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打谷场响起急促的哨声。王宇手持铁皮喇叭站在队伍前,晨光映着他军装上未干的汗渍——昨夜他通宵绘制了训练计划表。“从今天起,咱们每天训练八个小时!先从最基础的队列开始!”
随着口令声,260名民兵开始反复练习立正、稍息、齐步走(12名为王喜奎侦查连在村外放哨侦查的。5名伤员)。新加入的村民协调性差,时常同手同脚,队伍里不时响起憋不住的闷笑。王宇亲自走到排头,握着王翠兰的手臂纠正摆臂角度:“记住,手臂要像木棍一样首,摆动到腰际线!”
下午的射击训练在村西靶场展开。王宇将民兵按武器类型分组,机枪组正围着歪把子研究供弹原理,王山蹲在地上用树枝画出拆解示意图;掷弹筒组则用装满沙土的麻袋模拟目标,那六名被选中的男兵额头沁着汗珠,反复调整发射角度。
步枪训练区最为热闹。100多名女兵手持步枪,正趴在土坡上练习瞄准。王宇挨个检查枪托抵肩姿势,突然发现一名女兵握枪的手在发抖:“别怕,把枪当成自己的孩子。”他轻轻托住女兵的手肘,“三点一线,呼吸要均匀……”随着“砰”的一声枪响,子弹正中靶心,周围爆发出欢呼声。
训练间隙,王宇特意安排实战模拟。他让侦查排的王喜奎带着队员扮演“敌人”,从不同方向突袭村子。当第一声“枪响”传来时,负责村内巡逻的女兵们慌乱地寻找掩体,有的甚至忘了拉开枪栓。王宇叫停训练,举着扩音器喊道:“记住!听到枪声的第一反应,是保护村民,而不是自己先躲起来!”
夜幕降临时,打谷场燃起篝火。王宇召集各排长围坐一圈,掏出笔记本记录问题:“王山,机枪组的配合速度得提升;王喜奎,侦查路线要再隐蔽些……”火光映照着他严肃的面庞,“明天开始,增加夜间训练。咱们的目标,是把民兵队练成铁打的队伍!”
接下来的日子,训练强度陡然提升。天还未亮,打谷场就亮起几盏马灯,在朦胧的晨雾中,民兵们开始负重跑。每人背着装满沙土的麻袋,沿着村道跑上五圈,汗水很快浸透了迷彩服。王宇骑着从仓库翻出的旧自行车,在队伍旁边来回穿梭,不断鼓励着气喘吁吁的队员:“别停下!敌人可不会等你喘匀气!”
上午的训练侧重战术配合。一连和二连进行攻防演练,石匠叔和大昌叔各自带队。进攻方借助地形掩护,呈散兵线推进;防守方则利用房屋、土墙构筑简易工事。王宇手持红旗站在高处指挥,一旦发现问题便立刻鸣哨暂停。“二连三班!你们推进时间距太近,一颗手榴弹就能炸倒一片!”他高声训斥,随即用树枝在地上画出正确的阵型,“记住,保持三步间隔,交替掩护前进!”
午后,王宇特意安排了一场特殊训练。他将全体民兵召集到晒谷场,在场地中央放置了几个稻草人,分别标注着“鬼子军官”“机枪手”“掷弹兵”等字样。“今天咱们练狙击!”王宇拍了拍王喜奎的肩膀,“喜奎,给大家露一手!”只见王喜奎不慌不忙地架起三八大盖,眯起左眼,随着一声枪响,百米外稻草人头上的草帽应声落地。
“看到了吗?这就是精准射击的重要性!”王宇从仓库搬出几只旧望远镜,“每个排选出两名神枪手,重点培养。以后遇到小股敌人,咱们要做到一枪一个!”队员们纷纷围拢过来,争相请教射击技巧,王喜奎也耐心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呼吸要平稳,扣扳机时要慢、要柔,就像……就像摸着自家媳妇的手。”这番比喻引得众人哄堂大笑,紧张的训练气氛也随之缓和。
傍晚,训练转入室内。王宇在祠堂里挂起手绘的地图,开始讲解战术知识。他用木棍指着地图上的山川河流:“咱们村背靠虎头山,这是天然的屏障,但西边的芦苇荡容易藏人。”他让各排长轮流分析敌情,制定应对方案。王翠兰带着新招的卫生队队员,也在一旁学习急救知识,她们用布娃娃练习包扎伤口,模拟战场救护。
夜深人静时,村子西周的岗哨传来零星的脚步声。王宇悄悄巡视各个哨位,发现有的队员己经困得首打哈欠。他没有斥责,而是从怀里掏出几个烤红薯分给大家:“累了就嚼两口,咱们的责任比这黑夜还重。”月光下,民兵们捧着热乎乎的红薯,眼中重新燃起斗志。
随着训练的深入,民兵队的面貌焕然一新。队列整齐划一,战术配合愈发默契,射击精准度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