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拜相
封侯拜相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封侯拜相 > 第118章 马皇后和朱标的病

第118章 马皇后和朱标的病

加入书架
书名:
封侯拜相
作者:
半颗西瓜
本章字数:
12528
更新时间:
2025-04-17

这趟下处州,一晃就是两个月。

去时花苞初露小角,回来万树花开枝头。

这就到三月了。

南京,通济门。

威风凛凛的皇帝亲军,守卫在道路两边。

旌旗随风而动,宫中的仪司们敲动响器,鼓声中透着一片欢快的气氛。

那些大明的朝臣们,今日不去朝见皇帝,都在通济门候着。

他们按官位整齐排列成方阵。

即便是贵为大明宰辅的李善长,御史中丞刘基,亦或是相当于副丞相的参知政事杨宪、胡惟庸等人。

今日也得站在第一排,手持着象牙笏板,腰间横着玉带,恭迎从处州归来的大明驸马爷。

朱标一身淡金色龙袍,站在群臣方阵的最前面,日光将他头上金冠映的熠熠生辉。

皇二子朱樉、皇三子朱棡、皇四子朱棣,还有皇五子朱橚。

纷纷都是身穿赤色蟒袍,背手而立。

“来了,姐夫回来了!”

朱棣先激动地喊了一声。

前方的道路尽头,胡翊乘骑一匹白马,一身赤色蟒袍十分显眼。

沐英胯下一匹乌骓,银盔银甲,英气逼人。

兄弟二人缓缓来到通济门。

朱标和皇子们立即迎了上去。

“姐夫!”

“义兄!”

朱标快步过来,伸手便过来为胡翊牵马。

胡翊和沐英立即翻身下马,赶忙过来见礼。

“臣,拜见太子殿下!”

“姐夫何须如此大礼,快快起身,我来为你牵马。”

朱标说罢,便伸手攥住马缰。

皇太子为自己牵马,即便朱标敢牵,胡翊又怎敢坐?

他赶忙躬身,又道:

“殿下折煞臣了,君岂可为臣牵马坠蹬,还请殿下莫要折我的寿了。”

胡翊深知,太子过来牵马,把这个面子给的已经很足了。

受了虚礼也就够了,岂可再贪图更多?

见胡翊一直推辞不受,朱标只好把缰绳交给了皇二子朱樉。

“老二,那你便代我为姐夫牵马。”

朱樉立即开心的接过马丝缰。

旁边朱棡有些不乐意,也是立即凑过来,二人一左一右为胡翊牵着马匹,争夺起了马缰绳。

这样一来倒也好,朱棣和朱橚就去给沐英牵马去了,皇子们都能分到差事。

百官们此刻全都齐刷刷的看过来。

能当得起国之储君为之牵马者,自大明开国以来,便唯有胡翊这一人了。

君王为之牵马坠蹬,皇帝为之宠信、重用。

这可是朝堂之上有志之士们梦寐以求的终极梦想啊!

如今,已在胡翊的身上实现了。

这个年轻人现在一身的荣耀,所缺的,只是出将入相,拜相封侯那最后一步了。

只用了一年半,便做到了他们几十年也未必能做到的事。

如何能不眼红啊?

可是,这个杀魔又是那样的令人恐惧。

去年“归德府案”,杀了两万多人,算上最后的清查斩首,足有近三万人被诛。

转过年来,“处州宝钞案”爆发,他一人在处州杀了三天,近三万人被诛。

这还没有算后面的清查呢。

再要连根查下去,只怕这个被杀的人数,四万都打不住。

此刻,百官们在羡慕胡翊的同时,也是心里头毛骨悚然。

“姐夫,义兄,先跟丞相他们打声招呼吧。”

朱标将他们引过去。

胡翊则是注意到,朱标说话的底气明显不太足。

看起来,朱元璋提到他们母子身体有恙,到现在也没有好利索。

此事先按下来。

今日大家前来恭迎,是给胡翊面子。

胡翊自然也要给大家面子。

毕竟是伸手不打笑脸人嘛,杀魔的名头已经立下了,这时候还是该表现出几份善意来的。

“李相,劳您亲自到通济门来,我们这些小辈实在受宠若惊了。”

胡翊上来就显得极客气。

见胡翊如此客气,给着自己脸面,李善长又岂会不晓得接呢。

大明开国两年,从胡翊手中办了两件案子。

这都是了不得的事!

