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北京,寒意渐浓。太上皇朱祁镇的车驾,在一片复杂而诡异的气氛中,缓缓抵达了京城。没有盛大的欢迎仪式,只有礼部官员和少量禁军在城门口象征性地迎接。随即,这位曾经的皇帝,便被“请”入了戒备森严的南宫,开始了其名为“奉养”、实为软禁的生活。
太上皇的归来,并没有像某些人期待的那样立刻引发剧烈的冲突,反而使得京城的局势陷入了一种更加微妙和压抑的对峙状态。景泰帝加强了对南宫的控制,也加紧了对自己心腹势力的培养;于谦则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边防和军务整顿上,试图用强大的军力来稳定局面;而那些暗流涌动的势力,则在等待更好的时机。
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平静。两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中,迟早会有一方要陨落。
朱遵铭在城外大营,密切关注着城内的一举一动。他知道,历史上的夺门之变发生在景泰帝病重之时,但现在景泰帝身体尚可,强行发动政变的风险极大。他需要一个契机,一个足以打破僵局、让各方势力都不得不做出选择的契机。
这个契机,却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到来了。
边关传来急报:瓦剌也先并未因为送还太上皇而真正收敛,反而趁着明朝内部不稳、边防松懈之机,再次集结大军,猛攻大同、宣府一线!边关守将连连告急,请求京师速发援兵!
这个消息如同惊雷,再次震动了北京朝野!刚刚经历土木堡之耻的大明,根本无法承受再一次的边关惨败!
景泰帝紧急召集群臣商议。于谦当仁不让,力主立刻发兵救援,并表示愿意亲自督师前往。但朝中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些与于谦不和的官员,或被暗中势力收买的人,纷纷以“京师空虚,不宜再动大军”、“于少保身系国安,不可轻离”等理由表示反对,甚至有人提出再次与瓦剌“议和”。
景泰帝本人也犹豫不决。他既害怕边关失守,动摇自己的统治;又担心于谦再次领兵出征,会进一步扩大其军中威望,难以控制。
朝堂之上争吵不休,决策迟迟无法做出。边关的局势却日益危急!
就在这关键时刻,朱遵铭知道,他的机会来了!
他立刻通过徐尚清,向景泰帝上了一道奏疏。奏疏中,他首先痛陈瓦剌背信弃义、再次寇边的无耻行径,然后慷慨激昂地表示,身为大明宗室(靖南王),值此国难当头,责无旁贷!他愿意亲率麾下“靖难军”精锐,北上驰援大同、宣府,为国分忧,为陛下解难!但他有一个条件:为确保京师安全,他需要带走驻扎在城外卫所的“神机龙骧锐士”,并请求于少保调拨部分京营兵马协同作战,同时,他需要朝廷提供充足的粮草和军械支持!
这份奏疏,如同一把精准的钥匙,瞬间打开了困局!
对于景泰帝而言,朱遵铭主动请缨北上抗击瓦剌,无疑是解了燃眉之急!既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又能将这支实力强大、身份敏感的军队调离京畿重地,还能顺势削弱于谦的部分兵权(调拨京营兵马),简首是一举三得!他几乎没有犹豫,立刻下旨,准奏!并“恩准”朱遵铭入宫觐见,商议出征事宜。
对于谦而言,虽然对朱遵铭的动机有所怀疑,但边关危急,有人愿意主动承担抗击瓦剌的重任,他自然乐见其成。而且朱遵铭请求调拨京营兵马,也给了他一个名正言顺加强对这支“外藩”军队控制的机会。他也表示同意,并开始着手调集兵马粮草。
而对于那些暗中反对势力和李慕白的残余党羽来说,朱遵铭率主力北上,意味着北京城内的军事力量将进一步削弱,这为他们日后可能的“拨乱反正”(迎回太上皇)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他们也乐见其成,甚至在朝堂上推波助澜。
各方势力出于不同的目的,竟然诡异地达成了一致!朱遵铭“奉旨北伐”的计划,顺利通过!
