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树下的爱意
柿子树下的爱意
当前位置:首页 > 言情 > 柿子树下的爱意 > 第5章 夕阳西下后的晨曦

第5章 夕阳西下后的晨曦

加入书架
书名:
柿子树下的爱意
作者:
洛轮兹
本章字数:
3154
更新时间:
2025-07-07

“哎呀,光顾着说话,天都晚了!”陈依依看了看天色,有些不好意思地站起身,“胡教授,您该回村委了吧?李主任该等急了。”

胡适之也站起来,拍了拍衣服上的尘土:“今天和陈老师一席谈,受益匪浅,比读十本教育专著都管用。”他语气真诚,带着学者的坦率。

陈依依笑了,露出一排整齐洁白的牙齿:“胡教授太客气了。您那些见识,才是我们这里最缺的‘新风’呢。”她利落地收拾好散落的书本,重新装进那个旧布袋,又仔细地把胡适之带来的两个纸箱挪到树根旁更稳妥的地方。

“对了,陈老师,”胡适之像是忽然想起什么,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拿出一个崭新的硬壳笔记本和一支笔,递过去,“这个,送给孩子们。当他们的第一个‘问题本’。”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下次回来,我可要检查‘作业’,看看他们都提了哪些奇思妙想的问题。”

陈依依接过笔记本,深蓝色的硬壳封面在暮色中显得庄重又充满希望。她着光滑的封面,抬眼看向胡适之,眼中笑意更深,带着一种被理解和信任的暖意:“好!一言为定!孩子们肯定乐坏了。谢谢胡教授!”

“叫我适之就好。”他温和地说,“陈老师,回见。”

“回见,胡…适之。”陈依依从善如流地改口,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生疏和尝试的勇气。她看着他转身,沿着来时的小路,朝着村委的方向走去。夕阳的余晖给他的背影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那挺拔的身影渐渐融入暮色西合的小村轮廓里。

她收回目光,低头看着手中崭新的笔记本,又抬头望向身边沉默的老柿子树。浓密的枝叶在晚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无声地回应着什么。她深深吸了一口带着泥土和草木清香的空气,小心地将笔记本放进装书的旧布袋里,然后推起她那辆吱呀作响的自行车。车轮碾过土路,载着她和那个沉甸甸的布袋,也载着柿子树下悄然萌发的、对新知的期待和对远方来客的一份莫名的信赖,吱吱呀呀地驶向炊烟升起的村庄深处。

胡适之在柳溪的探亲时光过得很快。除了陪伴年迈的母亲,他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与村小和陈依依的沟通中。那日柿子树下关于“根”与“叶”、关于“窝头”与“点心”的对话,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的涟漪久久未散。他主动联系了母校图书馆和一些公益机构,很快,几批经过筛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二手图书,带着天南海北的气息,陆陆续续抵达了柳溪小学。每一次收到书,陈依依总会第一时间在柿子树下组织孩子们整理、登记,那旧布袋仿佛拥有了魔法,总能变出新的“宝贝”。孩子们兴奋的欢呼声,隔着老远都能听见。

胡适之也兑现了他的承诺,时常抽空去柿子树下坐坐。有时是给孩子们读一段新到的科普读物,解答他们天马行空的问题;有时只是坐在青石板上,看着陈依依带着孩子们在“小馆长”的监督下借书还书,看他们在那个崭新的“问题本”上歪歪扭扭地写下“为什么星星会眨眼?”、“种子怎么知道要往上长?”。那个深蓝色的硬壳本子,扉页上己经被陈依依用娟秀的字迹写上了“柳溪小学·奇思妙想集”。本子里的问题五花八门,充满童趣和未经雕琢的哲思。胡适之翻看时,常会心一笑,有时也会被某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问住,需要认真思考才能给出孩子们能理解的答案。

他和陈依依的交流也越发深入。不再局限于教育,话题会延伸到村庄的历史、农作物的收成、外出务工者带来的变化、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困境……陈依依对这片土地的了解深入肌理,她的观察细致入微,带着一种扎根者的清醒和忧虑。她谈起某片山坡因过度开垦导致的水土流失,语气忧心忡忡;说起村里几个因父母常年在外而性格孤僻的孩子,眼神里满是心疼。胡适之则分享他在各地考察时看到的乡村发展案例,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坦诚相告。他惊讶于陈依依的理解力和洞察力,她总能敏锐地抓住问题的核心,并提出一些因地制宜、充满乡土智慧的建议。思想的碰撞如同山涧与溪流的交汇,有时平静和缓,有时激起小小的浪花,但最终都奔涌向同一个方向——让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变得更好。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