拟降雨,结果机器短路,所有数据丢失。那一瞬间,顾江云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但他没有气馁,而是重新整理思路,加倍努力。
在解决了导航问题后,电池续航和散热又成了新的挑战。智能割草机需要长时间在户外工作,对电池的要求极高。顾江云与电池研发团队密切合作,改进电池管理系统,优化电机能耗。为了解决散热问题,他反复研究不同的散热材料和结构设计,甚至亲自跑到工厂,和工人一起测试各种散热方案。
当第一台智能割草机原型机完成组装时,顾江云既兴奋又紧张。在公司的模拟庭院测试中,看着机器顺利地避开障碍物,按照规划路线完成割草任务,他的眼眶了。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更严格的实地测试还在后面。
团队带着原型机再次前往海外。在德国的一个小镇,顾江云全程跟进测试过程。当机器在老人的庭院里精准地避开花坛,将草坪修剪得整整齐齐时,周围的赞叹声让他倍感欣慰。然而,在美国的农场测试中,防火功能的一次误触发让他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他立刻对系统进行全面排查,连续两天两夜没有合眼,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 —— 传感器对高温的敏感度设置过高,导致误判。
随着测试的深入,顾江云不断收集反馈,对产品进行优化。他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各种改进方案,从软件算法的调整到硬件结构的细微改动。在澳洲测试时,面对极端高温下电池过热的问题,他和团队尝试了十几种散热材料,最终找到了一种新型的导热硅胶,成功解决了难题。
在产品推介会上,当经销商对宝得科技的跨界能力提出质疑时,顾江云主动站出来,用专业的讲解和详实的数据展示了产品的优势。他现场演示了割草机在复杂地形下的工作过程,以及防火、避障等功能,赢得了经销商的认可。
量产阶段,顾江云依然坚守在一线。他深入生产线,指导工人安装调试核心部件,确保每一台割草机的质量。他还参与制定了详细的产品使用手册和售后服务流程,希望能给用户带来最好的体验。
上市前的最后一次内部会议上,顾江云看着台下的同事们,心中感慨万千。从项目启动到产品即将上市,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但此刻,他的眼神中充满了自豪和期待。“这款智能割草机凝聚了我们团队的心血,我相信它一定能在市场上取得成功。”
当宝得科技的首款智能割草机正式推向市场,看着用户好评如潮,顾江云知道,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他也明白,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但他己经做好了准备,带着对技术的热爱和对产品的执着,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