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玄提出的“兴办官学,专授格物,以考取士,服务帝国”的策略,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李斯心中对于如何处理“格物学”争议的迷雾。
“官学……”李斯重复着这两个字,目光深邃,“仙师之意是……将这‘格物之学’,也纳入朝廷选拔人才的体系之中?”
“正是!”清玄点头道,“丞相试想,如今非议臣与‘格物学’者,无非是认为此乃‘末技’、‘杂学’,上不得台面,且恐其传播无序,人心思变。若是由朝廷出面,设立专门的‘格物学院’(或者叫‘格物馆’、‘匠作学堂’之类的名字),制定统一的教材(以臣编撰的《仙师手札》为基础,经朝廷审定),招收有志于此的年轻人进行系统培养。学成之后,再通过朝廷统一的考核(类似于后世的科举,但只考格物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合格者便可授予相应的官职或匠师等级,专门服务于少府、将作少府、军器监、甚至地方的水利、农事等部门。如此一来,‘格物学’便名正言顺,成为帝国所需之正规学问,而非‘异端邪说’。”
他接着分析道:“如此做,有几大好处:其一,正名分,息非议。官学一开,格物便成‘官学正途’,那些指责其为‘杂学’、‘末技’的论调便不攻自破。其二,控源流,保安全。由朝廷统一管理教学和考核,可以更好地控制知识传播的范围和内容,避免关键技术(如军工)外泄,也能筛选掉心术不正之徒。其三,储人才,强国本。系统培养,统一考核,能源源不断地为帝国输送合格的技术人才,充实到各个部门,将格物之学的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国力提升。其西,开新路,纳贤才。这也为那些不擅长经学礼法,但在‘格物’方面有天赋的寒门子弟或工匠后代,提供了一条新的上升通道,亦可缓解因‘焚书’之后,诸子百家道路断绝所带来的部分社会矛盾。”
李斯越听眼睛越亮!清玄这个提议,简首是切中了他所有的顾虑点!
作为法家代表人物,李斯并非完全排斥技术,他看重的是技术的实用价值和对国家机器的贡献。他也确实担心格物学的无序传播会带来隐患。而清玄提出的“官学+考取”模式,恰恰是将这种新兴的、强大的力量,纳入到帝国现有的、以法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央集权体制之内的最佳方案!
由朝廷掌控知识的传授、人才的选拔和任用,这完全符合法家的治国理念!而且,正如清玄所言,还能平息争议、储备人才、甚至开辟新的上升渠道,一举多得!
“妙啊!仙师此策,实乃高瞻远瞩之良策!”李斯忍不住击节赞叹,“将格物纳入官学,以考取定等级,既能人尽其才,又能为国所用,更可杜绝诸多流弊!老夫……佩服!”
清玄微微一笑:“丞相过奖。此亦是为格物学能长久发展,更好地为大秦效力着想。只是……此事体大,需陛下圣裁。且兴办官学,耗费不菲,亦需朝廷大力支持。”
李斯沉吟道:“仙师放心。此事关乎国本,老夫定当亲自向陛下详陈利弊,全力争取!至于经费……‘格物司’如今己能产出改良钢铁、玻璃等‘利器’,未来若能量产,其本身亦能创造巨大价值,或可……反哺学堂?”他己经开始思考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了。
两人又就“格物学院”的选址、规制、初步的课程设置、考核方式等细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清玄自然是将后世的一些教育理念和考试制度(当然要进行大幅简化和本土化改造)融入其中,听得李斯连连点头,觉得这位仙师不仅懂“格物”,似乎对“治学”、“驭人”之道也颇有心得。
商议完毕,李斯立刻入宫,将清玄的“格物兴学”之策,以及两人的详细规划,原原本本地呈报给了始皇帝。
始皇帝听完李斯的奏报,久久没有言语。
他靠在病榻上,目光深邃地看着宫殿的穹顶,似乎在权衡着其中的利弊。
设立官学,专授格物,以考取士?
这无疑是一个大胆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想法。自商鞅变法以来,大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强调耕战,抑制百工。虽然也重视实用技术,但从未将其提升到与“法”、“吏”同等重要的地位,更不用说专门设立官学来培养和选拔技术人才了。
这样做,好处显而易见:能将清玄和他所代表的“格物力量”更紧密地纳入帝国掌控;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帝国急需的技术人才;能进一步提升国力。
但风险也同样存在:会不会因此助长“奇技淫巧”,败坏社会风气?会不会让那些“匠人”、“术士”地位过高,冲击现有的统治秩序?更重要的是,由清玄主导的“格物学”,其思想内核(虽然披着道家外衣,但隐含有科学思维的萌芽)是否与帝国的统治思想(法家为主)相容?长此以往,会不会真的“人心思变”?
始皇帝的目光,落在了旁边桌案上摆放的那面晶莹剔透的玻璃镜上。镜中的自己,虽然依旧威严,却难掩病容和老态。
他又想起了那声震动宫闱的“掌心雷”,想起了那威力无穷的“神臂弩”,想起了那能让万民饱腹的“仙粮”……
这些,都是清玄带来的。都是“格物”的力量。
或许……时代真的在变?只靠严刑峻法和耕战,己经不足以支撑这个庞大帝国的未来了?
良久,始皇帝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异常坚定:
“准奏。”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此事,仍由李斯主理,扶苏辅之。至于清玄……他既为‘总领教习’,便让他专注于‘格物’与‘教学’本身吧。学院规制、人员任免、考核取士之权,需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
帝王心术,可见一斑。他既要利用格物学的力量,又要确保这股力量始终处于自己的绝对掌控之下。他信任清玄的“能力”,却未必完全信任清玄这个“人”。
李斯心中了然,躬身领命:“臣遵旨!定不负陛下所托!”
“格物兴学”的国策,就此定了下来。虽然始皇帝加上了限制,但这无疑是清玄和“格物学”的一次巨大胜利!它标志着一种新的知识体系和人才选拔模式,开始被正式纳入这个古老帝国的顶层设计之中。
清玄得知消息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他相信,只要这所“格物官学”能够顺利建立并运转起来,它所播下的种子,迟早会在大秦的土地上,开出前所未有的……变革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