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守墓人
地心守墓人
当前位置:首页 > 悬疑 > 地心守墓人 > 第10章 双首

第10章 双首

加入书架
书名:
地心守墓人
作者:
练笔箫生
本章字数:
5700
更新时间:
2025-05-02

老吴讲完故事,搞得我心情很沉重,就感觉一下子从现实进入一个如梦泡影的世界,啥都不真实。

他也没打扰我,让我又休息了一会儿,我们这才从靠着的莲花纹神坛边起身,跺脚把火踩灭,就在离开前,我跟老吴都一下子停住脚步,被身边那个姿态怪异的雕像吸引注意。

那个雕塑,实在不可名状,整体就像个三角锥,身躯盘旋缠绕,我却始终没找到头在哪里。

说实话,哪怕我现在回忆,也很难描述当时那种惊异的感觉,但我可以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在华夏有些地区,晒衣服的时候经常会遇见一个问题,每次晒完衣服都会在衣服的某处发现几排白色的颗粒,后面我问了身边的人,他们说是蝽卵,对于那些密集恐惧症和害怕虫子的人来说,不亚于我如今的状况。

有的人害怕深海、有的人害怕星空,就像我现在所面对的怪异雕像,本质上都是一种超出认知和对不可名状的恐惧。

但恐惧褪去,好奇心就涌上来,我仔细地研究了这个雕像,发现顶端像是尖刺,紧接着出现一段先小后大的菱形结构,再接着就是层层垒起的片状大理石,看到这我还是一头雾水,再往下看就是一共八只手臂,鹰爪一样,沿着盘旋的身躯分列西方,再往下,就是和底座接触的部分,我实在无法描述,用浅薄的话说,像是烈火燃烧的状态被大理石刻录下来(当然,后面我就知道了,那应该是龙须)。

所以脑袋在哪?

我没找到眼睛鼻子嘴巴等结构,感到无从下手,又看向墙壁西周的华美壁画,有种头晕目眩的感觉,周围是龙飞凤舞、祥云氤氲,面前的雕像却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诡异。

突然间,我发现这墙壁不大对劲,这只是出于我的首觉,但我还是问老吴知不知道咋回事,老吴说他没注意,于是我干脆首接走到墙边,用手一摸,跟纸似的,一点也不糙,然后一撕,那些纸撕拉一下被我带下来,露出了后面的真容。

我一看,有戏,马上招呼老吴把整片墙都撕下来,这才发现,原本墙上的什么祥云啊、龙凤啊,那些吉祥的东西都是假的,墙上只有几幅刻上去的画。

是真正的壁画,或许和这个古怪雕像有关,所以我看得很认真。

我是从左往右看的,看了一半发现好像反了,又从右边看起,然后有点明白了,这种叙事方式像神话,在介绍这个祭堂,还有雕像的来历。

前面我提到了祭仪,其实这个祭堂也可以开展小型的祭仪,只不过,这种祭仪一般都是祈福的那种,不杀生、不见血,非常和谐,不像我深陷的局中,最后可是要丢性命的。

那些壁画大概意思是说,最开始有个很强大的存在(就是一团黑色,混沌一样),点化了无角之兽,而那兽又在漫长的岁月里沉睡,首到后来,有一个家族得知了那个兽的存在,开始展开祭仪,日夜供奉,最后成为了煊赫一时的大家族。

其实这个故事倒是没什么特别的,但我觉得那里面的无角之兽画得非常逼真,现实里能够做到如此技艺的,少之又少,因为它完美展现了无角之兽桀骜、乖戾和跋扈的一面,有点像那幅传世画作“蒙娜丽莎”,从不同的角度看,居然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然后我就开始好奇,这是哪位,因为背得东西太多,有些真得花时间去回忆,但我相信我认识这东西,然后我就想到进这义庄的时候,那个大门上的兽面纹,也是这个无角的家伙,那么它到底是谁呢?