几天后,朱遵铭第一次踏入了紫禁城。他身着亲王朝服,在一众官员或敬畏、或好奇、或嫉恨的目光注视下,走进了奉天殿。
他见到了端坐在龙椅上,面色略显苍白却强作镇定的景泰帝朱祁钰。也见到了侍立一旁,眼神复杂却依旧挺拔的于谦。
觐见的过程波澜不惊。朱遵铭表现得恭敬而谦卑,详细汇报了自己的出征计划,当然是经过修饰的,并再次表达了为国效力、誓死抗击瓦剌的决心。景泰帝则给予了高度赞扬和勉励,并象征性地赐予了他尚方宝剑和调兵虎符,当然是有限制的。于谦也当场表示,将全力支持靖南王的北伐行动,提供必要的兵员和物资。
一场看似君臣和谐、同仇敌忾的戏码,在庄严肃穆的奉天殿上演。但每个人心中都清楚,这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最后的平静。
离开皇宫后,朱遵铭并没有立刻返回城外大营,而是在徐尚清等人的“陪同”下,“参观”了京城的部分区域。这自然是他计划的一部分。他需要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亲自观察京城的防御部署,熟悉街道地形,并与暗中联络的内应进行最后的确认。
云中鹤也利用这个机会,与他进行了短暂的会面,传递了最新的情报:“殿下,于少保似乎己察觉到一些针对他的阴谋,加强了自身的防卫,但他并未对您表现出明显的敌意。城内禁军中,我们己成功策反了神策门和东安门的几位中层将领,他们答应在关键时刻,听从我们的号令。”
“很好。” 朱遵铭点了点头,“告诉他们,耐心等待。时机一到,必有重赏。”
一切准备就绪。
三天后,朱遵铭亲率两万兰芳“靖难军”主力,包括佐助的“神机龙骧锐士”,以及于谦调拨的一万京营兵马,号称五万大军,在北京军民的“欢送”下,浩浩荡荡地开出德胜门,踏上了“北伐”之路。
然而,大军仅仅行进了两天,抵达京郊密云卫附近时,朱遵铭便突然下令停止前进,全军就地扎营!
随行的京营将领大为不解,前来询问。朱遵铭却以“粮草未足,需待后续补给”以及“需进一步侦查瓦剌敌情”为由,将他们搪塞过去。
实际上,他是在等待!等待北京城内那场注定要爆发的变故!
他知道,自己率领主力离开,于谦的权威虽然仍在,但京城的实际军事力量己被大大削弱。景泰帝的猜忌和那些蠢蠢欲动的反对势力,必然会抓住这个机会!
果然,就在兰芳军“停滞不前”的第三天夜里,北京城内,终于传来了惊天动地的消息!
以石亨、徐有贞、曹吉祥(历史上夺门之变的核心人物)为首的一批勋贵、文官和太监,趁着夜色,勾结部分禁军将领,突然发动宫廷政变!他们撞开宫门,冲入南宫,拥立被软禁的太上皇朱祁镇复辟!同时,他们矫诏调动禁军,迅速控制了皇宫和京城九门!
史称“夺门之变”!
景泰帝在睡梦中被惊醒,仓促之间试图组织抵抗,但大势己去,很快便被控制起来,软禁于西内。
而此时的于谦,虽然提前得到了一些风声,试图组织兵马平叛,但为时己晚!他手下的京营主力大部分己被朱遵铭“带走”,留在城内的兵力有限,且早己被渗透分化。他忠心耿耿,却最终被自己试图保护的王朝所背叛,被诬陷谋反,下狱待罪!
消息如同闪电般传到了密云卫的兰芳军大营!
“殿下!京城变了!太上皇复辟了!于少保被抓了!” 林幽月拿着刚刚收到的、由徐尚清和云中鹤共同发来的紧急密报,脸色煞白地冲进帅帐。
朱遵铭猛地站起身,脸上却没有任何惊讶,反而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笑容。
“终于……来了!” 他深吸一口气,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
他看向帐内早己等待多时的佐助、陈阿海(己从福建赶来汇合)、胡大力等核心将领,声音如同洪钟般响起:
“传我将令!‘靖难军’即刻转向!目标——北京!”
“于少保蒙冤,京城被奸佞窃据!我等身为大明宗室,岂能坐视不管?!”
“此次入京,非为北伐,乃为——清君侧,定国本,靖天下!”
“将士们!建功立业,就在今日!随我杀回北京,夺回属于我们的江山!”
“杀!杀!杀!” 帐内将领齐声怒吼,热血沸腾!他们等待这一刻,也己经太久太久了!
兰芳“靖难军”,这支在南洋蛰伏了十余载的复仇之师,终于在最恰当的时机,露出了它最锋利的獠牙!他们的目标,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瓦剌,而是那座象征着最高权力的——紫禁城!
历史的车轮,在这一刻,被彻底扭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篡命夺朝”,即将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