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车间窗户,在布满棉絮的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顾晗坐在编号 73 的缝纫机前,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飘向堆放边角料的角落。昨晚完成的改良喇叭裤设计图还藏在饼干铁盒里,可每当踩动踏板,他脑海里便反复推演着面料选择的难题 —— 这不仅关乎服装质感,更是决定能否赚到第一笔药费的关键。
午休时,顾晗躲在车间后排的废料堆旁,展开用铅笔头写在烟盒纸上的成本清单。他用指甲划过纸面,对比着两种面料的价格差异:
的确良布料:县城供销社的标价是每米 2.8 元,做一条喇叭裤需要 1.5 米,仅面料成本就达 4.2 元。但原主记忆里,母亲做的的确良衬衫穿了三年仍挺括如新,这种化纤面料耐磨耐洗,在 80 年代堪称 “高级货”。
棉麻混纺布:旧货市场有摊主卖处理的库存布料,每米只要 0.6 元,同样用量成本仅 0.9 元。但这种布料洗水后容易缩水起皱,且手感粗糙,不符合改良设计的修身需求。
“4.2 元 vs 0.9 元……” 顾晗咬着铅笔头,指尖在烟盒纸上戳出了洞。按他预估的 15 元售价计算,用的确良的话每条利润约 10 元,足够买半瓶链霉素;用棉麻虽然成本低,但可能因质量问题砸了口碑。他想起 2023 年看过的创业纪录片,乔布斯曾说 “产品质量是生命线”,这句话在 1985 年的小镇工厂里,显得格外沉重。
下班后,顾晗偷偷从废料堆里捡回两块巴掌大的布料 —— 一块是劳保服剩下的卡其布,一块是不知谁丢弃的的确良边角料。他躲在宿舍煤油灯下,用缝衣针在两块布料上反复穿刺,观察纤维的抗拉强度:
卡其布实验:穿刺 10 次后,布料表面出现明显毛边,第 15 次时针眼周围纤维开始断裂。这种布料太厚重,做喇叭裤会显得臃肿,且容易磨损皮肤。
的确良实验:穿刺 20 次后,布料仍保持完整,针脚处只有细微痕迹。顾晗对着煤油灯举起布料,光线透过纤维缝隙形成均匀的光斑,这种悬垂感正是他想要的喇叭裤效果。
他又将两块布料同时浸入搪瓷缸的冷水中,十分钟后取出拧干:卡其布变得硬邦邦,拧水时发出 “咯吱” 声;的确良则很快恢复柔软,水迹在布面形成水珠滚落。“果然是‘的确良’(的确凉),” 顾晗喃喃自语,想起原主夏天穿的确良衬衫时的凉爽感,“这个时代的人,愿意为舒适性多花点钱。”
正当顾晗准备放弃棉麻选项时,墙角的旧麻袋突然给了他启发。他想起旧货市场见过有人卖麻纺厂的下脚料,那些碎麻布虽然颜色杂乱,但质地柔软透气。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脑海中成型 ——拼接设计:
主体用的确良:裤身主体部分采用的确良布料,确保挺括的喇叭造型和舒适手感,这部分占用料的 70%,成本约 3 元。
装饰用碎麻布:裤腿侧边的彩色条纹改用麻纺下脚料,旧货市场每斤 1 元,够用好几条裤子,这部分成本可忽略不计。
内衬用旧棉布:裤腰内衬使用工厂废料堆里的旧棉布,清洗消毒后柔软亲肤,零成本解决内衬问题。
他用铅笔在烟盒纸背面画出拼接示意图:的确良的银灰色裤身上,两条麻质彩条如河流般从腰侧延伸至裤脚,小鸟刺绣落在麻条末端,仿佛正要从麻布上振翅飞出。这种设计既保留了的确良的高级感,又用碎麻布增添了复古韵味,最重要的是将单条成本控制在 3.5 元以内,利润空间达到 11.5 元 —— 足够买大半瓶链霉素。
夜深人静时,顾晗将烟盒纸塞进鞋底,开始规划采购路线:
的确良来源:县城供销社的布料按米卖,但他注意到柜台角落有 “处理布头”,那些不足一米的零头布料往往半价出售。他打算每周攒下 2 元,凑够 10 元就能买 4 米处理的确良,做出两条裤子。
碎麻布收集:旧货市场的麻纺下脚料论斤称,他准备用卖缝纫机的 30 元先买 20 斤,这些碎布能做几十条裤子的装饰条。
旧棉布利用:工厂废料堆里的旧劳保服布料,只要清洗干净就可做内衬。他想起吴君如负责废料分类,或许可以请她帮忙留意柔软的棉布。
想到吴君如,顾晗摸了摸口袋里她给的半块玉米面饼。明天上班时,他打算把拼接设计图偷偷给她看看 —— 这个总是沉默的女工,手指灵活得能在缝纫机上绣出花来,也许能帮他解决刺绣工艺的难题。
窗外传来第一声鸡啼,顾晗吹灭煤油灯,鞋底的烟盒纸硌着脚心,却让他感到踏实。当其他学徒还在为克扣的工资唉声叹气时,他己经在面料的经纬之间,找到了通往未来的密道。那条改良喇叭裤的设计图,此刻仿佛真的在饼干铁盒里生长,的确良的银灰与碎麻布的彩条交织,化作一只展翅的小鸟,即将冲破 1985 年的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