李善长现在更加明白,不与胡翊为敌是最好的选择,立即也是眉开眼笑,拉着胡翊的手左看右看。

他一脸心疼的道:

“瘦了,瘦了不少啊!”

“驸马爷为国为民,老夫心疼啊,大明将来有你们这些年轻人撑着,必定可以开创盛世,繁盛强国啊!”

杨宪这时也过来见礼,拼命往外挤出笑容来道:

“驸马爷,您在处州惩治贪官污吏,做了我们御史台都没能做到的事,实在是我辈中的楷模啊!”

“哪里哪里,大明的吏治还要仰仗御史台,杨大人客气了。”

胡翊与众人一一交谈过,就只有刘基和胡惟庸避开身子。

叔父和自己有亲,避嫌是应该的。

刘基这人一向如此,倒也在情理之中。

打过了一遍招呼,胡翊这才过来见过叔父。

胡惟庸开口便说着他最关心的事:

“你爹娘都还好,令仪这丫头也规矩多了,不要挂念,先去见过陛下。”

胡翊又来到刘基面前,悄声道谢道:

“处州一行,多谢刘中丞指点,才救了一条命回来。”

刘基连忙摆手道:

“驸马爷为民请命,苍天自会善待好官的,这是您的德行,老朽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

朱标拉着胡翊,上了太子的车驾。

马车里,朱标长出一口气,擦着额头上的汗珠。

“姐夫,两个月不见,爹、娘和大姐都怪想你的。”

胡翊点着头道,“我到处州去,离了你们也不适应。”

现在坐在车内,也不怕外人看见。

胡翊凑近了些,仔细观察着朱标的面色,又看他发汗的样子,心里暗自琢磨着。

初春时节,正是天气最好的时节,也足够暖和。

按说,朱标出一趟城,不该这样出虚汗才对啊。

“殿下,我想给你把把脉。”

胡翊刚开口,朱标就把右手伸过来。

他自己也觉得不对劲,就跟胡翊诉说起来:

“姐夫离京后,大概过了半月,娘就开始咳嗽了。

太医们诊过后,说是风寒。

随后不久,我也染了病,跟娘的症状类同,后来服过几副药,咳嗽依旧止不住,我们咳嗽快一个月了才好。”

胡翊点着头,一边诊脉,也知道这是肺上的问题。

朱标又说起道:

“我们病体虽然愈合了,稍微动用些力气,就心跳不止。

我也觉得身子差劲了不少,稍稍走远一些,就出虚汗。

娘比我还要严重,夜里盗汗,把褥子都浸湿了。”

当朱标说到此处时,胡翊皱起了眉头。

太医断定这是风寒,胡翊却不这样认为。

但他要先进了宫,看过太医们开过的方剂,才知道具体情形,现在下断还为时尚早。

不过,在此之前还有一桩大事要办。

别忘了,他和沐英去台州时,假传圣旨斩了朱元璋的大将。

这事儿还没完呢。

华盖殿。

香炉中飘出的绵细云雾,笼罩着皇帝的案牍。

沉香有安定、凝神的作用,朱元璋沉浸在香味里,时而提笔在奏折上批复着。

“启陛下,太子殿下回来了,驸马爷和沐将军也已在殿外候着。”

朱元璋抬起头来,脸上带着欣喜之色。

“快传他们进来。”

急忙放下手中御笔,沉闷的皇帝脸上带出了笑容,快步从华盖殿迎了出来。

胡翊他们爬上二楼,见了皇帝,立即下拜:

“臣,胡翊(沐英),叩问圣躬安。”

“朕安。”

“快起来,免跪。”

朱元璋快步上来,一双有力的大手,左右各托着自己的驸马和养子。

把他们拉到近处来,仔细观瞧着。

“嗯,你小子没事就好,省得静端来找咱的麻烦。”

朱元璋打量完了胡翊,又细看沐英。

“除了黑,还是黑,这怎么打仗打成个黑鬼回来了?”

