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多湾的惊雷,不仅震碎了大内氏在九州北部的统治根基,更在整个日本列岛投下了一道巨大的阴影。曾经对大明使团虚与委蛇、心存侥幸的京都朝廷和各地大名,此刻终于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海峡对岸那头巨龙的怒火和力量。
恐慌之后,是更为激烈的内部争论和分裂。
京都朝廷: 天皇和公卿们彻底慌了神。他们一方面再次派出使者,携带更加卑微的措辞和更丰厚的礼物,前往博多“犒劳”大明军队(实则是求和),表示愿意“严惩”大内氏,并“加速”商议开放港口、遣送质子等事宜;另一方面,他们又暗中联络那些与大内氏有仇怨、或者实力相对较弱、更容易被拉拢的大名,试图借大明之手削弱强藩,恢复一些朝廷的权威。
幕府将军: 足利义政更是焦头烂额。博多失陷,意味着幕府对西国的控制力几乎丧失殆尽。他既害怕大明军队继续东进,威胁到京都;又担心各地大名趁机作乱,导致幕府彻底崩溃。在重臣们的建议下,他采取了一种“丢卒保车”的策略,公开宣布大内氏为“朝敌”(背叛朝廷的敌人),号召各地大名“讨伐”,试图将大明的怒火限定在九州,并借此转移国内矛盾。
各地大名: 反应最为复杂。
大内氏: 作为首接受害者,自然是暴跳如雷,一面紧急收缩兵力,固守山口、长门等核心领地,一面积极联络周边盟友(如毛利氏等),准备与大明决一死战,同时也在暗中寻找与大明私下媾和的可能,企图用更大的利益换取生存。
西国其他强藩,如毛利氏、尼子氏等: 他们既对大明的强大感到恐惧,又对大内氏的衰落感到窃喜,抱着一种“坐山观虎斗”的心态,表面上响应幕府号召,实际上却按兵不动,甚至暗中与兰芳特工接触,试图探明大明的真实意图和条件。
东国及近畿大名,如细川氏、今川氏、武田氏等: 他们距离战场较远,暂时没有首接威胁,但态度也各不相同。细川氏因为之前与东厂的秘密接触,此刻表现得最为“恭顺”,甚至主动提出愿意派遣军队“协助”大明讨伐大内氏(当然是想趁机扩张自己的势力)。而像今川、武田等野心勃勃的强藩,则在冷眼旁观,评估着这场变局可能带来的机遇和风险。
整个日本,因为大明的强势介入,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混乱和分裂状态。这正是朱遵铭最希望看到的局面!
他现在坐镇博多,开始有条不紊地推行他的“分化瓦解,步步蚕食”策略。
第一步:巩固博多基地,树立“王道”形象。
在佐助的指挥下,兰芳军迅速清剿了博多周边的抵抗势力,建立了稳固的军事基地。同时,朱遵铭下令:
安抚百姓: 严禁军队骚扰,开仓放粮,减免苛捐杂税,恢复商业秩序。对于那些被大内氏迫害的小豪族和海盗(己归顺者),则根据其功劳和能力,授予一定的官职或给予经济补偿,让他们成为大明在当地的代理人。
建立机构: 设立“大明镇西都护府”,任命兰芳系官员和本地归附人士共同管理博多及周边地区。设立市舶司,规范贸易,打击走私,吸引各地商人前来交易,尤其是那些被大内氏打压的商人。
推广教化: 派遣阿三带来的僧侣和招募的儒生,在当地开设学堂,教授汉语和儒家经典,传播大明文化和佛教信仰,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统一。彼得也开始在这里建立小型的工坊和医院,展示先进的科技和医疗水平,争取民心。
这些举措,与之前大名们的残暴统治形成了鲜明对比,很快赢得了博多及周边地区底层民众的好感和支持。兰芳军“仁义之师”的形象,开始在九州岛传播开来。
第二步:外交分化,拉拢打压。
朱遵铭接见了来自京都朝廷和幕府的使者,态度强硬而不失礼节。他明确表示:大内氏袭击天朝商船,罪不可恕,必须严惩!大明军队登陆博多,是为了“惩戒叛逆,恢复秩序”,并非要与整个日本为敌。
他提出了明确的条件:
惩罚元凶: 幕府必须公开宣布大内氏为“逆贼”,并“配合”大明军队对其进行讨伐。
开放港口: 九州岛的长崎、平户等重要港口,以及本州岛的堺港(靠近京都的重要贸易港),必须向大明开放,由大明市舶司派驻官员进行管理。
遣送质子: 天皇皇子、幕府将军继承人、以及主要大名的嫡长子,必须在半年内前往北京“学习朝觐”。
承认宗主: 日本必须明确承认大明的宗主国地位,定期朝贡,并接受大明对其外交和部分军事事务的“指导”。
这些条件极其苛刻,几乎等同于将日本置于大明的半控制之下。京都方面自然难以立刻接受,只能继续拖延。
但朱遵铭并不着急。他知道,时间站在他这边。他一边让使团继续在京都施压,一边则通过秘密渠道,加紧了对各地大名的分化拉拢工作。
对细川氏: 他暗示,只要细川氏能率先响应幕府号召,“出兵”讨伐大内氏,并积极配合大明开放堺港、遣送质子等要求,大明将全力支持其取代足利氏,成为新的幕府将军。这对野心勃勃的细川胜元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
对西国其他大名(如毛利氏): 他则采取了“威逼利诱”的方式。一方面,兰芳海军不断在其领海附近进行“巡逻”,展示武力;另一方面,又通过秘密使者,暗示只要他们保持中立,不帮助大内氏,并且日后愿意接受大明的贸易规则,大明可以“默许”他们在击败大内氏后,瓜分其部分领地。
对那些实力较弱、或者对现状不满的小大名和豪族: 则首接许以册封、官职和经济援助,鼓励他们脱离原有的强藩控制,首接向大明效忠。
这种胡萝卜加大棒、分而治之的策略,效果显著。日本国内本就脆弱的平衡被彻底打破,各地大名心思各异,互相猜忌,再也无法形成统一对抗大明的力量。细川氏开始积极响应幕府“号召”,调动军队向西国移动(实则观望)。毛利等强藩则陷入犹豫,与大内氏的联盟出现裂痕。许多小势力则纷纷派出密使,向博多的“镇西都护府”暗送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