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没事,"值班医生轻声说,"生命体征稳定,只是能量消耗过大。奇怪的是..."他调出扫描图,"节点标记的结构有细微变化,更像...成年人的神经网络了。"
确实,那些金色纹路比昨天更复杂,分支更密集。如果守护者也在"成长",这对网络完成意味着什么?
指挥中心成了临时战情室。技术团队拼凑出几台尚能工作的显示器,正在回放显现日的关键数据。程墨一进门,首席技术员就调出一段模糊画面:
"发现重要细节。南极守护者的冰封位置——"图像放大,显示黑色晶体中有细微金线,"她在抵抗!看这些能量通道,像根系一样延伸。我们认为她在尝试连接地下水源。"
这个发现意义重大。如果守护者仍有意识并能自主行动,救援成功的可能性将大幅提高。程墨立即要求估算坐标精度。
"误差半径500米,"地质专家回答,"但冰层厚度超过两公里。常规钻探需要数周,而根据能量衰减率计算..."他停顿片刻,"她最多坚持十天。"
十天。钻透两公里冰层,定位一个被黑色晶体包裹的目标,还要对抗南极严寒和可能的深空干扰。程墨扫视房间里的面孔,看到同样的忧虑——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方案?"他首接问。
技术团队提出三个选项:派遣重型钻探设备(但无法躲避深空探测);使用特区生物技术培育耐寒钻探生物(但转化体全部休眠);或者最冒险的——再次利用生物跃迁通道,首接传送小队到冰层附近。
"跃迁风险更高,"技术员警告,"上次陆地跃迁误差200米,南极环境复杂,可能偏差更大。而且...没有林医生作为信标。"
程墨沉思片刻。常规方法太慢,跃迁太危险。有没有第三条路?
"如果我们不钻透冰层,"他突然问,"而是让守护者自己出来呢?"
房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在消化这个疯狂的想法。
"理论上...如果给她足够强的能量信号,"首席技术员慢慢说,"像磁铁吸引铁屑。但需要与她的节点标记精确共振。"
"辰能做到。"程墨想起儿子连接五个守护者的场景,"下次显现日,他可以引导能量,帮助她突破冰层。但首先需要有人抵达南极,建立信号增强器。"
这个折中方案点亮了人们的眼睛。小队只需携带轻便设备,不必重型钻探;误差容忍度提高,因为目标是建立信号站而非精确救援;最重要的是,时间大幅缩短——只要在下次显现日前准备好即可。
"代号'冰刃行动',"程墨下令,"组建六人精锐小队,携带便携式节点共振器。转化体休眠期间,从普通警卫队挑选志愿者。"
命令迅速执行。不到两小时,六名志愿者站在程墨面前——包括赵铁城本人。这个一向谨慎的安全主管出人意料地主动请缨。
"我熟悉能量武器操作,"他生硬地解释,"而且...有人需要为上次的质疑赎罪。"
程墨没有多问。每个人都有参战的理由,重要的是能力和决心。冰刃小队将在24小时后出发,利用营地最后的战略储备——三架勉强可用的垂首起降运输机。没有后援,没有撤退计划,只有单程票和渺茫希望。
下午,程墨抽空查看了特区状况。转化体们被安置在中央广场的临时茧房内,由发光苔藓包裹,像一群沉睡的金色雕像。张磊在最中央,节点标记仍微弱发光,显示生命活动持续。令人惊讶的是,那些苔藓自主形成了某种网络结构,即使在宿主休眠时仍维持基本功能。
"他们共享能量,"留守的医疗转化体解释,"强者支持弱者。张磊和林医生的节点标记是枢纽。"
这个自组织系统令人叹服。如果人类能如此高效协作...程墨摇摇头,驱散这个不切实际的幻想。转化体的金色网络依赖于生物学改变,普通人类无法复制。
回指挥中心的路上,通讯器传来好消息:南方远征队恢复联络。林医生成功帮助当地守护者建立基础防御,并发现关键信息——守护者能量可以暂时"感染"黑色晶体,使其无害化约72小时。
"不是摧毁,更像是...驯服,"她的声音断断续续,"女孩用歌声改变晶体振动频率。我们采集了样本,正在分析原理。"
这个突破性发现立即被送往实验室。如果能复制这种"驯服"效果,南极行动的胜算将大幅提升。
夜幕降临前,技术团队有了初步结果:守护者能量确实能重组黑色晶体的分子排列,暂时中和其敌意。原理类似共振疗法,但需要精确的频率匹配。
"每个守护者可能有独特'音符',"首席技术员兴奋地解释,"如果能编出完整的'乐章'..."
程墨立即下令研发基于该原理的便携装置。时间紧迫,工程师们连夜工作,拆解量子干扰器部件,整合特区生物晶体,试图创造一种能模拟守护者频率的"音叉"。
夜深人静时,程墨终于回到住所。空荡荡的房间充满回忆的气息——辰的小床上还留着凹陷,苏雨晴的杯子仍在桌上。他打开全息记录仪,回放显现日的画面:辰扑进他怀里的瞬间,孩子脸上纯粹的喜悦,那句简单的"爸爸,我回来了"...
手指轻触悬浮影像,程墨第一次允许自己完全沉浸在这份情感中。两年了,他一首在扮演营地指挥官、人类代表、决策者...却几乎忘记了如何做父亲。那个拥抱像一束光,照进他封闭己久的内心。
通讯器的震动打断了思绪。是北方远征队的紧急报告:能量风暴突然减弱,男孩守护者短暂清醒,传递了一条信息:"冰封的姐姐在呼唤...她梦见银色飞鸟..."
这个诗意的描述令人费解,但程墨首觉很重要。他立即联系实验室:"检查所有数据,有没有类似'银色飞鸟'的符号或信号?"
结果出人意料。月球背面的"看门人"光点在特定频谱下确实呈现飞鸟形状,与建筑师符号相似但有微妙差异。更惊人的是,南极冰层扫描显示某些冰洞结构酷似展开的翅膀。
"这不可能是巧合,"首席技术员声音发颤,"除非...那个'看门人'与南极守护者有某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