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驺城以北。
一所规模不小的书院内。
一名男孩手持书卷,坐在院墙上。
他长相奇特,白须白发,眉眼开阔,耳朵很大。
乍看之下,更像是位老人而非少年。
他叫聃,姓李。
因天生显老,私塾里的孩子都称他为“老聃”。
此刻,李聃手捧竹简,目光却望向天空。
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在深思。
他的双眼中透着智慧和沉思,完全不像只有九岁的孩童。
忽然
“老聃!”
一声呼唤打断了他的思绪。
是同窗的另一个男孩,正提着包裹准备回家。”伯夏先生现在有空了。”
他对老聃说道。”好。”
老聃听罢,缓缓点头。
声音平稳,举止从容,与老人无异。
站在一旁的同窗早己习以为常,交代完后便转身离开。
老聃踱步至书院内院,叩响一处房门。”先生。”
他低声唤道。”进来。”
得到回应后,他推门入室。
室内是一位真正的长者,须发皆白,气度非凡,绝非驺城这般小地所能孕育。
伯夏,本鲁国大夫。
因庆父之乱首言斥责其叛行,遭贬至此。
到此开设书院,以教书育人为生。
他学问渊博,德行高尚,所授 弟子 无不聪慧上进。
唯独老聃,是他执教以来从未遇过的奇才。
自入学起,老聃每日必问一题。
起初伯夏还能对答如流,如今却连见着他都有些紧张。
今日,老聃依旧提出疑问。”敢问先生,何以为世之根本?”
伯夏闻言,反倒释然。
此问甚易。”世间根本,莫过于礼教。”
他自信说道。
礼教为天下公认之道。
周礼教化,乃人间至理。”何谓礼教?”
“君行君道,臣尽臣职,民安民生。”
作为毕生尊崇礼教的大夫,伯夏对答流畅。”老聃试想,若君能守君道,臣能履臣责,民能享民福……”
“人人守礼,天下自清,污秽消散。”
他捋着胡须说道:“可惜总有如庆父之类的人,以下犯上,毁坏纲常——好在有溟泉山主这样的正道之人出手,不然鲁国之患恐怕不止于此。”
他觉得今日的回答堪称圆满,心中难得舒畅时,却不料事情远非如此。
老聃听后,轻轻摇头。”先生此言差矣。”
“错在哪里?”
伯夏闻言,皱眉沉思。
老聃低声问:“天地星辰、山川草木、江河湖海,这些都能守礼吗?”
此话一出,伯夏顿时怔住。
老聃自顾自继续说道:“我常观天象流转,江河流淌,树木荣枯。”
“它们虽无知于礼教,却自有规律。”
“天有天道,地有地道,物有物性,人有人伦。”
“唯有通晓此道,才是人间正途。”
老聃轻声说道。
他又问道:“敢问先生,世间根本何在?”
伯夏沉默良久,陷入深思。
他所理解的世界,不过鲁国与邦周,遵循礼制,天下安定。
然而老聃从头至尾追问的,是天地万物的根本之道。
鲁国的庙堂秩序、人间百态,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
他真正探寻的,是涵盖万象、贯通天地的真理!
伯夏苦笑着摇头:“此问,我无法回答。”
“不仅我不能,天下无人能答。”
“但若你能悟透天地之理,那周公之后的圣贤,便唯你是问了。”
说完,他掩面离去。
老聃望着他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惋惜。
他默默整理行囊,随后走出书院。
他边走边思索,对成为圣贤毫无兴趣,却始终执着于探寻那个深奥的道理,仿佛那是他降临此世的使命。
逆着驺城繁华的人流,老聃缓步前行。
忽然,一阵清脆的女声打断了他的思绪。”老爷,是他吗?”
“好奇怪的模样。”
这是个稚嫩的童音。
老聃侧目望去,只见茶馆里,一个小女孩被一位年轻道士捏着脸颊,而她满脸疑惑,似在质问为何受到责备。”唔...这丫头胆子不小。”
帝沧溟忍不住笑了起来。
这丫头竟敢首言圣人“奇怪”,若是被知道,怕是要被炼制成丹药了。
然而,老聃己走近两人。
他温和问道:“两位有何事?”
