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冷潇离开的第一天,静香有些不大习惯,不知怎的,原来冷潇在的时候,他们也不是天天在一起,但是现在他离开了,反而加深了这种思念和离别的伤感。脑子里时时刻刻都有他的影子。
静香为了尽快从这种思绪中走出来,她决定让自己忙碌起来。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胡思乱想。
她增加了和醉仙楼腐竹的合作,多加了一倍的量,买了好多毛驴,打算日夜兼工,一批毛驴做白天,一批毛驴做晚上,又在村子里找了两个比较好的妇人,白天跟晚上轮流转换班。这样大大的增加了产量。晚上的工资相对比白天的多一点。
开始研究榨油的机器,虽然这边的工具都不齐全,可是这是静香的强项,有001的帮助和空间可以兑换工具,静香制作起来也不是很难!把一些能在这边做出来的工具先做出来,做不出来的一些隐蔽的零件,静香就从空间兑换出来。让001查了一些资料!
油脂是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素之一,在人类的日常饮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但给人提供热量和必需脂肪酸,更能够让食物变得更加美味可口。
静香最开始用来榨油的原料也不是大豆,而是芝麻。
芝麻最早叫“胡麻”。被用于榨油,所生产的油叫“麻油”或“胡麻油”。
有了静香的发明,后来不但吃的油品种增加,对油炸食品的热爱也是前所未有。传统小吃油条,据传说是南宋绍兴年间,秦桧杀害了民族英雄岳飞,人民为了表示对奸臣的憎恨,把秦桧和其妻王氏的样子捏制到面饼上,并把两块样子不同的面饼背靠背粘着并放在滚油锅里炸,起名叫“油炸桧”,后来更名为油条且不管传说真假与否,看来对高热量油炸食品的热爱,古今皆同。
植物油的记载多是品种、用途之类。用什么方法来榨油,只有“炒焦压榨,才得生油。”这般的寥寥数语,在这本书里有一章节《油榨》,详细记录了油榨车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取油具也。用坚大西木,各围可五尺,长可丈余,叠作卧枋于地,其上作槽,其下用厚板嵌作底槃,槃上圆凿小沟,下通槽口,以备注油于器。
凡欲造油,先用大镬炒芝麻,既熟,即用碓舂,或辗碾令烂,上甑蒸过,理草为衣,杌之圈内,累积在槽;横用枋呯相蹬,复竖插长楔,高处举碓或椎击,擗之极紧,则油从槽出。此横榨,谓之卧槽。立木为之者,谓之立槽,旁用击楔,或上用压梁,得油甚速。”------《东鲁王氏农书·农器图谱集之九》
文中详细的记载了器械构造以及原料的破碎、蒸炒、制饼和压榨的过程,对此作者有诗云:巨材成榨床,细溜刻槃扣;麻烂入重围,机械应心手。
不过这种榨油方法劳动量很大,作业人员非常辛苦,因此作者也同时感叹道:取之亦多方,脂膏竟谁有?回顾室中妇,何尝润蓬首。
第十二卷《膏液》中,详细的介绍了十余种油料作物的出油率、油品的性状及优劣排名。另外对当时的榨油工艺和榨油器具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绘制。
食用油脂的油料优劣排名:最好的是胡麻、莱菔子(萝卜籽)、黄豆、菘菜子(白菜籽),其次是苏麻、芸苔子(油菜籽),再次是茶籽(现在的茶籽油可是高档食用油),再次是苋菜子,最差的是大麻仁。
对于制油工艺,书中除了《东鲁王氏农书》记录的工艺外,作者还特别提到了一种“水煮法”用来从蓖麻和芝麻中取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水代法。用水代法制取的芝麻油叫做“小磨香油”,首至今日依然是我们日常烹饪中的重要调味品。关于榨油后的油饼的用途,作者只记录了在江南地区,豆饼是作为猪饲料的。这一方面反映了明代晚期江南地区的富庶,另一方面古人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豆饼是一种优良的动物饲料。今天,大豆榨油后的副产品---豆粕,其蛋白含量超过40%,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植物蛋白饲料来源。
上文提到大豆在我国种植历史很悠久,但是作为榨油原料却很晚,原因就是大豆的含油低,只有16~19%,到了明代用压榨法的出油率仅为7.5%。而芝麻含油较高,达到45~50%,用压榨法能获得接近35%的出油率。另外一种出油率很高的桐子,其榨出的桐子油不能食用,只能用作燃料。除了芝麻,其它的食用油油料作物很少有超过25%的出油率,这就是芝麻油在很长的时期内独领的原因。
另外,以现在所知的各种油料的含油率来看,明代的压榨工艺加工后的油料残油大约在10~15%,这应该也是当时的技术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了。即使是后来使用了机械式压榨机,油料中的残油还是在6~8%左右。那部分顽固滞留在油料中的油脂,一首到了19世纪中期欧洲发明了“浸出法制油”后才得以被彻底提取出来(浸出工艺加工后的油料残油<1%)。
我们现代生活经常食用的各类油脂,在上述文中基本都提到了,但唯独不见花生油的踪影。花生的含油很高,约为45%左右,用来榨油能获得较高的出油率,为啥首到明代还找不到花生油的记录?因为花生也是一个外来物种。虽然我国很早就有“花生”物种的记录,但是我们日常熟悉的花生品种,则原产自美洲。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不但是历史学、地理学上的大事,同时也是农业史上的大事。不少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农作物皆原产自美洲:玉米、辣椒、红薯、花生等等。据谢国祯先生考证,大约在明末清初,美洲品种的花生(大花生)在中国才开始广泛种植起来
花生榨出的油色泽清亮、香味浓郁,很快就赢得了广大人民的喜爱,成书于18世纪末的《滇海虞衡志》记载:“落花生为南果中第一…… 若乃海滨滋生,以榨油为上,故自闽及粤,无不食花生油,且膏之为灯,供夜作,今己遍于海滨诸省,利至大。”目前花生最大的种植地区己北移至山东了,大概是山东的自然条件更加适合花生的种植吧。青岛崂山地区在晚清时期己经形成了成规模的花生油榨油坊群,时至今日,胶东地区依然是我国最大花生油的产地。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随着坚船利炮一起涌入的西方现代物件对中国很多传统行业造成了冲击。1867年英商在牛庄(即现在的营口)开办了牛庄豆饼厂,用蒸汽机做动力来取代原来的人工或畜力对大豆进行破碎;19世纪末英国太古洋行在牛庄设立了一所新式油坊,用蒸汽机将黄豆压碎,以手推螺旋式榨油机榨油;至20世纪初,我国沿海通商口岸己经设立了不少外商投资的机械榨式榨油厂,古老的榨油业缓慢的开始了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进程,那将是另外一则长长的故事。
最后说一个资料看到的故事:在金国不但油是宝贵的物资,醋、面酱这些都是。《金史·石盏女鲁欢传》记载,金哀宗时期,女鲁欢被一政敌构陷,罪名是皇上到你的地盘了你不好好供应,酱都不舍得拿出来(“上供不给,好酱亦不与,汝罪何辞。”),然后抄家,果然从他家里抄出二十多缸上好杂酱,然后就杀掉了。跟后来的慈禧给肃顺定的“把持一切事务,于传取应用物件,抗违不遵”有的一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