沐英挠着头,笑着说道:

“南方的太阳毒,想不晒黑都难啊,陛下。”

朱元璋就拿手一指胡翊道:

“你看看你姐夫,人家在处州两个月,咋就比你白净呢?”

这沐英也会说话:

“姐夫那是干大事的人,我是武夫,那能一样嘛。”

话说到了此处,胡翊顿了一下,还是先把假传圣旨的事跟朱元璋说了。

“岳丈,我在处州犯了一桩死罪。”

胡翊刚说完话,沐英也开口道:

“爹,我也犯了。”

沐英不想让姐夫一个人扛。

朱标一见他俩提到了假传圣旨的事,立即开口求情道:

“爹,当时事出紧急,姐夫发回来的八百里加急折子里都写的很清楚。”

朱元璋点着头道:

“咱知道,还用你说?”

对于此事,确实是事出有因。

朱元璋看着胡翊和沐英,而后开口说道:

“倭寇袭扰之事,你们想不到,咱这个皇帝也想不到。

所谓事急从权,咱这些年来跟天德、伯仁他们商议的战法,到了战场上他们也时刻在变。

不按咱说的来,这算抗旨吗?”

朱元璋表示理解道:

“战场上瞬息万变,他们不算抗旨,你们假传圣旨是为了防止提防倭寇,事出有因,自然也情有可原。”

此事得到了朱元璋的谅解,胡翊和沐英,心里总算松了口气。

“好了,这件事不必再提,咱不怪你们。”

但虽然如此,朱元璋却又提了个醒:

“不过要记住,这次是事急从权,今后不得再假传咱的旨意了。”

“臣,惶恐!”

胡翊立即表达起自己的不安来。

“你惶恐个屁!”

朱元璋直接打断了他,笑骂道:

“处州杀了那么多人,咋不见你惶恐?”

“你小子,别给咱在华盖殿里出洋相。”

一见姐夫被批了,朱标和沐英都笑的很开心。

胡翊有时候充当的就是开心果的角色,没有他在的日子里,宫里就很闷。

现在他回来了,朱标的心情都好了很多。

接下来便是详细奏报处州的事了。

朱元璋的脑壳又疼起来,这下香炉里的沉香也起不了作用,把老朱又气的咬牙切齿发起脾气来。

“该!”

“依着咱看,你杀少了!就该多杀一批,赶尽杀绝才对!”

一句话里面用了三个‘杀’字。

胡翊心说,老丈杆子的火气见涨啊。

终于等到说完正事,朱元璋这才开口道:

“叫标儿带你们到后宫去,皇后可牵挂你们了。”

他又郑重拉着胡翊说道,“给你岳母还有标儿好好诊一诊,他们这幅身子可不能出问题。”

胡翊点着头,就跟朱标来到了坤宁宫。

马皇后一看到女婿和养子来了,立即把孩子递给奶娘。

而后快步走过来,显得极为亲切和慈爱。

“这两个孩子,怎么都瘦了?”

马皇后将两个孩子仔细打量,心疼的紧,连连叫他们坐下回话。

寒叙了半天,胡翊这才提到了马皇后的病症。

“岳母,诊诊脉吧。”

胡翊搭上马皇后的脉搏,立即便意识到不对劲。

肺络受阻,脉动无力。

再看舌苔,舌头上一层白絮状,烂的如同开了花。

这是较为严重的肺病了。

胡翊立即询问马皇后的症状:

“岳母,太子说您干咳多日,夜间盗汗,可还有其他症状吗?”

马皇后回忆着,也把自己的体感都详细说了一遍:

“晨起时干咳,一早一晚最重,标儿和你岳丈也都说我,中午时候脸上红的像是抹了彩一样。”

胡翊听到此话,越发皱紧了眉头。

早在朱标迎接他时,在通济门他就一眼看出端倪。

朱标比他走之前,略瘦了一点。

马皇后则是瘦的更为明显,这是肉眼就能观察出来的。

胡翊又转过头来问沐英道:

“你看岳母是否瘦了许多?”

