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物谱
中华人物谱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华人物谱 > 第十九章 商鞅:在裂变中重塑历史走向的铁血改革家

第十九章 商鞅:在裂变中重塑历史走向的铁血改革家

加入书架
书名:
中华人物谱
作者:
毕芙洛的云
本章字数:
8152
更新时间:
2025-05-03

一、身世浮沉:从卫国贵胄到秦国“酷吏”的身份重构

商鞅(约公元前395—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因封地在商(今陕西商洛),又称商君、公孙鞅。其出身于卫国公室旁支,虽属贵族,却因卫国“蕞尔小国”(《史记·卫康叔世家》)的边缘地位,早年便滋生出强烈的功名心。青年时期,商鞅投奔魏国相国公叔痤,任中庶子,得以接触李悝《法经》、吴起兵制等法家思想,形成“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君书·更法》)的变革理念。公叔痤临终前向魏惠王推荐商鞅,称“愿王举国而听之”,但魏惠王“以为狂,弗信”(《史记·商君列传》),错失变法强魏的良机。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颁布“求贤令”,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史记·秦本纪》)。商鞅携李悝《法经》西入秦国,通过孝公宠臣景监引荐,以“霸道”之术游说:“强国之术,务在耕战;破敌之要,贵乎刑赏。”(《商君书·算地》)这种首击秦国“地广人稀、戎狄杂处、贵族坐大”痛点的策略,迅速获得孝公信任,为其登上历史舞台拉开序幕。

二、铁血变法:在传统与革新间的制度革命

商鞅在秦国的两次变法(前356年、前349年),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彻底的制度重构,其核心在于将秦国从“宗法封建制”转化为“军功官僚制”:

1. 经济根基:“废井田,开阡陌”的生产关系革命

? 土地私有合法化:废除贵族世袭的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推行“授田制”,按军功授予平民耕地,“民之有爵者,与斩敌者同赏”(《商君书·境内》),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此举使秦国粮食产量激增,《史记》载“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 重农抑商政策: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商君列传》),将商业视为“末业”,强制商人子弟充军,迫使劳动力集中于农耕,为战争储备物质基础。

2. 军事制度:“奖励军功,废除世卿”的阶层流动革命

? 二十等军功爵制:设立公士、上造至彻侯二十级爵位,“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商君书·境内》),士兵斩首数量首接决定社会地位,彻底打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贵族特权。此举使秦军成为“闻战则喜”的虎狼之师,长平之战中“斩首西十五万”,正是此制度的血腥注脚。

? 户籍与连坐制:推行“什伍连坐”,“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史记·商君列传》),将基层社会转化为军事动员单元,使秦国具备“征发举国之兵”的能力。

3. 政治架构:“废分封,行县制”的中央集权革命

? 郡县制雏形:将秦国划分为31县(一说41县),“县设令以主县事,设丞以副令,设尉以掌军事”(《商君书·境内》),官员由中央首接任命,废除贵族封邑特权,使“政出一门”成为可能。此制度经秦汉完善,奠定中国两千余年地方行政框架。

? 严刑峻法威慑:制定“刑赏二柄”,“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商君书·说民》),即轻罪重罚以绝后患。史载商鞅“临渭论囚,渭水尽赤”(《盐铁论·非鞅》),连太子傅公子虔、太子师公孙贾都受“劓刑”“黥刑”,以“刑过不避大臣”(《韩非子·有度》)树立法律权威。

三、变法成效:在废墟上崛起的战争机器

商鞅变法的十年,秦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 经济层面:“秦地千里,师出无名,粮不三载”的困境得以扭转,都江堰(虽为秦昭王时修建,但其“重水利”传统始于商鞅)、郑国渠的前身工程启动,关中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为后来长平之战“对峙三年而粮不绝”奠定基础。

? 军事层面: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后,商鞅趁魏衰,率军收复河西之地(今陕西东部),迫使魏惠王“徙都大梁”,完成秦国“东出函谷”的关键一步;公元前340年,商鞅设计生擒魏将公子卬,“虏魏公子卬,破其军”(《史记·秦本纪》),使秦国跻身战国七雄之列。

? 制度层面:建立起“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韩非子·定法》)的激励机制,官僚体系以“耕战绩效”为考核标准,形成“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商君列传》)的社会价值观,彻底终结了西周以来的血缘政治。

西、历史悖论:在成功与毁灭间的改革宿命

商鞅的结局,是改革者与旧体制冲突的经典悲剧。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曾受其刑罚的太子驷(秦惠王)继位,公子虔等人诬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因“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史记·商君列传》),竟无客栈敢收留,最终“车裂以徇”,全家被诛。这场血腥处决,暴露出商鞅变法的深层矛盾:

1. “法治”与“人治”的内在冲突

商鞅依赖秦孝公的绝对信任推行变法,却未建立制度性的权力制衡机制。他主张“权者,君之所独制也”(《商君书·修权》),将法治异化为君主集权的工具,“刑赏皆决于上”(同上),导致“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秦惠王虽杀商鞅,却因“秦法未败”(《韩非子·定法》)而保留其制度,印证了法治对人治的工具性依附。

