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悬壶乡里,初露锋芒
宋梁追着鸡哥跑了半条街,最后在村口老槐树下停了下来。他喘着粗气,瞪着眼睛看着这只羽毛锃亮、神出鬼没的大公鸡。
“你到底想干嘛?”
鸡哥咕噜一声,低头啄了两下地上的草根,又抬起头,眼神中带着几分嫌弃。
“你是嫌弃我太慢?”宋梁翻了个白眼,“要不你来追我试试?”
鸡哥振翅飞上树枝,歪头看他,像是在说:懒得理你。
宋梁无奈地拍拍裤子上的灰,抬头望着它:“你要是真懂医术,能不能教我点高级的?别老是画图让我猜。”
鸡哥没回应,只是用爪子拨弄了一下树叶,几片叶子簌簌落下,正好掉在他头上。
“……行吧,当我没问。”宋梁耸肩,“不过话说回来,我现在确实得考虑正经行医的事儿了。”
他摸了摸手腕上的玉佩,进度条己经涨到了4%,虽然看起来还是慢吞吞的,但脑海中的中医知识比之前清晰了不少。尤其是针灸和药理部分,他己经能熟练运用了。
“既然大家都开始找我看病了,那就得有个像样的地方。”他自言自语,“总不能一首在家门口支个桌子给人号脉吧?”
第二天一早,他就拉着老爸老妈商量挂牌开诊的事情。
老妈一边煎鸡蛋一边皱眉:“你真打算干这个?不是玩票性质?”
“当然是认真的。”宋梁一脸坚定,“我都治好了好几个人了,而且空间里的药材也足够支撑一段时间。”
老爸叼着烟斗点点头:“嗯,有志向是好事。不过你年纪轻轻,别人信得过你吗?”
“这你就放心吧。”宋梁嘴角一扬,“现在都讲究口碑传播,只要治好几个典型病例,自然有人愿意来找我。”
他在自家院子门口挂了个小木牌,上面写着:
**悬壶济世·免费初诊**
底下还加了一行小字:疑难杂症优先接待,疗效不佳只收成本费。
这牌子一挂出去,立马引来不少村民围观。
“这不是老宋家的小儿子吗?他也敢挂牌看病?”
“听说前几天给张阿姨扎了几针,腰疼就好了。”
“年轻小伙子,怕不是江湖郎中吧?”
议论声不断,有人好奇,也有人怀疑。
宋梁倒是挺淡定,坐在院子里泡茶看书,时不时抬头跟路过的人打招呼。
“李叔,要不要进来喝杯茶?顺便看看您最近是不是肝火旺了?”
“王婶,您脸色有点暗沉啊,是不是晚上睡不好?”
“赵大爷,您那关节炎我可以配个外敷的药包,不贵。”
他嘴甜人勤,说话又有模有样,再加上张阿姨现身说法,渐渐地还真有人愿意进来看看。
第一位正式登门求诊的,是住在后山的老李头。
他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进了院子,脸上满是痛苦之色。
“小宋医生,我这腿疼了好几年了,下雨天更是钻心地疼,去过县医院看过,说是风湿性关节炎,吃了不少药都没啥效果。”
宋梁赶紧扶他坐下,请他伸出手腕把脉。
他闭眼感受片刻,眉头微皱:“您这脉象滑而涩,结合症状来看,确实是湿寒侵体,加上气血运行不畅,久而久之形成瘀阻。”
老李头听得一愣一愣的:“你说得倒挺像那么回事。”
宋梁笑了笑:“先给您做个综合治疗吧,针灸疏通经络,配合热敷祛湿,再辅以内服汤药调理体质。”
说完,他起身走进屋内,从空间里取出几种药材,包括独活、桑寄生、秦艽、杜仲等,都是专门针对风湿痹痛的良药。
他动作麻利地调配好药方,又拿出银针,在老李头膝盖周围精准落针。
老李头一开始还有点紧张:“这针扎下去会不会很疼?”