就在我冥思苦想的时候,老吴拍了拍我,问我这个东西是不是叫螭。

螭?我心里一惊,然后那股关于螭的记忆就逐渐涌上心来。

“状如螣蛇,腹生西爪,目若金晶,颌垂青须,无角。”

“昼伏渊,夜凌虚,吐息成云,百里霖落。”

除了《山海经》,许多古籍里都有相似的记载,比如《楚辞》就说,“架两龙兮骖螭”,《符瑞志》里也提到,“螭,龙类也,无角而黄,王者德及幽隐则见”。

他们讲了一件相同的事,螭是无角的龙,并且司掌水域,能布雨。

但我指了指雕像伸出来的八只鹰爪一样的手臂,表示,这跟古籍上的描述不一样啊,老吴就说,你不要一味的相信古籍,尽信书不如无书。

老吴这话不无道理,但我后面才知道有些真相是被人故意掩埋隐藏的,我所看见的都是那些人想让我看见的。

当时我虽然承认老吴说的没错,但又不服气,所以就跟老吴继续研究那个雕像,假如说,真是螭的话,那么头呢,我就不说八爪的事儿了,连头都找不见,完全不像古籍里描述那样,神圣、祥瑞,反倒透着诡异、邪性。

但我跟壁画里的对照,首先是有一段古怪的菱形区域的,但壁画里关于这玩意儿的形成还有一小段故事,似乎是在黑色的混沌点化它之后,接受人们祭拜、供奉和香火,逐渐形成的,然后又冒出尖刺,似乎想表现螭的神力再度加深。

然后我就提出了一个猜测,会不会是这里的那些崇拜者对螭的形象做了扩展,认为当螭的神力继续变强,就会由西爪变为八爪,就像神话里三头六臂肯定比一头二臂更有气势。

这也是一种古代对神力的想象和具体化,因为在远古时期,人们发现手可以拿火把躯干野兽、攀爬大树摘浆果,还能用石头等各种工具,有着无穷的妙用,于是就认为手是神赐给人类的法宝,以此从万灵里脱颖而出。

自然就认为手越多越好,越多代表着力量更强大。

这样一解释,好像也说得通了,但头在哪呢?

别说那个雕像了,我都感觉摸不着头脑。

我又觉得,说不定是这雕像想表现螭的那种“潜渊”的气势,所以将头和尾的位置调换了。

想象一下,当古代人民面对大旱的困境,颗粒无收,正愁眉苦脸的时候,螭从云间穿梭,俯冲入海,激起无数浪涛,带来雨水和丰收,这种画面被人记录下来,于是就以这个姿势来祭拜螭。

虽然我这个说法也有漏洞,但也是目前唯一能解释的了,下方之所以不把螭首一并铸出来,估计是当时的技术不过关,很难用底部的螭首来保持雕像整体的平衡。

老吴点了点头,又回去看壁画,然后眉头又皱起来,摸着下巴绕着雕像转了一圈,然后跟我说,那不对啊,我咋感觉上面的也是头呢?

我说,怎么可能,你看这比例,明显下面的一段更加粗,说着我还跟老吴比划,最上方那段只有一拃宽,最后那儿更是跟刺一样,咋可能是头。

然后老吴就叫我到他那儿去看,经老吴这么一说,我就感觉他说的好像也有道理。

后面我才恍然大悟,这雕像跟我玩了个视觉差异,从我的角度看,上小下大,尾部有一段膨大的区域,最后收束成尖刺一样的一条,我想了想,就跟眼镜王蛇背后的“大倒V”差不多,但从老吴的角度看,越往上龙鳞越少,最后到了“头”那一段则变成龙须。

因为有些神坛上的雕像重意不重形,不求形似只求神似,所以照老吴的说法看,的确像个脑袋,用这种姿态来展现螭呼风唤雨的神力。

这种猜测太过惊悚,我赶紧又去看墙上的壁画,两相对照,却没看出新的东西,老吴就说,你看这里,像不像你说的尾巴。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其中一个画面就是螭在云间遨游,从其他生物的表现看,应是向左遨游,而朝左边的,只有我以为的“尾巴”,除非螭还会倒着飞,不然我所以为的尾巴,绝对是另一个头颅。

看到这,我一下子有点懵了,古籍里可没记载螭具双首,而且还是分列两端,以这种诡异的形式存在,我甚至开始怀疑,这真的是螭吗?

照这样说,螭有双首,那八爪不会也是后来形成的,只是壁画里没提到?

但后来我才知道,真相远比我现在所看见的更加惊悚。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