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林阳的功课暂时做了调整,站桩和打熬筋骨依旧,但强度略有降低。画符和辨识药材照常,而新增的,就是每日静坐,默诵《清心咒》,配合药浴,稳固心神,祛除邪气影响。
这天下午,林阳在小厅里练习绘制一种新的基础丹药符图——“艾草祛邪丸”的炼制流程图示。
这符图更像是一张简易的流程图,标注了药材投入顺序、火候变化节点、以及药液融合时的形态特征。
旁边还有几味药材样本:糯米(需炒至微黄)、三七粉、艾草灰、以及作为粘合剂的普通蜂蜜。
英叔在一旁指导:“为师今日就叫你如何炼制丹药。丹药炼制,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药材年份、成色、炮制火候,皆需精准把控。这糯米需炒至微黄出香,过则焦苦,药性受损;三七粉需极细,无杂质;艾草灰取陈年者为佳,新灰燥性过重……”
林阳仔细听着,一边观察药材样本,一边在粗糙的草纸上笨拙地描绘着符图。炼制丹药对他来说完全是另一个领域,那些火候变化的节点符号看起来像天书。
英叔取来一个小巧的旧炭炉和一只厚壁陶罐,开始演示。他动作沉稳,有条不紊:先炒糯米,火候控制得恰到好处,糯米均匀地变成的淡金色,散发出焦香;再依次加入三七粉、艾草灰,最后调入蜂蜜,小火慢熬,不停地用木片搅拌。
林阳在一旁看着,努力记忆步骤。当陶罐里的混合物开始变成粘稠的褐色糊状,散发出混合着焦香和药草苦涩的复杂气味时,英叔将炼制好的“艾草祛邪丸”倒入一个圆球形状的小模具冷却。
“此为成品。你且试试,依样炼制。”英叔让出位置。
林阳深吸一口气,坐到炭炉前。他学着师父的样子,先将炭火拨弄到适中,然后倒入糯米,开始翻炒。
然而,看似简单的动作,做起来却困难重重。火候稍大,边缘的糯米立刻就焦黑了,冒起黑烟;翻炒不均匀,有些地方还没变色,有些己经焦糊。手忙脚乱之下,第一锅糯米大半报废,散发出一股难闻的焦糊味。
林阳有些沮丧地清理掉焦糊的糯米,重新开始。第二次,他更加小心,精神高度集中,眼睛死死盯着锅里翻腾的米粒,努力感受着米粒颜色的变化。
就在他全神贯注,努力想将米粒炒成均匀的淡金色时,那种奇异的“灵光”状态,再次悄然降临。
这一次,并非在生死关头,而是在这看似枯燥的炼制过程中。
他手中的动作似乎慢了下来,但感官却变得异常敏锐。他仿佛能“听”到米粒在锅中细微的爆裂声变化,能“看”到每一粒米受热时色泽转变的细微差异,甚至能“感觉”到炭火散发热力的强弱分布。
炒勺在锅中的每一次翻动,都变得无比清晰,带着一种微妙的节奏感。
他的动作不再那么僵硬笨拙,翻炒变得均匀而流畅。当感觉米粒的香气和色泽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时,他近乎本能地减小了火候,迅速将炒好的淡金色糯米盛出,颗粒,焦香西溢,几乎没有焦糊!与师父炒出的相比,竟也不遑多让!
林阳自己都愣住了,看着碟子里金黄焦香的炒糯米,有些不敢置信。刚才那种状态……
他定了定神,继续后面的步骤。研磨三七粉时,他“感觉”到石臼里颗粒的粗细变化,研磨得异常细腻。加入艾草灰和蜂蜜熬制时,他对陶罐里药液粘稠度的变化,对火候的微调,似乎都有了一种超乎寻常的首觉把控力。
整个过程异常顺利,虽然动作依旧带着新手的生涩,但步骤精准,火候恰到好处。
当最终冷却的“艾草祛邪丸”呈现在眼前时,比起师父那一份,颜色似乎更深沉一点,药香也更浓郁一分!
英叔拿起装着林阳炼制的丹药的陶罐,仔细看了看,又凑近闻了闻,眼中再次掠过一丝难以掩饰的讶异。他用手捻起一小块,在指尖揉开,感受着质地和药性。
“药性凝练,火候融合完美,品质……竟远超预期。”英叔的声音带着惊奇,他看向林阳,“你……方才炼制时,可有特别感受?”
林阳犹豫了一下,老实回答:“师父,弟子刚才就是觉得特别专注,好像……好像能感觉到锅里米粒什么时候该翻,火候什么时候该调小……手自己就知道怎么动了。”他无法准确描述那种玄妙的状态。
英叔沉默地看着林阳,眼神深邃,仿佛要将他看透。
那天矿洞内捕捉行尸关节弱点的本能,还有此刻这近乎妖孽的炼丹首觉……这小子身上那股“灵性”,似乎不仅仅在斗法,在“技近于道”的辅助领域,更是展现出了惊人的潜力!
“技近乎道,旁通万法……”英叔低声自语,语气带着一丝感慨,“或许,你于此道,真有天赋异禀。此丹收好,药效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