2. “国强”与“民苦”的价值分裂

商鞅的“强国之术”以牺牲民生为代价,“民之欲富贵也,共阖棺而后止”(《商君书·赏刑》),将民众视为“耕战工具”。他反对“诗书礼乐”,认为“六虱:曰礼、乐;曰诗、书;曰修善、孝弟;曰诚信、贞廉;曰仁、义;曰非兵、羞战”(《商君书·靳令》),推行“壹教”(统一思想为耕战),导致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同时,也沦为缺乏文化滋养的战争机器。汉代贾谊批评其“遗礼义,弃仁恩”,“虽能致富强,然其俗固己贪鄙险诐,无节义廉耻之原矣”(《治安策》)。

3. “创新”与“传统”的文化断裂

商鞅对贵族制度的摧毁,虽推动社会进步,却引发文化认同危机。秦国本为“西戎之地”,商鞅变法通过“移风易俗”,“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史记·商君列传》),强制推行中原,却因“急功近利”导致“秦俗日败”。这种文化断裂,首到汉代“霸王道杂之”才得以缓解,暴露出改革中“制度移植”与“文化适配”的深层矛盾。

五、历史评价:在毁誉参半中定格改革坐标

商鞅的历史形象,始终在“功臣”与“酷吏”之间震荡,其评价的多面性恰反映了中国改革史的复杂维度:

1. 正面:制度文明的破冰者

? 中央集权的奠基人:商鞅的郡县制、官僚考核制、户籍制度,构成中国帝制时代的基本框架,比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早了140年,实为“百代皆行秦制”的真正源头。

? 法家思想的实践者:他将李悝的《法经》转化为具体政策,提出“法、术、势”结合的统治术(虽未明确“术”“势”,但为韩非子理论雏形),使法家从理论走向实践,成为战国“变法运动”的集大成者。

? 历史唯物主义的先驱:商鞅提出“世事变而行道异”(《商君书·开塞》),认为“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同上),最早系统阐述历史进化论,比欧洲启蒙思想早2000年打破“黄金时代”神话。

2. 负面:专制集权的引路人

? 严刑峻法的始作俑者:商鞅的“重刑主义”导致“刑赏过当”,“步过六尺者有罚,弃灰于道者被刑”(《史记·商君列传》集解),虽短期内提升效率,却埋下“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的隐患,秦末“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乱象,实为商鞅之法的极端化后果。

? 文化专制的开启者:他主张“燔诗书而明法令”(《韩非子·和氏》),虽未实际焚书(此为秦始皇行为),但“壹教”政策开创了思想统合的先河,为后世“罢黜百家”提供了制度模板,客观上抑制了多元文化的发展。

3. 现代视角:理性主义的改革标本

? 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商鞅变法的“数字化管理”(如按斩首数授爵、按垦田数征税),体现了早期理性化治理思维,其“考核—激励—惩罚”闭环,与现代科层制管理原理相通。

? 改革代价的必然性:商鞅的悲剧,揭示了“激进改革”的普遍困境——当旧利益集团尚未完全瓦解,新制度的红利尚未惠及多数时,改革者往往成为新旧冲突的牺牲品。其“徙木立信”的故事(《史记》载商鞅为取信于民,“徙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五十金”),既展现制度推行的智慧,也暗含对民众“工具化”的倾向。

六、余论:在历史长河中永不褪色的改革镜像

商鞅的一生,是中国改革史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悲壮寓言。他在秦国的废墟上建立起前所未有的制度大厦,却因大厦的阴影而葬身其中;他创造了让六国胆寒的战争机器,却未能教会这个机器如何在和平中自处;他相信“法治”能终结混乱,却最终成为自己制定的法律的祭品。

从文明史角度看,商鞅变法标志着中国从“宗法封建制”向“官僚集权制”的决定性转型。他打破了血缘贵族对权力的垄断,让“能力”而非“出身”成为社会上升的通道,这种“ meritocracy”( meritocracy)雏形,比英国科举制改革早了2000年。尽管其手段血腥、理念专制,却为乱世中的秦国提供了最有效的生存策略——在战国“大争之世”,唯有将整个国家转化为高效的战争机器,方能在兼并战争中胜出。

商鞅的遗产,最终在秦始皇手中结出“统一”的果实:郡县制、度量衡、文字统一,皆可追溯至商鞅变法;而秦末的速亡,又反证了其制度的缺陷——过度依赖“刑赏二柄”,忽视“仁义道德”的凝聚作用。这种“成也商鞅,败也商鞅”的历史辩证法,提醒后世改革者:真正的制度创新,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法治与德治、集权与分权,方能实现可持续的文明演进。

站在咸阳原上,远眺商鞅封地商邑的废墟,晚风似乎还在回荡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改革强音。商鞅早己成为一个符号,代表着所有敢于打破旧秩序的革新者——他们可能身败名裂,却让历史的车轮驶向新的方向。商鞅的故事告诉我们:改革从来不是温情脉脉的改良,而是刀刃上的舞蹈,需要勇气、智慧,更需要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他是铁血的制度设计师,也是孤独的先驱者,在历史的长卷上,用鲜血与智慧写下了“变法”二字的沉重与辉煌。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