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天地人和
黄帝内经天地人和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黄帝内经天地人和 > 23黄帝内经人迎脉 寸口脉与经脉病变的关系 气血经络之象的洞察

23黄帝内经人迎脉 寸口脉与经脉病变的关系 气血经络之象的洞察

加入书架
书名:
黄帝内经天地人和
作者:
零命湿人
本章字数:
10384
更新时间:
2024-11-25

一、引言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经典基石,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有着系统而深刻的阐述。其中,人迎脉和寸口脉的诊察在中医脉诊体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们与经脉病变之间存在着微妙而紧密的关联。人迎脉和寸口脉犹如人体气血经络状态的“晴雨表”,通过对其脉象的细致感知和分析,医者能够洞察经脉的气血盛衰、阴阳失调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病变,进而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关键依据。深入研究《黄帝内经》中关于人迎脉、寸口脉与经脉病变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经典脉诊理论,提升中医临床诊疗水平,揭示人体生命活动的奥秘与规律。

二、人迎脉与寸口脉的诊脉部位及基本脉象特征

(一)人迎脉的诊脉部位与脉象

人迎脉位于颈部喉结旁,颈动脉搏动处。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迎脉的脉象从容和缓,不浮不沉,节律均匀,一息四五至。其反映了人体阳气的盛衰和气血在阳经中的运行状况。当人体阳气充盛,气血流畅于阳经时,人迎脉的脉象较为有力且和缓;反之,若阳气不足或阳经气血运行不畅,人迎脉则会出现相应的脉象变化,如脉象虚弱、迟滞或弦紧等。例如,在一些阳虚体质的人群中,人迎脉往往表现为脉象无力,按之空豁,这提示人体阳气亏虚,温煦功能减弱,阳经气血鼓动无力。

(二)寸口脉的诊脉部位与脉象

寸口脉位于手腕部桡动脉搏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正常的寸口脉脉象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和缓有力,节律整齐。寸口脉主要反映人体阴气的盛衰以及脏腑气血的整体状况,尤其是与五脏的关系更为密切。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肾藏精纳气,这些脏腑的功能状态及其所主的气血盈亏均可通过寸口脉的脉象变化体现出来。如心气充足、心血旺盛时,寸口脉的寸部脉象较为充盈有力;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时,寸口脉整体脉象多表现为虚弱无力,或关部独弱,反映了脾胃在中焦运化水谷精微功能的失常对气血生成的影响。

三、人迎脉、寸口脉与十二经脉病变的关系

(一)人迎脉与阳经病变的关系

在《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中,人迎脉与阳经的关系密切,其脉象变化常能反映阳经的病变情况。阳经包括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它们主表,运行阳气,抵御外邪。当阳经发生病变时,人迎脉往往会出现相应的异常脉象。

以足阳明胃经为例,若胃经有实热之邪侵袭,如饮食积滞化热或外感温热之邪传至阳明,导致阳明经气盛热壅人迎脉可表现为洪大而数的脉象。这是因为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实热邪气充斥于经,使阳气亢盛,气血涌盛于阳经,故人迎脉呈现洪大脉象;而数脉则反映了热邪的性质,提示邪气盛而正气不虚,正邪交争激烈。患者常伴有高热、口渴、大汗、胃脘胀满疼痛、大便干结等症状,这些症状均与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和生理功能相关。胃经起于鼻旁,上行至头面,下行经胸腹至下肢,其经气实热,可出现头面发热、牙痛、口臭等头面部症状,以及胃脘部的胀满疼痛、消谷善饥等消化系统症状,同时热盛迫津外泄则见大汗,热伤津液则大便干结。

再如手太阳小肠经病变,若小肠经感受寒邪,寒性凝滞,可导致小肠经气血不畅,阳气被遏。此时人迎脉可出现弦紧之象,弦脉主痛、主寒,紧脉亦主寒邪收引,二者相兼提示小肠经寒凝气滞之证。患者可能出现肩部、上肢外侧后缘疼痛,小指麻木等症状,这是因为手太阳小肠经循行于肩部、上肢外侧后缘,至小指,寒邪阻滞经络,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出现相应部位的疼痛和麻木。

(二)寸口脉与阴经病变的关系

寸口脉与阴经病变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通过寸口脉的脉象变化可以推断阴经的气血盈亏、脏腑功能失调等病变情况。阴经包括手三阴经和足三阴经,它们主里,与人体的脏腑功能、精血津液的贮藏和调节密切相关。

