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时光,在搅拌机的轰鸣与乡亲们的欢笑声中悄然流逝。当第一缕晨雾漫过修缮一新的盘山公路时,山水乡迎来了首届美食旅游节。青石板路上,红灯笼沿着屋檐连成一片红海,空气中飘散着竹筒饭的清香、野山茶的甘冽,还有远处瀑布飞溅起的水汽。
赵小天站在游客服务中心前,望着停车场里密密麻麻的车辆,车牌号覆盖了大半个中国。景区入口处,戴着统一草帽的村民志愿者正热情地为游客指路,其中不少人是曾经对发展旅游持怀疑态度的老庄稼汉。“赵乡长!” 李家村的阿婆挤过人群,手里捧着刚蒸好的糯米糍,“快尝尝,今儿个卖了三百多份!”
美食城内,许枕月身着剪裁合体的米色套装,正陪着一批来自东南亚的旅行商考察。她高跟鞋敲击地面的声音与游客的赞叹声交织在一起:“我们保留了 80% 的原生竹林,所有建筑材料都取自本地......” 话音未落,一群举着首播设备的网红蜂拥而至,镜头里,古色古香的楼阁与云雾缭绕的山峦构成绝美画面。
林晓微穿梭在人群中,胸前的工作牌随着步伐轻轻晃动。她不时停下为游客讲解非遗手作流程,阳光洒在她认真的侧脸上,引得几个年轻小伙偷偷拍照。而徐小冉则带着央视摄制组,捕捉着每个热闹瞬间。“这次专题片,咱们就叫《山水蝶变》!” 她兴奋地对摄影师说,目光却不自觉地追随着不远处忙碌的赵小天。
此时的张建国,正坐在自家院子里,望着远处车水马龙的景区入口。竹椅还是那把竹椅,可八仙桌上的报纸早己换成了景区运营报表。半年前这里还是尘土飞扬的工地,如今游客的欢声笑语像潮水般涌来。他着扶手处被岁月磨出的包浆,想起二十年前带领乡亲修水渠时,也是这样站在高处看着大家挥汗如雨。
电话铃声打断了他的思绪。县委书记李文彬爽朗的笑声从听筒里传来:“老伙计!山水乡这回可成了全省的标杆!不仅你们乡人均收入翻了两番,周边几个乡镇的农产品都跟着火了!市里点名要在你们这儿开现场会呢!”
张建国望着墙上那张泛黄的水渠竣工合影,照片里年轻的自己站在最前面,身后是满脸憧憬的乡亲们。“老李啊,” 他的声音突然变得低沉,“我想和你商量个事儿。” 院子里的老槐树沙沙作响,几片叶子落在他肩头,“我打算提前退休,把位置让给年轻人。”
电话那头陷入短暂的沉默。“老伙计,你可别犯糊涂!” 李文彬提高了音量,“现在正是关键时期,你这杆大旗一撤......” “正因为是关键时期,才得让年轻人上。” 张建国打断他的话,目光落在正在景区门口维持秩序的赵小天身上,年轻人挺拔的身影在人群中格外醒目,“小天他们有想法、有冲劲,跟着他们干,乡亲们心里踏实。”
回忆如潮水般涌来。赵小天初来乍到时,他还担心这个年轻干部吃不了苦;可看着他顶着烈日跑项目、熬夜改方案,为了调解村民纠纷在晒谷场坐到凌晨,他知道,山水乡的未来有了新的领路人。还有林晓微,这个城里来的姑娘,愣是把自己晒成了小麦色,走遍每个村落挖掘非遗文化。
“老李,你还记得咱们在党校时的誓言吗?” 张建国的声音有些哽咽,“为人民服务,不是一阵子的事儿,得是一辈子。现在啊,该换年轻人接棒了。” 他想起上次在村民大会上,赵小天说的那句 “山水乡的发展,要让每一个人都不掉队”,台下雷鸣般的掌声至今还在耳边回响。
李文彬长叹一声:“老伙计,我尊重你的决定。但你可不能当甩手掌柜,有什么事还得请你出山指点!” 张建国笑着应下,挂断电话后,却坐在椅子上许久没有动弹。夕阳的余晖为他镀上一层金边,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与院子里那棵见证了山水乡无数变迁的老槐树重叠在一起。
消息传开时,整个山水乡都沸腾了。村民们自发来到张建国家门口,李家村的阿婆带来了新酿的米酒,王家村的小伙扛来了刚打的山核桃,就连平日里最腼腆的孩子,也红着脸递上一幅画 —— 画里是张爷爷带着大家修路的场景。
“张书记,您可不能走啊!” 王金生紧紧握住老人的手,“当年修水渠,您三天三夜没合眼;现在日子好了,您咋能说走就走?” 张建国看着围在身边的乡亲们,眼眶泛红:“傻小子,我又不是不回来了!往后啊,我就当个编外顾问,看着咱们山水乡越来越好!”
夜幕降临,美食旅游节的篝火晚会开始了。火光映照下,赵小天搀扶着张建国走到最前排。年轻的乡长拿起话筒:“今天,我想特别感谢一个人。” 他的目光坚定地望向张建国,“是您教会我们,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山水乡的每一寸土地,都刻着您的脚印!”
掌声如雷,淹没了山间的虫鸣。张建国望着篝火旁载歌载舞的人群,望着赵小天和林晓微带领年轻干部忙碌的身影,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山水乡新征程的开始。当篝火照亮夜空时,他悄悄擦去眼角的泪水,在心底默默祝愿:山水乡啊,愿你永远朝气蓬勃,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