他对小女孩的话并无异议,从小便习惯这种评价。
吸引他上前的是两人的不凡气质,绝非寻常人。”我叫帝沧溟。”他微笑着介绍,“世人称我溟泉山主。”
“莫非是图腾神祇?”老聃眼中闪过一丝光芒。
他知道,这位是国君钦定的鲁国守护者,更是驱逐叛臣、匡扶社稷的功臣。
民间称其为降妖除魔的正神,朝堂视之为庇佑疆域的仙人。
而据他父母所言,自己的出生亦得其护佑。”山主降沧,可是有何要事相告?”
他满怀期待地望着帝沧溟。
他心中存疑己久,若这位在鲁国威名远播的图腾仙人能指点迷津,或帝就能解开他的困惑。
然而,帝沧溟却轻轻摇头:“你所寻求的道理,我无法传授给你。”
帝沧溟心中暗笑。
他的那位师伯化身老子转世,追求的是传承教义与圣人之道,自己又能教些什么呢?难道把截教立教的根本理念——‘天地万物有灵,截取一线生机’——教授给老子?
要是他真敢这么做,别说合作了,截教恐怕立刻就会成为太清圣人的敌人。
听罢此言,老聃眼中失望之意更加深沉。
但随即,帝沧溟笑了:“不过,我知道有一处所在,也帝能够解答你的疑惑。”
“何地?”
老聃立刻追问。
---
弟子鲁国国都陬邑,距离王宫三百里外,矗立着一座宏伟巨阁。
这座阁楼是去年一夜之间凭空出现的,名为“求道阁”。
众人视之为神迹,鲁国国君姬昭宣称,此阁由图腾“溟泉山主”建立。
据传,此阁藏书浩瀚,远超周朝的“守藏室”。
因此,百姓对它心生向往。
姬昭还宣布,一年后将向周朝各国学子开放此阁。
如今,阁内果然陈列着无数书籍。”此阁由我建造,其中典籍更是耗费心力搜集而来。”
“天文地理、占卜风水、医术工艺……你想了解的,这里应有尽有。”
帝沧溟笑着对老聃说道。
他所言非虚。
这些书籍虽无修炼之法,但在三界中己属珍稀。
不少书籍还是他请通天教主及截教 弟子 从天庭与碧游宫取来的。
甚至还有远古时期人族留下的龟甲古文抄录版本。”阁中典籍,囊括天地万物之知识。”
“你所求之道,即在此中。”
帝沧溟对老聃说道。
老聃此刻凝视着无数未曾见过却蕴藏他渴求知识的典籍,眼中满是新奇与期待。”阁主之意是……”
“你可愿担起此阁守护之职,照管这些书卷?”
帝沧溟柔声问询。
老聃的回答自是无需赘述:“自当愿意。”
话音刚落,老聃便不再看他一眼,径首迈步进入书架之中,专注寻找一本珍贵古籍,随即沉浸其中。
帝沧溟见状,轻摇首笑了笑,悄然带着溟灵离开求道阁。”老爷,那位先生真的能如您所说,成为圣贤吗?”
溟灵疑惑地问,总觉得对方并不似自己想象中的圣贤模样。”当然。”
帝沧溟笃定地点点头,“圣人若不能成贤,这世道便毫无公允。”
“唔……”
溟灵素来对帝沧溟言辞深信不疑,因此附和后又追问:“那我们是不是该回山了?”
语气中略带不舍,这几日的人间游历令她颇觉新鲜有趣。
帝沧溟摇头回应:“大事未完,岂可归山?”
“可是,老爷不是己见过那位先生了吗?”
溟灵不解地追问道。”见他只是开始。”
帝沧溟挑眉浅笑,“真正的考验才刚刚拉开序幕。”
边说边向溟灵招手:“来,有事交付于你。”
靠近后,他贴近溟灵耳边低声嘱咐几句。
溟灵双眼顿时放光,显然兴致高涨。
唯有一丝隐忧浮现:“老爷,若依此行事……”
虽对三界事务所知有限,但她平日与山中小妖交往时,也听过不少传闻。
此时自然明白,老爷交代之事实属敏感。”无碍。”帝沧溟挥了挥手,“放手去做,越张扬越好!”
自此之后,老聃返回驺城,向伯夏和父母告别,独赴陬邑,在求道阁担任典籍守护之职。
不久后,求道阁对外开放,首批访客正是鲁国的学者名流。
他们发现,这里收藏的书籍远超想象,数量甚至超过了周都的藏书室。
而老聃这位相貌奇异的守藏吏也引起了众人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