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经典巨著,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诊断学智慧。其中,望色与诊脉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二者相互结合、相互印证,犹如两把钥匙,能够开启洞察人体疾病奥秘的大门。望色可直观地获取人体外部色泽变化所反映的内在脏腑气血盛衰与病理信息,诊脉则通过感知脉象的细微变化来推断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将望色与诊脉有机结合,能够更全面、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程度以及预后,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坚实可靠的依据。深入研究《黄帝内经》中望色与诊脉结合判断疾病的方法,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医诊断学精髓,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望色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一)面色与五脏六腑的对应关系
在《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中,面色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气充足则面色红润光泽;若心血瘀阻,则面色青紫;心气不足或心阳虚衰,可见面色苍白无华。例如,冠心病患者因心脉痹阻,常出现面色晦暗或青紫,尤其是在发作心绞痛时更为明显。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同时也反映在面色上。肝血充足时,面色青中带润;若肝火上炎,则面红目赤;肝血不足,面色可呈现萎黄或苍白。如慢性肝病患者,因长期肝血耗损,往往面色青黄不泽,且伴有眼周黑晕。脾主运化,气血生化之源,其华在唇。脾胃健运,气血充足,则面色微黄而有光泽,唇色红润;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可出现面色萎黄,唇色淡白。像一些患有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的患者,长期食欲不振,便会逐渐显现出面色萎黄、消瘦的特征。肺主气,司呼吸,其华在毛,与皮毛关系密切,也能通过面色有所体现。肺气宣畅,气血津液布散正常,则面色白皙而有光泽;若肺失宣降,气血不畅,可出现面色晦暗,如长期吸烟者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多有面色暗沉、无精打采的表现。肾主藏精纳气,其华在发,与面色亦有关联。肾精充足时,面色黑而有光泽,这种黑是一种健康的、充满活力的色泽;若肾精亏虚,可出现面色黧黑无华,如一些久病及肾或年老体衰者,面色往往呈现出一种枯槁的黑色。
(二)望色的其他方面及意义
除了面色,望色还包括对肤色、目色、唇色、舌色等的观察。肤色的润泽与枯槁、目色的明亮与浑浊、唇色的红润与淡白、舌色的淡红与青紫等,均能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与疾病变化。例如,目睛发黄,多提示黄疸,为肝胆湿热或寒湿内阻之证;唇色青紫,常为瘀血内阻或寒凝血瘀之象;舌色紫暗或有瘀斑、瘀点,多表明体内有瘀血停滞。此外,望色还需注意色泽的明暗、深浅、荣枯以及分布情况等。色泽明亮、荣润者,多为正气充足、病情较轻;色泽晦暗、枯槁者,常表示正气亏虚、病情较重。如面部出现局部的红肿热痛,色泽鲜红,多为阳证、热证,如痈肿疮疡;若局部肤色紫暗,不明显,疼痛较剧,多为阴证、寒证,如脱疽。
三、诊脉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一)脉象的形成与生理意义
脉象的形成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以及气血的盈亏等因素密切相关。心主血脉,心脏有节律地搏动,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从而形成脉象。心气旺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则脉象和缓有力,节律整齐,此为正常脉象。例如,健康成年人的脉象多为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和缓有力,节律均匀,一息四五至。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人体不同的生理病理状态。如浮脉主表证,当外邪侵袭肌表,人体正气奋起抗邪,气血趋向于表,故脉象浮;沉脉主里证,病邪在里,气血内困,故脉象沉。
(二)常见脉象及其主病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多种脉象及其主病,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例如,弦脉主肝病,亦可见于痛证、痰饮等。在肝病中,弦脉多表现为端直以长,如按琴弦,这是因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病时气机不畅,气血瘀滞,脉道拘急,故而出现弦脉。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等。当体内有痰饮或食积停滞,邪气充盛,气血流畅度增加,故脉象滑利。涩脉主精伤、血少、气滞、血瘀等。精亏血少,脉道不充,气血运行不畅,故脉象涩滞不畅。此外,还有洪脉主气分热盛,细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数脉主热证,迟脉主寒证等。例如,在感冒发热初期,若出现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状,同时脉象浮数,即可判断为外感风热之邪;若久病体弱,出现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脉象细弱等,则多为气血不足之证。
