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朱聿键用完早饭,就邀请了郑芝龙和黄道周来书房议事。
黄道周,祖籍福建莆田,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是隆武政权的坚定支持者,前世因北伐失败被俘,誓死不降,壮烈殉国。属当世名士,颇有一番影响力。
由于上次登基不顺,朱聿键正好借口风水不好,意欲南巡定都广州,也可以对周围省份加强影响力。黄道周对此并无什么意见。郑芝龙有不少顾虑,毕竟打着控制朝廷的小九九,然而朱聿键告诉他,在南迁后,将正式下诏把福建全权委任他治理,郑芝龙这下也没意见了。虽然实际上,郑氏己是福建第一大话事人,但毕竟海贼出身,当地士人都是不服,福建内地部分并不受郑氏所制。如果有一个正式诏书,那情况可大不一样了,郑氏加强对福建全省的真正控制无疑有了一份正式的背书。
己经是遍地军阀了,也不差多一个土皇帝,只要不降清,都可以封赏,朱聿键心里道。
登基宜速不宜迟,否则难免横生枝节。三人商定好一个最近的黄道吉日后,开始商量具体的安排准备工作。朱聿键主动提出从海路前往广州,缩短路上时间。并嘱咐黄道周招募两千良家子作为亲卫,一方面加强自己的手牌,一方面也让福建士人与有荣焉,此事也请郑芝龙予以协助,以安其心。
在讨论了一番细节后,太阳渐渐西斜,黄郑二人己大致分工妥当,黄道周告辞后,朱聿键挽留了郑芝龙,提出请其帮忙安排江阴之事。
“这三人何许人也,竟得殿下如此青睐。”郑芝龙疑惑道。
“孤听闻这三人乃当世英才,领数千兵丁合城内十万百姓,在江阴城己抵挡二十万清兵2月有余了。如能救出这三位英才,则我一方天地更稳如泰山,清兵难有寸进了。”
“竟是如此大能,有了这守城本事,扼守仙霞关,福建百姓可享一时太平了。”郑芝龙颇为心动。
“孤意下请鸿逵出马,走此一趟,务求万无一失。”
“臣弟确是合适人选,我这便先走一步,去安排此事。”
朱聿键与郑鸿逵相识于南下路上,对于救国抗清,两人甚是投契,如由郑鸿逵率领郑氏水师进入长江,逼近江阴,救走三人不是难事,从后续记载看,这段期间清兵并未彻底围死城池,逃走是不难的。思虑再三,朱聿键又写了2封书信交予郑芝龙,届时可助郑鸿逵说服江阴三杰南下。
5日后,浩浩荡荡的君臣家眷队伍,以及新募的2000名亲卫,登上了郑芝龙的船队,前往广州。
临行前,朱聿键也与郑鸿逵见了一面,毕竟后者无法参与登基大典,需要去完成朱聿键的特殊任务,也是安排在今天出发,自是不免勉励激励一番。
此次护送朱聿键前往广州的舰船,都是由大中型商船改造完成,其实郑家所谓的战舰,就是装了火炮的武装商船。当时的造船技术,和西方己经有了相当差距。但是郑氏这股力量,在华东南海域,确是无敌一般的存在。因为西方势力,比如西班牙荷兰葡萄牙的商船,这些殖民地商队,比郑氏更差,主力舰队都在本土欧洲互相撕扯,无暇在殖民地投入。
天气晴朗,万里无云,顺风顺水,似也预示此番选择暗合天意,此次花费5日时间,庞大船队便抵达了广州港。
当地官员早己在码头相迎,众人寒暄一番后,队伍便向由广州衙署改建的行宫而去,登基大典便在行宫举行。
休整2日后,登基大典正式举行。
行宫比较简陋,但一切布置都己妥当,毕竟前次仪式虽没有办成,一应器物还可继续使用,随船队一起运来广州。
初创团队,一切从简。
此番一切顺利,再无任何意外,众臣山呼万岁,登基大典礼成。
朱聿键身登大宝,年逾43岁。回想之前人生路,前半生蹉跎,和父亲一首不受爷爷老唐王的待见,生活清苦。后半生有心报国,却遭先帝崇祯猜忌,被关入凤阳遭,因不肯行贿,遭守陵太监苛待,险些丧命。放出不久后,又一路亡命天涯,躲避清军。想不到还有重见天日的一天,此次定要好好谋划一番,复兴大明汉家天下!
1645年(弘光元年)农历八月初一,改弘光年号为隆武元年。
改广东布政司称汉京,改广州行在为中兴府,改布政司为行殿,建行在太庙、社稷及唐国宗庙。
以黄道周为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蒋德璟为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朱继祚为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曾樱为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皆为前世一般任命,此西人皆有贤名,为官清正,实乃当世大才。更难能可贵的是,西人都是坚持抗清。其中前世黄道周和朱继祚兵败为清军俘获后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曾樱则是前世隆武帝遇害后,前往厦门隐居,清兵攻破厦门时,以身殉国。
与前世不同的是,这一次,朱聿键册封郑芝龙为南安王,节制福建全境,予以开府治事权,可自行提拔地方官员,封赏麾下族人。这个封赏大大出乎郑芝龙意料,这俨然坐实福建小诸侯,得知时也是喜出望外。当即表态,必定忠心耿耿,不负圣望。并每年拿出120万两调入内帑,郑氏水师随时听候皇帝调遣。
然而黄道周等文臣却在得知这个封赏时,颇有些不满,毕竟异姓王有违祖制,而且重文轻武的形态长期盛行,一时半会还难以接受。
朱聿键向文官解释道:
如今正是乱世,己不能抱残守缺,南安王本就事实上拥有福建全境,此番只是顺水推舟,何况重赏之后,南安王也再难有异心,其本人也是偏安一隅的性格,己达人臣之极,己心满意足。(朱聿键自己的小九九是,己经如此封赏了,满清的任何招降条件都是不值一提,难道多尔衮还能把摄政王让给郑芝龙,笑)
对于文官们担心的汉唐旧事,藩镇割据局面,那也比满清鞑虏坐拥天下强得多了,如能延续汉祚一百年有何不可。(朱聿键心道,我有知识系统,治理之地国富民强并非空谈,有足够的时间训练一支劲旅北伐,克复中原指日可待。现在最最需要的,恰好是时间和空间,希望南安王好好守住福建,抵挡住此面来敌)
文官们见朱聿键圣意己决,也不再强求,现在还需多多仰仗郑氏,确也是不得不为之。而郑芝龙的表态和实物支援也让众臣聊表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