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实验小学门口
沈昭背着小书包蹦蹦跳跳,书包上挂着的智能徽章突然发出提示音:"今日空气质量良,建议开启蓝色防护罩。"
"不要爸爸的机器管我!"小女孩气鼓鼓地拍打徽章,却精准按到了隐藏开关——纳米级空气过滤膜立刻从徽章边缘展开,形成透明保护罩。
温昭宁蹲下来整理女儿衣领时,发现领口内缝着微型传感器:"沈听樾..."
"只是基础生理监测。"丈夫推了推眼镜,镜片上闪过课表数据,"第二节体育课有30%概率..."
他的话被校门口喧闹声打断。程叙白举着个会背古诗的智能风筝,正和举量子发声器的年轻家长辩论传统教育与现代科技。
---
温昭宁悄悄展开沈听樾准备的"家长会辅助系统"——透明薄膜电脑上实时显示:
? 教室声学环境分析(混响时间1.2秒)
? 班主任语音情感指数(愉悦度78%)
? 女儿座位微表情识别(专注度波动中)
"沈昭妈妈,"老师突然点名,"您家孩子上周的《我的家园》作业很有创意..."
投影屏亮起三维立体图:用声波积木搭建的六和塔模型,每块积木都能播放对应的历史声音。温昭宁瞬间认出那些榫卯结构——正是她上个月修复雷峰塔时用的技法。
"这是爸爸帮我做的!"沈昭骄傲举手,"塔里还藏着妈妈讲故事的声音!"
全场家长齐刷刷转头。温昭宁红着脸瞥见丈夫正偷偷记录教室里的赞叹声波,标注为"正向教育反馈数据"。
---
家长会后的"传统技艺体验日"变成了一场小型科技展。沈听樾研发的"智能缫丝机"和老匠人的木质纺车并排陈列,各自纺着蚕丝。
"现代设备效率高!"年轻家长们围着全息投影赞叹。
"没有魂灵。"老匠人摇头,举起在自然光下流转变幻的真丝,"机器算不出每根丝的情绪。"
温昭宁注意到丈夫悄悄采集了老师傅的拉丝节奏数据——他最近痴迷于将传统工艺的"不可量化之美"转化为算法。
沈昭突然拽她衣角:"妈妈,哪个更好呀?"
"就像修复古建筑..."她指向窗外斑驳的老墙,"要先用科学分析病害,再用匠心还原灵魂。"
沈听樾正在将今日采集的声纹数据导入模型。温昭宁推门进来,发现屏幕上是女儿回答问题的声音频谱——在11.3kHz处有个明亮的波峰,与她年轻时一模一样。
"程教授建议昭昭参加古建筑研学营。"她放下茶盏,"说要培养传统审美..."
"己经订制了儿童用三维扫描仪。"沈听樾调出设计图,"可以记录斗拱的触感振动。"
月光透过窗棂,在书桌上投下菱形的光斑。温昭宁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在夏令营默默记录她每个构想的少年。如今他的数据库里,珍藏着更多温暖的频率:女儿第一次完整背诵《营造法式》的稚嫩童声,全家在古琴台赏月时的笑语,甚至深夜书房里她翻阅图纸的沙沙轻响...
沈听樾的吻落在她耳后,那里有粒小小的痣——既是所有精密仪器的基准点,也是时光最温柔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