沐英点着头道,“娘确实消瘦了,想来又是舍不得吃穿,勤俭所致的。”

马皇后就笑道,“你这孩子,我一瘦就是舍不得吃穿啦?”

“你们净嫌我吃得少,我的肠胃就这么大,总不能顿顿饭都吃撑吧。”

马皇后慈爱的看着女婿和养子,开口说道:

“我去给你们擀面条,今天吃肉丝面。

你们兄弟三个,慢慢合计我这个病吧。”

胡翊就叫朱标把就诊的记录拿出来,仔细翻看着医案。

这一次马皇后的病症,太医院一共用药七次,可谓是相当多了。

第一次是太医院院判张景岳断的症。

诊出风寒之症,用药不愈。

第二次就是崔医士来诊了,他是马皇后较为信任的人。

下判也是风寒,用药又不愈。

第三次派了汪御医过来,算是太医院里医术和辈分都最高的人了。

汪御医断出风寒症,外加‘秋燥伤肺兼营血不足’。

就是缺精少血,伤及了根骨。

然后开始治风寒,外加补血、解表、润肺。

直到后面看到第七次,马皇后和朱标的病症才勉强痊愈了。

但也没有完全的好利索。

实际上这病在胡翊看来,他们完全治错了方向。

真不是风寒,反而像是——“肺痨”。

就是现代的肺结核病。

润肺是对的,其他的用药完全都不沾边。

可是他现在也不敢完全下判。

如果马皇后跟朱标真的是结核病的话,胡翊纵然医术再高超,他也是无解的。

别说在明代无解了。

就算往后倒五百年,鲁迅、肖邦这些人都死于结核。

这病又被称为“白色瘟疫”,直到二十世纪中期才能够根治。

现在距离二十世纪中期,还有六百年。

就目前的科技水平,胡翊唯一能想到的解法就是青霉素。

可是要在明朝搞出青霉素,这和原始人手搓火箭的难度差不多大,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想起《明史》中记载马皇后晚年消瘦憔悴,咳血不止的现象,胡翊更加确信是肺结核。

她最后面临死神之际,怕传染给别人,都不让外人进出房间。

再联想到朱标正值壮年,老朱家又有的是长寿基因,却去了一趟长安,回来就暴毙而亡了。

这事儿也充满了蹊跷。

此事的干系有些过大了!

胡翊心知,这两人对于朱元璋都异常的重要。

尤其是马皇后,死于洪武十五年,自己若不能保住她的命,晚年的杀神朱元璋附体都是小事。

失去马皇后的庇护,胡家跟着陪葬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

一想到此处,胡翊必须要百分之百确诊病因,再想治愈的法子。

他当即想到要制作一个听诊器。

必须听诊马皇后和朱标的肺部,才能最后确定病根。

像现代这样精密的听诊器,胡翊无论如何都是做不出的。

但听诊器的核心,其实就是个放大肺部呼吸声音的仪器,跟声音放大器的原理差不多。

士兵们守城时,习惯将陶瓮埋于地下,外面蒙上一层牛皮密封。

这样把耳朵贴在牛皮上,就能听到地下细微处的动静,防止有人挖地道破城。

同样的道理,如果用竹筒做成类似的共鸣箱体呢?

找一节竹筒,将开口的一侧用丝绸包裹住,使用鱼胶粘连,再用一层蜂蜡密封。

这边就相当于是陶瓮的鼓皮。

另一端只需要钻一个小眼,把耳朵贴过去,是否能够听到肺部的声音呢?

胡翊想试一试。

他立即画了一份草图,跑到工部去找蔡信,请他找工匠照图制作。

对于这位驸马爷的奇思妙想,蔡信早已是屡见不鲜了。

破扩廓用的声阵,宝钞用纸、宝钞防伪的手段,都被他用奇思妙想成功构造出来。

所以对于胡翊要用到的东西,蔡信立即便想办法去做。

等到中午时分,朱元璋回来吃饭,问胡翊道:

“标儿和你岳母的病如何了?不严重吧?”

