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六十年代 第三十五章:产业拓展风云
第一节:加工产业的筹备
随着“绿源鲜”绿色农产品在市场上逐渐站稳脚跟,二牛和金花趁热打铁,将目光投向了农产品加工产业。他们深知,单纯的农产品销售受季节、保鲜等因素限制,而发展加工产业不仅能提高产品附加值,还能稳定市场供应,增强生产队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牛和金花再次召集社员大会,商讨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的事宜。“乡亲们,咱们的绿色农产品现在卖得不错,可要是遇上收成不好或者运输不便,这生意就不好做了。要是把一部分农产品加工成别的东西,像泡菜、果干啥的,就能放得久,还能卖个好价钱。大家觉得咋样?”二牛的话引起了社员们的热烈讨论。
老队长率先发言:“二牛啊,这加工可不是个简单事儿,咱得有技术,还得有设备,这钱从哪儿来,人又咋安排?”金花接过话茬:“叔,这事儿我们也琢磨过了。咱先去打听打听加工技术,看看能不能请师傅来教。至于钱,咱可以先从这几年的副业收入里拿出一部分,再向公社申请点扶持资金。人手方面,咱们队里这么多乡亲,总能安排好。”
会后,二牛和金花兵分两路。二牛负责前往周边有农产品加工经验的村镇考察学习,了解加工工艺、设备需求和成本核算等情况。金花则留在队里,统计现有的资金和劳动力,制定初步的人员安排计划,并向公社提交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申请。
二牛一路奔波,走访了好几个地方。他详细记录下泡菜制作过程中盐水的调配比例、蔬菜的腌制时间,以及果干制作时水果的晾晒、烘干技巧等。每到一处,他都虚心向当地的加工师傅请教,还拍了不少照片,收集了一些资料。经过几天的考察,二牛满载而归,心中对发展加工产业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第二节:技术引入与人员培训
金花这边也传来好消息,公社对生产队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的计划非常支持,不仅批准了部分扶持资金,还帮忙联系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加工师傅来指导技术。没过多久,加工师傅李师傅就来到了生产队。
李师傅一到,就马不停蹄地开展工作。他先对生产队挑选出来的一批年轻、有学习热情的社员进行集中培训。培训课堂就设在队部的大院里,李师傅带来了一些简单的加工工具和原材料,现场演示泡菜的制作过程。
“大家看,这泡菜的关键在于盐水的调配。盐和水的比例要恰当,一般是十斤水配一斤盐,再加入花椒、辣椒、八角等香料,煮开晾凉后就是泡菜水。蔬菜要洗净晾干,不能有生水,不然泡菜容易坏。”李师傅一边操作,一边耐心讲解。
社员们围在西周,目不转睛地看着,不时有人提问。金花和二牛也和大家一起学习,认真记录着每一个步骤。接下来的几天,李师傅又教大家制作果干,从水果的挑选、切片,到晾晒和烘干的时间控制,都一一详细说明。
在李师傅的指导下,社员们开始亲自动手实践。一开始,大家制作的泡菜不是太咸就是太淡,果干的色泽和口感也不太理想。但经过反复练习,技术逐渐熟练起来。看到大家的进步,李师傅满意地点点头:“大家学得很快,照这样下去,要不了多久就能做出合格的产品了。”
第三节:场地与设备的难题
随着培训的深入,新的问题出现了。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专门的场地和设备,生产队现有的空间根本无法满足。二牛和金花看着队里那几间破旧的仓库,一筹莫展。
“要不把这仓库重新修整一下,隔成加工间和储存间?”金花提议道。二牛摇摇头:“这仓库太小了,就算修整了,也不够用。而且加工泡菜和果干需要不同的环境条件,得分开设置场地。”
两人决定再次在村里寻找合适的场地。他们走遍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终于发现村东头有一块废弃的打谷场,面积不小,稍加改造就能作为加工场地。二牛和金花立刻向村里申请,经过协商,村里同意将这块地借给生产队用于发展加工产业。
场地问题解决后,设备采购又成了难题。购买专业的泡菜腌制缸、烘干设备等需要一大笔钱,尽管有公社的扶持资金和生产队的积蓄,但仍然缺口较大。二牛再次来到公社,向领导说明情况,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公社领导经过研究,决定协调信用社为生产队提供一笔低息贷款,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第西节:首批产品的诞生
有了场地和设备,农产品加工产业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社员们在李师傅的带领下,开始正式投入生产。他们先制作了一批泡菜,将新鲜的白菜、萝卜、辣椒等蔬菜按照比例放入腌制缸中,倒入调好的泡菜水,密封腌制。
