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物谱
中华人物谱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华人物谱 > 第六十章 贺若弼:隋朝名将的荣耀与悲怆

第六十章 贺若弼:隋朝名将的荣耀与悲怆

加入书架
书名:
中华人物谱
作者:
毕芙洛的云
本章字数:
5374
更新时间:
2025-05-04

贺若弼,字辅伯,复姓贺若,是隋朝时期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名将,公元544年出生于河南洛阳,其家族为鲜卑族贺若部后裔,世代为北周将领。贺若弼一生经历了北周、隋两朝,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同时也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跌宕起伏。

一、将门虎子 初露锋芒

贺若弼出身将门,父亲贺若敦为北周将领,以武猛而闻名。贺若敦因口出怨言被北周晋王宇文护逼令自杀,临死前,他以锥刺贺若弼之舌,诫以慎口。贺若弼铭记父亲的教诲,从此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

贺若弼年少时就胸怀大志,且骁勇善战,擅长骑射,又博涉经史,在北周武帝宇文邕时,他己崭露头角。当时上柱国乌丸轨对贺若弼的才能十分赏识,曾对贺若弼说:“太子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也不是皇位的合适人选,我也曾把这一想法告诉了武帝,武帝却不相信我。”贺若弼深有同感,两人便时常议论此事。后来武帝对太子产生了怀疑,就问乌丸轨,乌丸轨说:“我的话当初都和贺若弼说过。”武帝便召来贺若弼询问,贺若弼深知此事重大,担心祸从口出,于是便改口说:“太子在您的教导下,并没有什么过失,我也没听说过什么不好的事情。”武帝听后便不再追究,乌丸轨因此责备贺若弼出卖自己,贺若弼说:“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我不敢轻易说出来。”乌丸轨听后也无可奈何。

北周武帝建德五年(576年),贺若弼随上柱国韦孝宽进攻陈国的淮南地区,他率军所到之处,都攻无不克,于是被授予寿州刺史,改封襄邑县公。

二、隋朝开国 灭陈首功

杨坚任北周丞相时,对贺若弼颇为赏识,任命他为吴州总管,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委以灭陈的重任。贺若弼欣然受命,他精心筹备,积极谋划灭陈之策。他常常组织沿江守备的军队换防,每次换防都大张旗鼓,起初陈国以为是隋军要进攻,便集结军队准备迎战,后来发现是隋军换防,便放松了警惕。如此多次之后,陈国对隋军的换防不再在意。贺若弼还将军中的老马卖掉,大量购买陈国的船只,并将它们隐藏起来,同时又购买五六十艘破旧船只,停泊在小河中,让陈国的间谍看到,以为隋朝没有战船。

开皇元年(581年),杨坚称帝,建立隋朝,史称隋文帝。隋文帝有吞并江南、统一中国的志向,便向贺若弼询问取陈之策。贺若弼献上“取陈十策”,隋文帝十分赞赏,对他更加信任。

开皇九年(589年),隋朝兴兵伐陈,贺若弼为行军总管,从广陵出发,向陈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进军。他乘着大雾,率领军队悄悄渡过长江,首先攻克了京口(今江苏镇江)。在战斗中,贺若弼治军严整,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他的军队进入京口后,俘获了陈国的六千多名士兵,他不但没有杀害他们,反而将他们全部释放,并发给他们粮食,还向他们宣传隋朝的政策,让他们到各地去传播。这一举措使得陈国的百姓对隋朝军队没有了恐惧和敌意,纷纷归心。

贺若弼随后又向建康进军,在蒋山(今江苏南京紫金山)与陈军主力遭遇。陈军由鲁广达、孔范等将领率领,人数众多,阵势庞大。贺若弼见陈军来势汹汹,便采取了诱敌深入的策略,他先让军队稍稍后退,引诱陈军追击,然后再突然反击。陈军在追击过程中,队伍逐渐混乱,贺若弼趁机发起猛攻,陈军大败。贺若弼乘胜追击,一首打到建康城下,与韩擒虎的军队一起攻占了建康,俘虏了陈后主陈叔宝,陈朝灭亡。

贺若弼因灭陈之功,被封为上柱国,进爵宋国公,食邑三千户,还获得了许多珍宝、女乐等赏赐。

三、居功自傲 仕途坎坷

灭陈之后,贺若弼自认为功劳在韩擒虎之上,而韩擒虎却先进入建康,俘获陈后主,因此心中颇为不满。两人为此发生了争执,甚至拔刀相向。隋文帝为了安抚两人,对他们都进行了赏赐,但贺若弼却并没有因此收敛自己的傲气。

贺若弼自恃功高,常常以宰相自许,认为自己应该担任宰相之职。然而,隋文帝却任命高颎、杨素为宰相,贺若弼对此十分不满,口出怨言。隋文帝知道后,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将他下狱。隋文帝对贺若弼说:“你有三罪,嫉妒心太盛,这是第一罪;有是非之心,这是第二罪;目无君上,这是第三罪。”贺若弼因此被免官,但隋文帝念他有灭陈之功,不久后又恢复了他的爵位。

此后,贺若弼虽然仍受到隋文帝的礼遇,但却不再被重用。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贺若弼对隋炀帝的一些奢侈行为颇为不满。大业三年(607年),贺若弼随隋炀帝北巡至榆林,隋炀帝命人制造了一个可容纳数千人的大帐篷,贺若弼认为这过于奢侈,便与高颎、宇文弼等人私下议论,结果被人告发。隋炀帝大怒,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贺若弼、高颎、宇文弼等人一起诛杀,时年六十西岁。

西、个人成就:军事才能的卓越展现

贺若弼在军事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灭陈之战中。他精心筹备,制定了一系列周密的战略战术。他通过多次佯动,麻痹了陈国的军队,使陈国放松了警惕,为隋军的渡江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战斗中,他治军严整,纪律严明,能够有效地控制军队,使军队保持强大的战斗力。他采取的诱敌深入、突然反击的战术,在蒋山之战中取得了重大胜利,为隋朝统一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贺若弼的“取陈十策”也体现了他卓越的军事谋略,这些策略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为隋朝灭陈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五、相关典故:“贺若弼舌”与“功名太盛”

“贺若弼舌”这一典故源于他父亲贺若敦的教训。贺若敦临死前以锥刺贺若弼之舌,告诫他要慎言,贺若弼铭记在心。然而,在后来的生活中,贺若弼却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最终因口出怨言而招来杀身之祸,“贺若弼舌”也成为了人们对他的一种警示。

“功名太盛”则是对贺若弼一生的一种概括。贺若弼在灭陈之后,自恃功高,居功自傲,对自己的地位和待遇不满,口出怨言,最终导致自己在政治上的失败。他的经历也成为了后人对那些因功而骄、不知收敛之人的一种告诫。

六、历史评价:褒贬参半的人物形象

《隋书》评价贺若弼:“贺若弼慷慨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有重名于当世。”肯定了他的大志、骁勇和才学,以及在当时的声望。

但同时也指出:“弼志怀军国,颇以功名自许。既与高颎俱为隋氏元功,甚相友善。及居物望,自谓功名出颎之右,颇以宰相自许。既而杨素为右仆射,弼仍为将军,甚不平,形于言色,由是免官,弼怨望愈甚。”认为他虽然有军事才能和志向,但却因居功自傲、争权夺利而最终身败名裂。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对贺若弼的行为进行了评价,认为他在灭陈之后,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功劳和地位,过于骄傲自满,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结局。

贺若弼作为隋朝的名将,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但他在政治上却不够成熟,居功自傲,口无遮拦,最终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