“您放松,我保证您只会觉得酸胀,不会疼。”宋梁一边操作一边安抚。
果然,针一下去,老李头只觉得一股暖流顺着腿部蔓延开来,原本僵硬的膝盖居然有了松动感。
“哎哟,这感觉……好像真的不一样了!”他惊喜地看着宋梁。
宋梁点头:“这只是第一阶段治疗,接下来几天我每天给您做一次,配合药汤,应该能慢慢缓解。”
老李头连连点头,走的时候脚步明显轻快了不少。
这事很快传开了。
村里人发现,那个挂着“免费初诊”牌子的年轻人,还真有点本事。
接下来几天,陆续有人上门求诊。
有失眠的、有胃痛的、有慢性咳嗽的,甚至还有位奶奶跑来问能不能帮她孙子调理体质。
宋梁来者不拒,一一耐心诊治,并根据病情开出适合的药方。
有时候病人多,他还得排班安排时间,免得大家排队太久。
为了提高效率,他干脆在空间里开辟了一个小型制药区,专门用来炮制各种常用中药。
“这可比去医院挂号便宜多了!”一位中年妇女拿着药包感慨道,“关键是见效快,还不用排队。”
“可不是嘛。”旁边一个老爷子点头,“我家老头子这几天喝了他开的汤药,夜尿次数都少了。”
宋梁听着这些评价,心里美滋滋的。
他站在院子里,看着门前排队的人群,忽然觉得自己离“都市神医”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当然,也有不顺利的时候。
比如有一天,来了个脾气暴躁的大叔,一进门就嚷嚷:“你小子真能治病?别耽误我时间!”
宋梁笑着请他坐下,问了基本情况后,判断他是肝郁气滞导致的胸闷头晕。
“您最近是不是经常发火?工作压力大?”
大叔一愣:“你怎么知道?”
“脉象显示肝火旺盛,加上舌苔黄腻,应该是长期情绪压抑造成的。”宋梁一边解释,一边给他开了个疏肝解郁的方子。
大叔将信将疑地接过药包,临走时还嘀咕:“希望别是骗人的。”
结果三天后他又来了,这次态度明显缓和了不少:“你这药还真管用,我这两天心情好多了,也没那么头晕了。”
宋梁笑着递给他第二阶段的药方:“继续坚持调理,一个月内应该能彻底改善。”
大叔点点头,走前还特意塞给他二十块钱:“这是药钱,别嫌少。”
宋梁推回去:“大叔,我这可是承诺过的,疗效不佳只收成本费,您这就算是有效了,不用付钱。”
大叔愣了愣,然后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行,你小子够意思。”
随着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积累,宋梁的名声也在乡里传开了。
不仅本村的人来找他,连隔壁村的人都听说了这位年轻神医的事迹,专程赶来求诊。
“小宋大夫,我这腿脚不利索,能不能请您帮忙看看?”
“小宋医生,我媳妇怀孕三个月了,总是呕吐严重,您能开点安胎的药吗?”
“小宋啊,我爹今年八十多了,身体越来越差,您有没有什么调理的办法?”
宋梁忙得像个陀螺,白天看病,晚上整理病例,还得抽空学习新的中医知识。
他偶尔也会觉得累,但看到一个个患者康复后的笑脸,他又觉得这一切都值得。
这天晚上,他刚送走最后一位病人,正准备回屋休息,忽然听见鸡哥在院墙上咕噜了一声。
他抬头一看,鸡哥正蹲在墙头,眼神幽深地看着他。
“怎么,你也来关心我辛苦不辛苦?”宋梁笑着问。
鸡哥没说话,而是伸出爪子,在墙上轻轻划了一下。
宋梁走近一看,发现那是一道奇怪的纹路,像是某种古老的符文。
“你又在暗示什么?”他眯起眼睛,“难道这块符文跟石碑有关?”
鸡哥眨眨眼,咕噜一声,转身跳下了墙头,消失在夜色中。
宋梁站在原地,若有所思。
“看来,我的中医之路,才刚刚开始呢。”
他回头看了眼院子里摆放整齐的药材和诊疗工具,嘴角扬起一抹笑意。
手腕上的玉佩微微震动了一下。
【中医传承进度:5%】
“又涨了一点。”他低声自语,“看来,得继续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