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长办公室回来的路上,顾晗的皮鞋踩在晒得发烫的土路上,心里却像揣着一块冰 —— 他刚在工坊清点完订单,128 件的积压量让三台老式缝纫机喘不过气。路过供销社时,橱窗里的电动缝纫机海报刺得他眼睛疼,海报上的女工踩着踏板,布料像流水般滑过针脚,旁边的红字写着 "效率提升 200%"。
当晚收工后,顾晗把吴君如和李姐叫到牛棚角落。煤油灯的光映在墙上的订单统计表上,128 件的数字被他用红笔圈了又圈。"我算了下," 他用树枝在地上画着算盘,"一台电动缝纫机 180 块,买三台要 540 块,相当于我们现在月利润的 36%。" 李姐倒抽一口凉气,她上个月的工资才 150 块。
设备升级的决心在顾晗心里生根发芽。他想起 2023 年工厂里的智能缝纫机,虽然现在条件有限,但电动缝纫机己是跨时代的进步。第二天他就去了县城百货公司,隔着玻璃柜台摸了摸电动缝纫机的金属机身,冰冷的触感让他想起母亲病房里的医疗器械 —— 同样是能带来希望的钢铁造物。
攒钱的过程比想象中艰难。顾晗把全家桶泡面换成了玉米饼,烟也从 "大生产" 换成了自制的旱烟。他带着吴君如在夜市摆起了修鞋摊,用缝纫机改锥给乡亲们修皮鞋,一晚上能赚 3 块钱。李姐则发动加工户们收集碎布料,做成拖把卖给供销社,又凑了 80 块钱。
三个月后的某个清晨,当第一辆载着电动缝纫机的板车停在牛棚门口时,整个工坊都沸腾了。顾晗亲自卸下机器,金属部件碰撞的声音在他听来如同天籁。他特意选了编号 73 的那台 —— 和他在工厂用的那台老式缝纫机同号,仿佛是某种命运的延续。
电动缝纫机的调试过程充满波折。王嫂第一次踩下踏板时,布料突然卡进了针板,吓得她跳了起来。顾晗却像拆玩具一样拆开机器,从口袋里掏出从收音机拆下来的零件,三下五除二就修好了。当第一块布料平稳地滑过电动缝纫机时,他发现针脚密度比老式机器均匀了 40%。
效率提升的效果立竿见影。原本需要 15 分钟完成的蝙蝠衫袖扣缝制,现在 5 分钟就能搞定。顾晗重新规划了生产线,把电动缝纫机排成一列,形成了小型流水线。李姐负责裁剪,吴君如负责缝制,王嫂则专门处理电动缝纫机的复杂工序,日产量从 80 件飙升到 200 件。
设备升级带来的不仅是效率。顾晗发现电动缝纫机的噪音比老式机器低了很多,工坊里终于能听见彼此说话的声音。他在每台机器旁放了个小音箱,播放着县广播电台的评书,女工们一边踩缝纫机一边听故事,脸上的笑容比以前更多了。
当第一批用电动缝纫机生产的蝙蝠衫送到供销社时,王科长特意摸了摸针脚,惊讶地说:"小顾,你这质量提升得可不是一点半点啊!" 顾晗趁机提出扩大代销的请求,王科长爽快地答应把蝙蝠衫摆到供销社的黄金展位。
深夜的牛棚里,顾晗在账本上写下:"设备升级投入:540 元,月产能提升 150%,预计回本周期 3 个月。" 他用钢笔在 "电动缝纫机" 几个字下面画了波浪线,仿佛看到这些钢铁家伙正在编织着更广阔的未来。窗外传来母亲常听的评书《岳飞传》,顾晗摸了摸口袋里的缝纫机零件,觉得自己也像个征战沙场的将军,只不过他的武器,是这一台台能改变命运的电动缝纫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