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得科技在首播带货取得巨大成功后,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暮色中的战略规划室里,顾晗凝视着墙上巨大的世界地图,城市灯光在玻璃幕墙上投下细碎的光影,宛如未竟的星辰。手机屏幕突然亮起,国家科技部 “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专项” 立项指南的推送,如同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
“这是个绝佳的机会!” 顾晗抓起内线电话,急促的拨号声在寂静的办公室回荡。十分钟后,核心团队成员匆匆赶到会议室,投影仪的蓝光映照着每个人紧绷的脸庞。市场总监林悦快速翻动着资料:“去年立项通过率不足 15%,但一旦成功,能获得至少两千万的研发资金。” 研发主管顾江云推了推厚重的眼镜,指尖在会议桌上敲击出焦虑的节奏:“可我们现有的技术储备,真能支撑起一个生态系统的构想?”
接下来的半个月,宝得科技进入了战时状态。研发部的白板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便签,从智能割草机的算法优化,到刺绣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每个细节都被反复推敲。顾江云的工位旁堆着二十几盒空咖啡杯,他经常盯着电脑屏幕到凌晨,眼中布满血丝却仍在坚持。有一次,为了验证传感器对不同材质绣布的识别精度,他连续在实验室待了 36 个小时,首到晕倒在设备旁,被同事紧急送往医院。醒来后,他不顾医生劝阻,拔掉输液管又回到了岗位。
市场部的调研团队则分散到全国各地。他们走访非遗工坊,记录下传统艺人的操作痛点;在文化展览会上,与行业专家探讨未来趋势。林悦在贵州苗绣之乡待了整整一周,和绣娘们同吃同住,深入了解刺绣工艺的每一个细节。她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珍贵的一手资料:“苗绣的破线绣需要将丝线分成 16 股,现有机器无法实现如此精细的操作”“绣娘每天工作超 10 小时,颈椎和手腕劳损严重”。
文案团队的办公室里,打印机昼夜不停地运转。主笔陈默将自己反锁在房间,三天三夜没合眼,反复修改立项申请书。他逐字逐句雕琢,力求将宝得科技的创新理念与非遗文化的精髓完美融合。当最终稿完成时,他的头发凌乱,眼神却充满自豪:“这个‘非遗智能生态系统’的概念,一定能打动评审专家!”
申请材料提交后的等待,漫长而煎熬。顾晗每天都会刷新邮箱,生怕错过任何消息。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立项成功的邮件来了。整个公司瞬间沸腾,欢呼声从各个办公室传出。但顾晗深知,这只是开始。根据立项要求,宝得科技必须与高校合作。他亲自带队,前往国内顶尖的科技大学。
科技大学的会议室里,空调发出轻微的嗡鸣。副校长李院士翻阅着宝得科技的材料,镜片后的目光透着审视:“市面上也有类似的智能设备,你们如何保证技术的独特性?” 顾晗从容不迫地打开笔记本电脑,展示一段视频:智能割草机在布满复杂苗绣图案的草坪上精准作业,没有损伤任何一根绣线。“我们的核心优势在于算法和传感器的深度融合,能识别 0.1 毫米级的图案差异。”
经过多轮谈判,双方达成合作协议。联合实验室成立当天,科技大学的学生们带着好奇和期待,走进了宝得科技的研发中心。23 岁的博士生周远,主攻机器人视觉算法,他对这次合作充满憧憬:“能将理论应用到实际项目中,这是每个科研人员的梦想。”
然而,研发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在刺绣辅助机器人的研发中,团队遭遇了 “针法复刻” 的难题。湘绣的掺针讲究 “层层掺色,虚实相生”,机器人的机械臂总是无法把握力度和角度。张教授带领团队驻扎在湘绣大师周梅芳的工作室,一待就是两个月。他们用高速摄像机记录下大师的每一个动作,将其分解成上百个数据点。周远和宝得科技的工程师们则日夜编写算法,不断调整参数。
有一次,经过连续两周的调试,机器人终于成功绣出了第一朵牡丹。但当他们准备展示时,机器突然死机,所有数据丢失。周远崩溃地捶打着桌子:“难道我们的努力都白费了?” 顾江云拍了拍他的肩膀:“科研就是这样,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从头再来!” 在他们的坚持下,三个月后,智能刺绣系统终于研发成功。
陶艺成型智能装置的研发同样充满挑战。不同的陶土在不同湿度下的可塑性差异巨大,科研人员为此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库。他们在实验室模拟各种环境,对陶土进行上千次测试。有一次,高温烧制时窑炉突然失控,差点引发火灾。但团队没有退缩,反而改进了温度控制系统,使其精度达到 ±1℃。
一年零三个月后,新品发布会在上海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展厅内,刺绣辅助机器人在绣布上翩翩起舞,绣出的龙凤图案栩栩如生,引得观众阵阵惊叹。一位非遗传承人抚摸着绣品,热泪盈眶:“这简首是神来之笔,传统技艺有救了!” 陶艺成型智能装置前,人群排起了长队,大家都想亲眼见证陶土在机器手中变成精美艺术品的神奇过程。
新产品的推出,在市场上掀起了巨大的波澜。订单如雪花般飞来,文化机构、教育部门纷纷与宝得科技签订合作协议。但随之而来的,是激烈的市场竞争。绿刃科技卷土重来,推出了低价的仿制品。他们在网络上发起恶意攻击,散布 “宝得产品华而不实” 的谣言。
面对危机,宝得科技迅速反击。他们召开新闻发布会,现场展示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联合非遗协会,举办 “科技守护非遗” 巡回展览,让更多人了解产品的价值。同时,顾晗决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第二代产品,增加 AI 创意设计功能,让用户可以自己设计刺绣图案和陶艺造型。
在研发第二代产品的过程中,宝得科技与科技大学的合作更加紧密。周远带领团队开发的 AI 算法,能根据用户输入的文字描述,自动生成精美的刺绣图案。他兴奋地说:“这不仅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
随着新产品的不断推出,宝得科技在行业内的地位愈发稳固。更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动寻求合作,政府也将宝得科技列为重点扶持企业,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顾晗站在公司新落成的研发大楼顶层,俯瞰着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心中充满感慨:“创新的道路没有尽头,宝得科技将继续在科技与文化融合的领域深耕,让世界看到中国智造的力量。”
在宝得科技蓬勃发展的同时,他们也不忘承担社会责任。公司设立了 “非遗科技传承基金”,用于培养年轻的非遗传承人,资助传统工艺的创新研究。顾晗说:“我们不仅要做科技的创新者,更要做文化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