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助率领的大明“靖海舰队”,如同天神下凡,出现在南洋海域。这支舰队不仅拥有兰芳时期积累的先进战船和火器,更有来自大明本土的资源和人力支持,其规模和战力,远非昔日可比。
面对如此强大的力量,南洋各方势力的反应各不相同。
兰芳基地的原有华人和其他归附势力,自然是箪食壶浆,迎接王师。他们本就是朱遵铭的旧部,如今“主上”荣登大宝,派来大军整合南洋,他们自然是最大的受益者,积极配合各项政策的推行。
那些曾与兰芳有过合作、或对葡萄牙人心怀不满的土著部落和地方苏丹,在阿三的斡旋和看到大明舰队的实力后,大多也选择了顺应大势。他们派出使者,向大明皇帝表示臣服,接受“册封”(给予名义上的封号和有限的自治权),并同意在境内推行大明的法律(部分条款根据当地习俗调整)、税制和贸易规则。对于他们而言,与其被强悍的大明征服,不如主动归附,换取和平与实际的利益。
当然,也有一些势力,或因为与葡萄牙人勾结过深,或因为不愿放弃手中的权力和利益,选择了负隅顽抗。例如盘踞在婆罗洲南部某个港口、依靠海盗和走私发家的苏丹;以及一些受到荷兰、西班牙等新来的西方势力暗中支持、试图挑战大明权威的地方武装。
对于这些顽固分子,佐助则展现出了他冷酷而高效的一面。
面对那个海盗苏丹,佐助没有进行旷日持久的围城战。他利用精准的情报,在一个夜晚,亲率“龙骧卫”发动了斩首突袭!凭借“乌金”铠甲的防护和犀利的武器,他们如同鬼魅般潜入苏丹的宫殿,在对方反应过来之前,便将苏丹及其核心头目斩杀殆尽!随后,大军压境,港口不战而降。
对于那些得到西方势力支持的地方武装,佐助则利用兰芳海军的优势,封锁其港口,切断其与外界的联系。同时,派出精锐部队,利用火炮优势,摧毁其据点,歼灭其有生力量。几次干净利落的打击之后,那些西方势力也意识到无法与强大的明帝国海军抗衡,只能暂时收敛爪牙。
在佐助雷霆万钧的军事行动配合下,彼得的“科技兴邦”计划也得以顺利推行。改良的农具、高产的稻种被分发到各地;水利工程开始修建,灌溉着干旱的土地;小型的冶炼作坊和造船厂在关键港口建立起来;教授基础算术、汉语和实用技术的学堂也开始招收当地的孩童。
阿三则深入各个族群,了解他们的文化和信仰,帮助调解纠纷,宣扬和平与融合。在他的努力下,许多不同信仰、不同习俗的族群,开始逐渐放下彼此的隔阂,认同自己“大明南洋子民”的新身份。
苏麻喇和陈阿海更是如鱼得水。在统一政权的保护下,他们迅速建立起覆盖整个南洋主要岛屿的贸易网络。统一的度量衡和低廉而稳定的税率,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海盗绝迹,商旅安全,港口日益兴旺。南洋丰富的香料、木材、矿产,源源不断地通过“南洋市舶司”输往大明本土和其他贸易伙伴,换回丝绸、瓷器、茶叶和手工业品,巨大的财富开始在帝国的血管中流动。
朱遵铭的政治手腕在此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并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首接统治,而是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管理模式:对于兰芳核心区和华人聚居区,推行与大明本土类似的郡县制;对于归附的苏丹和部落首领,则保留其部分自治权,设立“羁縻宣慰司”,由他们负责内部管理,但必须向朝廷纳贡、称臣,并接受朝廷派遣官员的监督;对于重要的港口和战略要地,则设立“镇守府”,派驻重兵,首接控制。
这种因地制宜、恩威并施的整合方式,既保证了中央的权威,又照顾了地方的实际情况和利益,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阻力,使得整个整合过程异常迅速而高效。短短两年时间,曾经混乱不堪、势力林立的南洋,便初步形成了一个在弘光朝廷主导下的、统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