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的秋夜泛着冷雾,货船的汽笛声在石库门间撞出回音。护燕队五人潜伏在芦苇丛生的河汊里,望着三艘挂着 "武藤商社" 旗的运输船缓缓驶入弯道。周文叔的手指在防水布袋上,那里装着从霞飞路夺得的万能开锁器,沾着德国造的润滑油,在月光下泛着幽蓝。
"成斌和铭杰己经在枫桥布火。" 苏世忠的声音混着水草腥味,他望着上游方向,那里的废弃面粉厂突然腾起火光,"三分钟后巡逻艇会离开船队,老周、世高跟我潜水,惠云负责测绘图。" 梁惠云点头,手中的军用防水筒咔嗒扣紧,这是她在德国军校改良的情报容器,能承受十米水深的压力。
陈世高活动着手腕,护腕上的燕形碎玉撞出轻响:"奶奶的,小鬼子的船比太行山的熊瞎子还精,甲板上至少有二十个岗哨。" 他忽然咧嘴一笑,露出被硝烟熏黄的牙齿,"不过在水里,他们的王八盒子可不如老子的拳头利索。"
周文叔踹了踹腰间的铅块,借着陈世高的肩膀潜入水中。三人如黑鱼般贴着河底前行,苏世忠的燕形玉佩在胸前发光,映得水下的鹅卵石泛着温润的光 —— 这是梁惠云根据德军潜艇战术改良的潜水术,用玉佩的荧光定位,避免在暗流中失散。
当巡逻艇的探照灯转向火光方向,三艘货船的警戒明显松懈。周文叔第一个摸到船底,铁制船壳的冷意透过手套传来,他摸出磁性吸盘固定身体,开锁器在船底排水孔转动,发出只有护燕队能听见的轻响。陈世高忽然按住他的手,水面传来螺旋桨的震动 —— 是漏网的日军舢板,正顺着河汊驶来。
"世高,顶船底!" 苏世忠低声命令,陈世高立刻双臂发力,手掌贴住船底铁板向上推举。船体突然倾斜,排水孔喷出的水流将周文叔冲离船底,却也让舢板上的日军误以为是江豚撞船,骂骂咧咧地转向。
"好小子,力气见长。" 周文叔借着水流漂回,开锁器己经插入第三道锁孔,"惠云说得对,声东击西的关键不是火够大,是让鬼子觉得火够近。" 他忽然听见舱底传来木箱碰撞声,是押运文物的闷响,"找到了,测绘图在中间那艘船的底舱!"
三人从排水孔钻进舱底,腐木味混着樟脑气息扑面而来。周文叔的手电筒光束扫过成箱的青铜器,忽然停在贴有 "寒山寺经卷" 标签的樟木箱上 —— 箱角的燕形火漆印,正是燕门弟子藏密信的标记。他刚要撬锁,上方甲板传来皮靴声,至少有五名日军正顺着扶梯下来。
"世高,顶舱板!" 苏世忠抽出柳叶刀,刀身在黑暗中划出冷光。陈世高蹲下身,双手撑住舱顶铁板,肌肉在水下浸泡多时仍充满爆发力,铁板发出不堪重负的吱嘎声。日军哨兵在甲板上咒骂着俯身查看,就在掀开舱盖的瞬间,陈世高突然发力,铁板带着海水冲天而起,将三名日军掀进河里。
混乱中,周文叔己撬开樟木箱,里面的羊皮测绘图卷着金丝,正是燕门记载的吴越国藏宝图。梁惠云的身影从另一侧排水孔潜入,防水筒在胸前闪烁绿光,她迅速将测绘图卷成细条塞进去,忽然听见头顶传来密集的脚步 —— 日军主力正在集结。
"从排水道撤!" 苏世忠砍断舱内照明线,护燕队五人在黑暗中组成燕形阵,陈世高在前开道,周文叔断后撒迷烟。当他们从下游芦苇荡钻出时,张成斌的狙击枪响了,远处巡逻艇的探照灯应声而灭,刘铭杰的飞刀同时切断了船队的通讯缆绳。
"好样的!" 周文叔抖着湿漉漉的衣襟,从怀里摸出半块从日军身上顺来的怀表,表盖内侧刻着的樱花纹,与测绘图上的藏宝点重合,"小鬼子的测绘图上,把拙政园的假山标成了军火库,倒是和咱们的声东击西不谋而合。"
梁惠云借着月光展开防水筒内的图纸,忽然指着图上用朱砂圈住的虎丘塔:"根据燕门古卷,吴王剑冢的入口就在塔基的燕形砖下,武藤敬一在图上画了樱花,说明他己经定位到了。" 她忽然望向苏世忠,"还记得寒山寺的青铜钥匙吗?应该能开剑冢的锁。"
苏世忠摸着腰间的玉佩,想起父亲曾说过 "燕门三十六骑,骑骑护宝器" 的祖训。此刻苏州河的火光渐熄,远处传来日军的戒严令,而护燕队的六名成员,正围坐在芦苇丛中,借着火折子的微光,将声东击西的计策复盘 —— 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使用三十六计,却不是最后一次。
"下一站,虎丘塔。" 苏世忠的柳叶刀在沙地上划出燕形,刀尖指向东南方,"武藤敬一以为我们会盯着运输船,却不知道,真正的目标是他藏在樱花标记下的剑冢。" 他忽然看向陈世高,"世高,还记得太行山的磨盘吗?这次可能需要你扛着剑冢的石门。"
陈世高拍着胸脯大笑,震得芦苇上的露水飞溅:"队长放心,当年在娘子关,老子能扛着迫击炮跑二十里,还怕他个石门?" 周文叔趁机从他腰间摸走两枚铜钱,笑着塞进自己的开锁袋:"得了吧,上次扛磨盘把腰闪了,还是靠老哥哥我偷膏药给你贴的。"
夜枭在芦苇荡深处啼叫,三声短,两声长 —— 是刘铭杰发来的安全信号。护燕队收拾好装备,消失在晨雾中的瞬间,周文叔忽然回头,将那半块刻着樱花纹的怀表扔进河里:"就让小鬼子对着火光找咱们吧,咱们啊,该去虎丘塔给他们挖个坑了。"
苏州城的晨钟敲响时,护燕队己抵达虎丘山。苏世忠望着云岩寺塔的飞檐,想起五年前在德国军校收到的家书,父亲在信里说:"燕门的剑,不是为了挂在墙上,是为了让鬼子知道,华夏的宝,谁也抢不走。" 此刻腰间的玉佩贴着皮肤发烫,仿佛在呼应塔基下沉默千年的吴王剑,还有无数像燕门弟子一样,默默守护着文明火种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