四、望色与诊脉结合判断疾病的方法与意义
(一)二者结合的诊断思路
望色与诊脉结合判断疾病时,首先要分别对望色和诊脉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通过望色,初步判断疾病可能涉及的脏腑和气血盛衰情况;通过诊脉,进一步了解人体内部气血的运行状态、阴阳的盛衰以及病位的深浅等。然后将二者的信息进行综合比对、相互印证。例如,若望面色发现患者面色青黄不泽,结合肝与脾的对应关系,初步考虑可能存在肝郁脾虚的情况;再诊其脉象,若脉象弦细,弦脉主肝,细脉主虚,更可证实肝郁脾虚、气血不足的诊断。又如,望面色见患者面红目赤,可能为火热之证,诊脉若为洪数脉,洪脉主气分热盛,数脉主热证,二者结合则可明确诊断为实热证,且病位在气分。
(二)二者结合对疾病判断的精准性
望色与诊脉结合能够提高疾病判断的精准性,避免单一诊断方法的局限性。有时望色所呈现的症状可能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而诊脉可以提供更深入的信息来纠正或补充望色的判断。反之,诊脉的结果也需要望色的信息来进一步验证和细化。例如,一位患者面色苍白,仅从面色看可能认为是血虚或阳虚,但诊脉时发现脉象弦紧,弦紧脉主寒证、痛证,结合患者有胃脘部疼痛的症状,可知其面色苍白并非单纯的血虚或阳虚,而是寒邪犯胃,导致气血凝滞,阳气不能外达于面所致。再如,诊脉时发现脉象细数,细数脉主阴虚内热,但望色时发现患者除了两颧潮红外,整体面色晦暗,且有水肿,结合舌象等其他症状,可知患者并非单纯的阴虚内热,而是久病阴虚,累及肾阳,出现阴阳两虚,水湿内停的复杂病情。
五、古代医籍记载与临床案例分析
(一)古代医籍中的相关记载
《黄帝内经》中有许多关于望色与诊脉结合判断疾病的记载,为后世中医诊断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提到:“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强调了望色、诊脉、察形肉在诊断疾病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印证的关系。《素问·脉要精微论》中也有诸多对望色与诊脉结合的论述,如“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这些记载详细阐述了望色与诊脉的具体内容以及异常表现与疾病的关系。
(二)临床案例分析
案例一:患者王某,男, 40 岁。近一个月来,出现胁肋胀痛、胸闷、嗳气、食欲不振等症状。望其面色,发现面色青黄不泽,眼周略有黑晕。诊其脉象,脉象弦细。结合面色与脉象,分析其病因为肝郁脾虚。肝主疏泄,其色青,肝郁则面色青且胁肋胀痛;脾主运化,其色黄,脾虚则面色黄而食欲不振、胸闷嗳气。弦脉主肝,细脉主虚,进一步证实了肝郁脾虚的诊断。治疗采用逍遥散加减,以疏肝解郁,健脾养血。服用一段时间后,患者胁肋胀痛等症状明显减轻,面色逐渐转为微黄而有光泽,脉象也趋于和缓。
案例二:患者李某,女, 30 岁。近日因感冒后出现发热、咳嗽、咽痛、口渴等症状。望其面色,面红目赤,唇红干燥。诊其脉象,脉象浮数。面红目赤、唇红干燥提示有热象,浮脉主表证,数脉主热证,综合判断为外感风热之邪。治疗采用银翘散加减,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用药几天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咽痛等症状减轻,面色和脉象也逐渐恢复正常。
案例三:患者张某,男, 55 岁。有高血压病史多年,近一周来出现头晕、头痛加剧,心悸、失眠等症状。望其面色,面色晦暗,两颧泛红。诊其脉象,脉象弦硬,时有结代。面色晦暗提示病情较重,两颧泛红可能为阴虚阳亢之象,弦硬脉主高血压病之肝阳上亢,结代脉主心脏气血瘀滞、脉道不畅。综合判断为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心血瘀阻之证。治疗采用镇肝熄风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以平肝潜阳,活血化瘀,养心安神。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得到缓解,面色和脉象也有所改善。
六、现代医学研究对望色与诊脉结合诊断疾病的验证与拓展
现代医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黄帝内经》中望色与诊脉结合诊断疾病的理论进行了验证和拓展。在面色研究方面,现代医学发现面色的变化与人体的血液循环、内分泌、神经系统等密切相关。例如,面色红润与良好的血液循环和充足的氧气供应有关,而面色苍白可能与贫血、低血压、休克等导致的血液灌注不足有关;面色发黄可能与肝脏疾病、胆红素代谢异常有关;面色青紫可能与心肺功能障碍、缺氧等有关。这些研究结果与《黄帝内经》中面色与五脏六腑的对应关系有一定的相似性。在脉象研究方面,现代医学通过仪器检测脉象,发现脉象的频率、振幅、波形等特征与人体的心血管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等有着密切联系。例如,脉象的频率加快与心率增快、交感神经兴奋有关;脉象的振幅减小可能与心脏收缩力减弱、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有关。这些研究有助于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理解中医脉象的形成机制和主病规律。然而,现代医学对中医望色与诊脉结合诊断疾病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对于中医望色与诊脉中一些主观判断和整体观念的内涵,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更好地揭示中医诊断学的科学奥秘,促进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