在等待泡菜腌制的过程中,大家又忙着制作果干。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被切成均匀的薄片,摆在竹匾上晾晒。白天,社员们守在旁边,不时翻动水果片,让它们均匀受热;晚上,再把竹匾搬进通风的房间,防止受潮。几天后,部分水果片晾晒得差不多了,被送入烘干设备进行最后的脱水处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首批泡菜和果干终于制作完成。打开腌制缸,一股浓郁的泡菜香味扑鼻而来,泡菜色泽鲜艳,看起来十分。果干也散发着淡淡的果香,口感软糯香甜。二牛和金花尝了尝,味道非常不错,他们兴奋地看着彼此,眼中充满了喜悦和期待。
“这第一批产品算是成功了,接下来就看市场反应咋样了。”二牛说道。金花信心满满地回答:“我觉得肯定行,咱们这可是绿色原料,精心制作的,味道又好,肯定能受欢迎。”
第五节:产品推广与市场反馈
为了推广首批加工产品,二牛和金花带着泡菜和果干再次前往县城。他们先来到之前合作过的学校和机关食堂,向负责人介绍新产品。食堂负责人品尝后,对泡菜的酸辣爽口和果干的香甜美味赞不绝口,当场就下了一批订单。
接着,他们又来到县城的几家杂货店和副食店,希望能将产品摆上货架。一开始,店主们对这些新产品有些犹豫,担心销量不好。二牛和金花便留下一些样品让店主试卖,并承诺如果卖不出去可以退货。
没过几天,好消息传来。杂货店和副食店的店主纷纷打来电话,说泡菜和果干很受欢迎,要求补货。一些顾客还询问有没有其他口味的产品。二牛和金花趁热打铁,又开发了几种不同口味的泡菜和果干,如甜辣泡菜、五香果干等,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
市场的积极反馈让二牛和金花看到了加工产业的潜力。他们回到生产队,组织社员们扩大生产规模。同时,不断改进产品包装,提高产品的吸引力。“绿源鲜”牌泡菜和果干逐渐在县城打开了市场,成为了消费者喜爱的特色农产品。
第六节:竞争压力与应对策略
随着“绿源鲜”加工产品的畅销,周边一些地区也开始跟风发展类似产业。市场竞争逐渐激烈起来,一些价格更低的同类产品涌入市场,对“绿源鲜”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面对竞争压力,二牛和金花没有慌乱。他们组织社员们召开会议,共同商讨应对策略。“乡亲们,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和咱们一样的产品,价格还比咱们低。但咱们不能为了降价就降低质量,咱们要靠品质和特色取胜。”二牛说道。
金花接着说:“对,咱们可以在产品创新上下功夫。比如开发一些新的口味,或者推出组合装。另外,咱们还要加强品牌宣传,让大家知道‘绿源鲜’的产品都是用绿色、健康的原料制作的,这是咱们的优势。”
社员们纷纷表示赞同。于是,大家集思广益,开发出了泡菜礼盒,里面包含多种口味的泡菜,适合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还推出了水果混合果干,将多种水果搭配在一起,口感更加丰富。
为了加强品牌宣传,二牛和金花组织了一些促销活动,如在县城的集市上免费试吃,邀请消费者参观生产队的绿色种植基地和加工车间,让大家亲眼看到产品的生产过程,增强对“绿源鲜”品牌的信任。
第七节:产业升级与未来愿景
通过一系列的应对措施,“绿源鲜”加工产品在竞争中逐渐站稳了脚跟,销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看到加工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二牛和金花开始思考产业升级的问题。
他们计划引进更先进的加工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研发更多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品,如蔬菜汁、水果罐头等。
“咱们不能满足于现在的成绩,要不断前进。以后,咱们要让‘绿源鲜’的产品走出县城,走向更大的市场。”二牛在社员大会上激情澎湃地说道。社员们听了,都备受鼓舞,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在二牛和金花的带领下,生产队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的简单加工,到逐步实现产业升级,“绿源鲜”品牌越来越响亮。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六十年代,他们将继续引领生产队在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上探索前行,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为社员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他们的故事,也将在这片土地上继续流传,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