以足厥阴肝经为例,若肝经气血瘀滞,如情志抑郁,肝气不疏,导致血行不畅,形成瘀血阻滞肝经。此时寸口脉的弦脉特征会更加明显,且脉象涩滞不畅。弦脉主肝病,涩脉主瘀血,二者合参提示肝经瘀血之证。患者常表现为胁肋胀痛或刺痛,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妇女可见月经不调,经色紫暗有块等症状。这是因为足厥阴肝经循行于胁肋部,气血瘀滞于此,则出现胁肋部的胀痛或刺痛;肝主疏泄情志,肝气不畅则情志失调;肝藏血,主疏泄月经,肝经瘀血则影响月经的正常排泄,导致月经不调,经色紫暗有块。

又如手少阴心经病变,若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寸口脉的寸部脉象会呈现细弱无力之象。细脉主气血两虚,弱脉亦主阳气虚衰、气血不足,反映了心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患者常有心悸、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等症状。因为心主神明,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出现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等神志症状;心其华在面,心血亏虚则面色淡白无华。

(三)人迎脉与寸口脉对比在判断经脉病变中的综合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黄帝内经》强调人迎脉与寸口脉的对比诊察,以更全面、准确地判断经脉病变的性质、部位和程度。正常情况下,人迎脉与寸口脉的脉象大小、力量相对均衡,一盛、二盛、三盛等表示两者脉象对比的差异程度,这种对比关系对于判断病变所在的经脉以及阴阳失调的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当人迎脉大一倍于寸口脉时,提示病在足少阳胆经,且为少阳经气偏盛之象。胆经属阳经,其经气盛则人迎脉相对偏大。此时患者可能出现口苦、咽干、目眩、胁肋胀满、往来寒热等症状,这与足少阳胆经的循行和生理功能相关。胆经起于目外眦,上达头角,下行至耳后,再沿颈部、胸胁部至下肢外侧,其经气盛则可出现口苦、咽干、目眩等头面部症状,以及胁肋胀满、往来寒热等半表半里证的表现。

若人迎脉二倍大于寸口脉,病在足太阳膀胱经,表明膀胱经阳气亢盛。膀胱经主一身之表,阳气盛时可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背强痛、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发热、恶寒、头痛、项背强痛是膀胱经主表,受邪后正邪交争于体表的表现;而膀胱经与泌尿系统密切相关,其经气失常可影响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导致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症状。

当寸口脉大于人迎脉时,则提示病在阴经。如寸口脉大一倍于入迎脉,病在足厥阴肝经;寸口脉二倍大于人迎脉,病在足少阴肾经;寸口脉三倍大于人迎脉,病在足太阴脾经。通过这种对比关系,可以进一步确定阴经病变的具体经脉,从而为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四、人迎脉、寸口脉与经脉病变关系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一)疾病的定位诊断

通过人迎脉和寸口脉的脉象变化及其对比关系,中医能够对疾病进行初步的定位诊断,确定病变所在的经脉或脏腑系统。例如,若人迎脉盛而寸口脉弱,且患者表现为头痛、颈项强痛、肩背疼痛等症状,结合人迎脉与阳经的关系,可初步判断病在太阳经,可能是外感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所致。又如,若寸口脉弦细而数,伴有胁肋疼痛、口苦、咽干等症状,根据寸口脉与阴经的联系以及症状特点,可考虑病在足厥阴肝经,多为肝郁化火之证。这种定位诊断方法有助于医生在众多复杂的症状中迅速找到疾病的根源,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

(二)疾病的定性诊断

除了定位诊断外,人迎脉和寸口脉还能为疾病的定性提供重要线索。脉象的虚实、寒热、气血盛衰等特征可以反映疾病的性质。如前所述,洪大而数的人迎脉提示阳经实热证;弦紧的人迎脉提示阳经寒凝证;弦涩的寸口脉提示阴经瘀血证;细弱的寸口脉提示阴经气血不足证等。以一位患者为例,其人迎脉浮数,寸口脉相对较弱,同时伴有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可判断为外感风热之邪,病在肺卫,属阳经表证,风热之邪侵袭人体,首先犯肺,导致肺卫失宣,阳气抗邪于表,故人迎脉浮数,而寸口脉反映体内阴气尚未受到明显损伤,故相对较弱。通过对脉象的定性分析,医生可以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原则,如清热解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补益气血等。

(三)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与预后

人迎脉和寸口脉的脉象动态变化还可以反映疾病的发展趋势和预后情况。在疾病过程中,若脉象逐渐趋于和缓有力,人迎脉与寸口脉的对比关系逐渐恢复正常,说明病情正在好转,正气逐渐恢复,阴阳趋于平衡。反之,如果脉象持续异常,或出现脉象虚弱无力、散乱无根等情况,则提示病情较重,预后不良。例如,在一些久病重病患者中,若寸口脉由原本的细弱无力转为虚大无根,同时伴有精神萎靡、面色晦暗等症状,往往预示着正气衰竭,病情恶化,生命垂危。因此,通过对人迎脉和寸口脉的动态监测,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判断疾病的转归,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更全面的指导。

