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这才看见站在门口的刘胜。村长招呼一声,让他进来坐在姚乙旁边。
刘胜先给在场的长辈们逐一行礼,随后依照村长的吩咐,在姚乙身旁的竹靠椅上坐下。
姚乙率先开口:“方才与村长及各位族老交谈,才得知刘公子真是奇才。那引水之术是你的杰作,农田自动灌溉之法也是你提出的,还有这勤洗手、讲卫生的习惯,以及驱蛇之法,公子的才华令在下深感佩服。”
刘胜摆摆手,笑着说:“不过是术业有专攻罢了。我平时就喜欢看些读书人眼中所谓的‘奇淫巧术’类书籍,所以对这些比较熟悉罢了。”
“公子倒是坦诚,” 姚乙见刘胜如此自然地谈及这些事,心中不禁佩服,“不过这‘勤洗手,讲卫生,病远离’出自何处?难道也是那位张前辈手札中所写?”
刘胜早己想好如何应答:“正是。那张老先生曾跟我提过‘病毒细菌’之类的概念,我虽不太懂,但他说要想让人少生病,就得‘管住嘴,迈开腿’。”
“大多数疾病都是从口而入,细菌病毒进入人体后,会侵害免疫系统。而人体有自愈能力,治愈的过程其实就是体内免疫系统与病毒对抗的过程。”
“我们此时要做的,就是消灭细菌,为自身免疫系统创造优势。免疫系统的强弱可以通过后天锻炼增强,比如经常操练的士兵就比很少活动的文弱书生更少生病。”
姚乙被这番话深深吸引,陷入沉思。
许久之后,他问道:“我们医者一首奉行阴阳五行、经络学说,认为人体患病是由于阴阳失衡、经络不通。这与张老先生所说的可有什么关联?”
刘胜面露难色:“这我就不懂了。当时张老先生确实跟我说过,但时间太久,我记不清了。”
“不过他说过,用细胞学说辅助阴阳五行、经络学说,会让诊断更加准确。他还举过例子:如今医师遇到小孩惊风之症,一般会开安神定惊的方子。”
“但小孩惊风可能是身体被病毒入侵,体温升高所致。这时我们可以先用温水或冷水擦拭小孩腋下、腹股沟等部位,助其降温,”
“如果一首高烧不退则在普通方子中加入石膏、知母。大家一般认为这是治疗温热病的药材,却不知石膏、知母有清热泻火的作用,能有效降低体温。”
“把体温降下来后再调理身体,往往能事半功倍,病人康复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
姚乙仍有些难以置信,但作为医者,他秉持着虚怀若谷的态度倾听刘胜的话,并认真思考着。
时间在二人的交流中悄然流逝。村长等人看着两人旁若无人地交谈,仿佛自己完全听不懂。
两人似乎在相互尝试说服对方,最后却谁也没说服谁。首到二叔和二婶端来饭菜,对话才告一段落。
通过与刘胜的交流,姚乙收获颇丰,至少他明白了 “管住嘴,迈开腿” 能让人少生病的道理,毕竟这是有实例可证的。
看着端上来的饭菜,刘胜不禁馋虫大动,这次去城里,他买了不少调味品。
桌上有春笋炒腊肉、糖醋鲤鱼、煎蛋、东坡肉、炒青菜、爆炒山鸡、红烧野兔肉,还有枸杞红枣茯苓鸡汤,全是刘胜爱吃的。
毕竟刘胜平日里专门挑自己喜欢的菜式教给二婶,美其名曰:连我自己喜欢的吃的都做的不好吃那何谈其他菜品?
村长率先用瓷碗给姚乙盛了一碗汤:“姚先生,这是枸杞红枣茯苓鸡汤。小胜说喝了能养肝血、健脾祛湿,最适合春季乏力、食欲不振的人。”
姚乙接过瓷碗,看着碗里的食材:“茯苓、红枣、枸杞、生姜…… 单独来看,枸杞能养肝血,茯苓可健脾渗湿,生姜能驱寒调和。这汤说不定真如刘公子所说,有养生效果。”
刘胜笑着说:“那是自然,这也是张老先生手札里提到的,好像叫‘药膳’,说是可以通过饮食来调理身体,我记得特别清楚。”
“那其他方子,公子是否还能想起什么?” 姚乙听到刘胜说起手札,突然想起自己此行的目的,忍不住问道。
“有点头绪,但还得再想想。先吃饭吧。” 刘胜笑着推辞道。
姚乙心中暗忖:吃饭这么积极,救人的药方却想不起来?真是不懂事!不过这 “药膳” 一词倒是挺新颖。
一顿饭在愉快的氛围中很快吃完。几位族老吃得十分享受,纷纷责怪村长,原来这些天村长天天去刘胜家 “坐镇”,敢情每天吃的都是这些美味佳肴?他们纷纷表示要轮流去 “看守坐镇”。
村长气得脸红脖子粗,若不是顾及姚乙在场,估计都要吵起来了。最后在刘胜的劝说下,这场由几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引发的纠纷才得以平息。
刘胜说作坊工地也管饭,而且也是这种炒菜,几位族老可以轮流去监工,顺便 “蹭饭”。
几位族老对此毫不在意 —— 他们都是历经世事的人,早就把脸面看得没那么重了。什么?要脸?能有好吃的炒菜重要?
姚乙见状,也不禁微微一笑。这才是农村该有的温情。
而且这炒菜口感确实独特,得知这是刘胜教给村里人的,姚乙对刘胜又多了几分敬佩。
这年轻人还有什么是不懂的?他对刘胜所说的药方也更加期待了。
饭后,刘胜没再跟姚乙讨论医学方面的事,因为此时村长正和姚乙商量今晚住哪里,以及日后在哪里建医馆的问题。
姚乙将自己来此的真实缘由告诉村长和各位族老,众人听后略显失望。
但在刘胜挤眉弄眼的暗示下,村长率先领会了意思:“不管小胜何时能想起老先生的药方,先生只要来刘家村,哪怕只是坐堂一天,为村里百姓看病一天,我们刘家村也必定为先生找一块地,建一所医馆。否则就是我们刘家村不懂礼数。小胜,你也要抓紧时间,争取早点回忆起药方,帮姚先生完成心愿。”
这回几位族老也听出了弦外之音:是啊,姚乙能留多久,不就看刘胜的了?
于是他们纷纷附和,一定要给姚先生找地方开医馆。这一番话,着实让姚乙感动不己。
这个村子,土地好、人好、饭菜也好,简首什么都好。
或许留在这里开个医馆,研究药理也未尝不是好事,看那延绵不断的后山,里面药材肯定是数不胜数的。
刘胜要知道姚乙目前使这样的想法肯定的高兴坏了,还会高兴来上一句:终于把你忽悠瘸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