胡翊一时间不好开口。

朱元璋本来挺轻松的面容,被他这一沉默,直接给干崩了!

“难道病情很棘手吗?”

这位大明洪武皇帝立即放下碗筷,这一刻他有些慌了。

一个是陪伴自己多年,同甘共苦的原配妻子。

一个是承继着未来的大明储君!

这两人中的任何一个有事,都是他无法接受的。

“照直了说,别犯楞啊!”

朱元璋是真急了。

胡翊这才话到嘴边,吐出真言来道:

“岳丈,岳母和太子这病麻烦了。”

“啥?!”

朱元璋当即愣在原地,一双虎目瞪圆了。

胡翊只得把真话讲出来道:

“我就怕自己诊断错了,岳母和太子的病,只怕是不治之症。”

朱元璋听罢,双眼瞳孔骤缩。

不可思议地盯着马皇后和朱标,而后又看向胡翊。

当胡翊说出‘不治之症’这四字时,就连朱标和马皇后都是一惊。

沐英也跟着一愣,问道:

“姐夫,太医诊治的不是风寒和血虚吗,难道他们诊断错了?”

胡翊摇着头,他现在倒是希望自己诊断错了。

就等听筒一做好,听一听肺部的杂音,就能完全确诊了。

朱元璋听说他还要用听筒确诊,急的立即派人去催。

胡翊这下饭也顾不得吃了,跑到蔡信那里去试验听筒。

这个小玩意儿倒是不难。

听筒做出来后,胡翊放在蔡信胸前,自己将耳朵放在竹节这端的小孔处。

蔡信的心跳和呼吸声音,至少都被放大了三倍以上,能够更加清晰的听到。

他立即拿上东西返回坤宁宫。

朱元璋今日被此事所搅扰,到现在都是心神不宁,也没空处理政事了。

此刻胡翊将听筒拿来,先放在朱标的左胸位置,然后把耳朵贴近过去。

“殿下,吸气……呼气……”

胡翊尝试引导朱标。

朱元璋虽然不知道胡翊的想法,但很显然,这和诊断病症有关。

他们登时就都屏住呼吸,生怕自己的一丝杂乱呼吸声,惊扰了胡翊为朱标诊断病情。

胡翊这时竖起了耳朵仔细的听。

他也接触过现代的听诊器,以前村里有个赤脚医生,小时候经常偷拿他的听诊器给自己听诊。

听筒的声音虽然不如现代听诊器那样清晰。

但是,朱标在一呼一吸时。

随着气流进出肺部,产生的那种细碎爆裂音,却绝对不会有错。

肺部湿啰音!

这是肺结核的明显特征了!

呼气时肺部断续的震颤感,更是让胡翊确诊了,这就是肺结核。

也就是古人闻之色变,堪称不治之症的——“肺痨”!

确诊之后,胡翊又给马皇后听诊。

母子居然都是这个病!

一瞬间,胡翊觉得天塌了!

当朱元璋得知是肺痨时,也顿时眼前一黑,险些栽倒在地。

马皇后和朱标俱都是一愣,尤其是马皇后,近乎崩溃。

这夫妻二人,现在看着彼此,眼神中既有温情、惊恐、愤怒和不解。

他们又一起看向朱标,心痛的难以自禁,马皇后两行清泪更是顺着眼角滑落下来。

“可怜我的标儿啊!”

“娘这把年纪,得了肺痨倒没什么,你才14岁啊,可怜的标儿……你怎么能…怎么能得这个病呢?”

母子二人此刻抱在一起,哭成一团。

朱元璋虎目中也含着泪。

他太知道肺痨病人的下场了。

得了这病,就算再有钱,再有手段,治不好就是治不好。

此刻的朱元璋,狠狠在地板上跺着脚,一脸愤恨地道:

“天啊!”

“你为何要让咱婆娘和标儿得这个病?让咱来替他们不行吗?”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