五、古代医籍记载与临床案例分析

(一)古代医籍中的相关记载

《黄帝内经》中有诸多关于人迎脉、寸口脉与经脉病变关系的记载,为后世中医脉诊理论和临床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灵枢·终始》中提到:“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寸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病在手厥阴。寸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病在手少阴。寸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病在手太阴。寸口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这段记载详细阐述了人迎脉与寸口脉不同盛数对比与经脉病变的对应关系,以及关格等严重脉象所代表的病情危重程度和预后。

在《伤寒杂病论》中,虽然未直接照搬《黄帝内经》关于人迎脉、寸口脉与经脉病变关系的表述,但在脉诊的应用和疾病的辨证论治中,也体现了对人体整体气血阴阳状态以及经络脏腑病变的深刻理解。例如,在伤寒病的辨证中,通过对寸口脉的浮、沉、迟、数、紧、缓等脉象的分析,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判断病在太阳、阳明、少阳等不同经脉或脏腑,进而采用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这与《黄帝内经》的脉诊理论有着内在的联系和传承。

(二)临床案例分析

案例一:患者王某,男, 35 岁。因近日外出感受风寒,出现头痛、颈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等症状。就诊时,医生诊察其脉象,发现人迎脉浮紧,寸口脉相对缓和。根据《黄帝内经》人迎脉与阳经病变的关系,人迎脉浮紧提示病在太阳经,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寒性收引,导致太阳经气不畅,气血凝滞,故出现头痛、颈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是风寒表证的典型表现。治疗采用麻黄汤解表散寒,宣肺平喘。麻黄汤中麻黄中麻黄发汗解表,宣通太阳经气;杏仁降利肺气,助麻黄平喘;甘草调和诸药。患者服用三剂后,症状明显减轻,人迎脉与寸口脉的脉象也逐渐趋于和缓,说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案例二:患者李某,女, 40 岁。长期情志不舒,近半年来出现胁肋胀痛、胸闷、嗳气、月经不调,经色紫暗有块等症状。医生诊脉时发现寸口脉弦涩,结合症状及脉象特点,判断病在足厥阴肝经,为肝郁气滞,血行不畅,瘀血阻滞肝经所致。胁肋胀痛、胸闷、嗳气是肝郁气滞的表现;月经不调,经色紫暗有块是肝经瘀血影响月经排泄的结果。治疗采用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逍遥散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以调理肝郁气滞之证;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养血调经,以改善肝经瘀血状态。经过两个月的调理,患者胁肋胀痛等症状缓解,月经恢复正常,寸口脉弦涩之象也有所减轻,表明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六、现代医学研究对人迎脉、寸口脉与经脉病变关系的验证与拓展

现代医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黄帝内经》中关于人迎脉、寸口脉与经脉病变关系的理论进行了验证和拓展。在心血管系统研究方面,发现人体的脉搏波特征与人的心血管功能、血液流变学等密切相关。例如,当人体处于不同的生理和病理状态时,脉搏波的传播速度、幅度、波形等会发生相应,这与人迎脉、寸口脉所反映的气血盛衰、阴阳平衡状态有一定的相似性。一些研究通过对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脉搏波检测,发现其脉象特征与中医所描述的某些经脉病变脉象有一定关联。如高血压患者,其脉象多表现为弦脉或弦硬之象,这与中医认为的肝阳上亢、阳经气血上逆等经脉病变理论相契合,现代医学解释为高血压导致血管壁压力增高,动脉弹性改变,从而使脉搏波呈现相应特征。

在神经系统研究领域,发现人体的神经调节功能与脉象也存在一定联系。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作用会影响脉搏的节律、强度等。例如,在一些精神紧张、焦虑等情志因素导致的疾病中,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心脏功能和血管舒缩,使脉象出现相应改变,这与中医认为的情志失调导致经脉气血紊乱,反映在人迎脉、寸口脉上的脉象变化理论相一致。

此外,现代医学的经络研究也为理解人迎脉、寸口脉与经脉病变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虽然经络的实质尚未完全阐明,但一些研究发现经络系统与人体的生物电、微循环等有着密切联系。当经脉发生病变时,经络的生物电传导、微循环灌注等会发生改变,这可能会影响到与之相关的人迎脉、寸口脉的脉象变化,进一步验证了《黄帝内经》中经脉病变与脉诊关系的科学性。然而,现代医学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对于人迎脉、寸口脉与经脉病变关系的微观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更好地揭示中医脉诊理论的科学内涵,促进中医现代化进程。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