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专心搞钱成为富豪
重生之专心搞钱成为富豪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重生之专心搞钱成为富豪 > 第10章 第一次管理实践

第10章 第一次管理实践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之专心搞钱成为富豪
作者:
爱吃广式糯米卷的野猴
本章字数:
3872
更新时间:
2025-06-02

牛棚工坊的缝纫机声在午后显得有些杂乱,顾晗皱着眉捡起地上的疵品 —— 一条蝙蝠衫的袖扣缝歪了,线迹里还夹着草屑。他想起供销社王科长的电话,说有顾客投诉衣服洗两次就开线。窗外的阳光透过天窗照在散落的布料上,映出参差不齐的毛边,这让他意识到,随着合作社规模扩大,必须用制度来规范生产了。

最近的质量问题让顾晗忧心忡忡,他统计后发现,袖扣脱落率达到 15%,针脚密度不达标占 22%,尺寸误差超过 1cm 的有 18%。他把疵品递给正在裁剪的李姐,指出每厘米至少需要 8 针,可李姐做的只有 5 针。李姐红着脸解释是想多做几件多赚点钱,顾晗叹了口气,知道单纯靠自觉己经不够了。

随着新增 20 名员工,牛棚工坊俨然成了小工厂,白班 30 人、夜班 15 人,还有 25 户家庭加工户。他指着记录本告诉王嫂,昨天交的货里有 3 件尺寸不对,现在不是一个人单干了,得有统一标准,王嫂低头绞着围裙没说话。

县电视台要来采访的消息让顾晗下定决心要做品牌,他拿出供销社的正品和夜市仿款对比,强调品牌的基础是质量,没有制度保障迟早砸招牌。

顾晗在黑板上列出质量标准,针脚密度每厘米 8-10 针,允许误差 ±0.5 针;尺寸公差腰围 ±0.5cm,裤长 ±1cm;外观上袖扣对称度偏差≤0.3cm,线迹颜色与布料色差≤潘通色卡 2 级,表面瑕疵每平方米≤2 处且每处≤0.5cm2。他举起量针尺示范,李姐接过去好奇地比划。

他还绘制了 “蝙蝠衫生产八步流程图”,从领料验布到包装入库共八步,每一步都明确专人负责,比如袖扣缝制就指定由王嫂这样的熟练工来做。

在守则里,顾晗明确了奖惩机制,质量达标每件额外奖励 0.2 元,月达标率 100% 奖励 50 元。质量事故则分等级扣罚,轻微瑕疵扣罚该件 50% 工资,严重瑕疵扣罚全部工资并返工,批量瑕疵就暂停接单并培训。当他公布上个月王嫂达标率 98%,按规定奖励 30 元时,工坊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为了让守则落地,顾晗开办 “质量培训班”,有讲解守则条款和质量意识的理论课,有手把手教量针尺、验布灯使用的实操课,还有考核制,通过考核才能上岗。他在李姐身边指导,让她再缝一遍,李姐额头冒汗,终于缝出达标的针脚。

他建立起三级质检体系,员工完成后自检,下道工序互检,他和吴君如每天专检。还发给每人一本质检记录单,每完成一件都要签字,出了问题能追溯到个人。

顾晗制作 “质量光荣榜”,每月评选质量之星照片上墙,展示优秀作品和操作规范,设立 “质量建议箱”,采纳建议奖励 5 元。当他展示张姐提的改进袖扣缝制的建议并奖励 5 元时,张姐不好意思地笑了。

三个月后,质量指标大幅提升,袖扣脱落率降至 3%,针脚密度不达标降至 5%,尺寸误差超过 1cm 降至 4%。供销社王科长说投诉电话没了,还要增加订单,工坊里响起欢呼声。

虽然增加了质检环节,生产效率却提高了,日产量从 80 件提升到 120 件,返工率从 20% 降至 8%,人均产出提高 35%。顾晗展示效率对比表,告诉大家规范操作不是降低效率,而是提高效率。

员工收入也因质量达标奖和效率提升显著增加,李姐月收入从 90 元增至 150 元,王嫂从 70 元增至 120 元,平均增幅 67%。李姐高兴地说给儿子买了新书包和钢笔,儿子说要好好学习像顾师傅一样有本事。

顾晗把《员工守则》寄给县经委,经委干部回信说这是乡镇企业管理的一大步,要推广经验。他还在守则基础上起草《劳动合同书》,明确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定工资标准和发放时间,约定双方权利和义务,发给老员工说以后就是正规军了。

他在守则最后加上 “质量第一,信誉至上;团结协作,共同发展;创新进取,服务社会” 的企业精神,带头朗读,告诉大家这是初心和使命。

深夜,顾晗在天窗下修改守则,钢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与缝纫机的咯噔声交织。吴君如送来夜宵,说李姐的表弟也想签劳动合同。他点点头,看着墙上 “质量光荣榜” 上员工们灿烂的笑容。

他想起 2023 年公司的 ISO 质量管理体系,那时觉得制度理所当然,而现在,在 1985 年的小镇,他用粉笔字和量针尺,为乡镇企业构建起原始却有效的管理制度。这不仅是企业管理的进步,更是时代在市场经济启蒙阶段,对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的探索与实践。

当第一辆载着达标产品的卡车驶往供销社时,顾晗在账本上写下:《员工守则》实施成效:质量投诉为零,客户满意度 100%,月利润增长 40%。这个数字让他欣慰,因为在追逐商业梦想的同时,他也为中国乡镇企业的制度建设缝下坚实一针,那些在工坊里严格执行的质量标准,正像精准针脚,将 80 年代的中国乡镇企业缝合进现代化生产体系。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