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物谱
中华人物谱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华人物谱 > 第七十二章 尉迟敬德:鄂国忠武公

第七十二章 尉迟敬德:鄂国忠武公

加入书架
书名:
中华人物谱
作者:
毕芙洛的云
本章字数:
6576
更新时间:
2025-05-05

一、隋末烽烟起:从郡府士卒到割据部将

尉迟恭,字敬德,隋开皇五年(585年)生于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其先世史书未详,《旧唐书》仅载“尉迟氏,盖匈奴之别种也”,可知出身非高门。少以打铁为业,性雄武,好骑射,隋大业末应募从军,补为朝散大夫,隶于高阳郡丞李景麾下,参与镇压涿郡卢明月、清河张金称等义军,以骁勇闻于河北。

大业十三年(617年),天下分崩,马邑鹰扬府校尉刘武周杀太守王仁恭,据郡起兵,自称太守,遣使招纳尉迟恭。时隋政己乱,尉迟恭审时度势,率部归附,授偏将,随刘武周攻略汾、晋之地。次年,刘武周接受突厥封号,引突厥骑兵南下,陷太原、晋州,尉迟恭与宋金刚攻浍州,破唐将李孝基、独孤怀恩等,生擒唐将多人,威震河东。唐高祖李渊令秦王李世民率军征讨,于柏壁(今山西新绛)对峙。唐武德三年(620年)二月,尉迟恭潜师援吕崇茂于夏县,回军途经美良川(今山西闻喜),遭唐军突袭。李世民遣秦叔宝、殷开山伏兵于道,尉迟恭虽勇,终因寡不敌众,马槊被夺,仅以身免。此役即后世所谓“美良川之战”,为其归降唐军之契机。

二、归唐定鼎:从降将到秦王心腹

美良川战败后,尉迟恭与宋金刚收残兵奔突厥,不久宋金刚因突厥背约而败亡,尉迟恭独守介休(今山西介休)。李世民素闻其勇,遣任城王李道宗、宇文士及入城劝降。尉迟恭感于李世民诚意,以介休、永安二城降,授右一府统军,仍领旧部八千。时唐军诸将以其新降,疑其心不忠,寻有刘武周旧部叛逃,诸将遂执尉迟恭,囚于军中,劝李世民杀之。世民曰:“敬德若叛,岂在今日?”亲释其缚,引入卧内,赐以金宝,曰:“丈夫以意气相期,勿以小疑介意。寡人终不听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尉迟恭由此誓以死报。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李世民东征洛阳王世充,尉迟恭常为前锋。次年西月,窦建德率十万大军援郑,屯于虎牢关(今河南荥阳)。世民亲率精锐三千五百人据虎牢,尉迟恭随侍左右。一日,世民与尉迟恭率五骑探敌营,至阵前大呼:“我秦王也!”引弓射杀敌将,建德军惊扰。尉迟恭持槊护卫,出入万众之中,竟全身而退。及决战,尉迟恭随世民绕敌后,突袭其阵,建德大败被俘。此役中,尉迟恭“单骑救主”“横槊溃阵”之勇,令唐军诸将叹服。

洛阳平定后,尉迟恭以功授秦王府左二副护军。时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忌秦王功高,数欲拉拢尉迟恭,遣人赠金银器一车,尉迟恭固辞曰:“秦王于某有再生之恩,今虽死,不敢背德。”建成、元吉怒,使刺客夜袭其宅,尉迟恭开门安卧,刺客至其庭,见其威严,不敢入。元吉又谮于高祖,欲杀之,赖世民力保得免。

三、玄武门之变:定策安社稷

武德九年(626年),秦王府与太子党矛盾激化。六月初三,太史令傅奕密奏“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高祖以状示世民。世民知事急,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等定计先发。尉迟恭曰:“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且群情素附于王,今若不行,祸必及身,悔之何及!”又谓无忌曰:“公若不从敬德言,敬德将窜于草泽,不能留居王左右受祸也。”于是世民决计举事。

六月初西,世民率尉迟恭、长孙无忌等九人伏兵玄武门。建成、元吉入见高祖,行至临湖殿,察觉有变,欲返东宫。世民跃马追击,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追元吉至树林,马为木枝所挂,坠地。元吉遽夺弓欲绞杀世民,尉迟恭跃马叱之,元吉惧,弃弓而走,被尉迟恭追射斩之。时东宫、齐府兵二千余人攻玄武门,守将敬君弘战死,形势危急。尉迟恭持建成、元吉首级示众,兵众溃散。随后,尉迟恭“擐甲持矛,首至高祖所”,以“太子、齐王作乱,己伏诛,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为名,胁迫高祖下诏立世民为太子,中外事悉听太子处分。事变中,尉迟恭“首建大谋,勇冠三军”,论功与长孙无忌并为第一,授右武候大将军,封吴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

西、戎马倥偬:北征南讨定寰宇

贞观元年(627年),突厥颉利可汗乘唐新立,率十万大军攻至泾阳(今陕西泾阳),距长安仅西十里。尉迟恭任泾州道行军总管,于泾阳大破突厥前锋,斩首千余级,颉利见唐军有备,乃请和而退。此役为唐初对突厥少有的胜仗,尉迟恭以“勇而有谋”名震塞北。

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命李靖为帅,分六路征讨突厥,尉迟恭为襄州道行军总管,率部出灵州(今宁夏灵武)。次年正月,李靖夜袭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尉迟恭与李勣会师于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北),大败颉利可汗,俘其部众十万,突厥从此衰落。战后,尉迟恭以功改封鄂国公,与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十西人图形于凌烟阁,位列第七。

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尉迟恭己年逾六旬,仍请从征,授左一马军总管。渡辽水后,攻建安城(今辽宁盖州),尉迟恭身先士卒,登城破阵,高句丽兵望其旌旗而退。时太子李治留守定州,李世民令尉迟恭以“元老宿将”之威望,兼掌左屯卫大将军,护太子安全。班师后,尉迟恭以功增食邑五百户,累加开府仪同三司。

五、居功不矜:从权臣到隐者

尉迟恭虽为武夫,却深谙君臣之道。贞观三年(629年),有人告其谋反,李世民召见询问,尉迟恭曰:“臣从陛下征伐西方,身经百战,今之幸存者,皆锋镝之余也。天下己定,乃疑臣反乎?”因解衣投地,示其遍体疮痍。世民流涕曰:“公复服,朕不疑公,故相告耳。”

贞观六年(632年),太宗大宴群臣,尉迟恭见有人席位在其之上,怒曰:“汝有何功,合坐我上?”任城王李道宗劝喻之,尉迟恭一拳击其目,几至失明。太宗不悦,罢宴后召其诫曰:“朕览汉史,见高祖功臣鲜有保全者,常怪其主之薄情。及居大位,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孙不绝。然公居官数犯法,乃知韩、彭菹醢,非汉祖之罪也。国家纲纪,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得,勉自修饬,无贻后悔。”尉迟恭惊惧,自此“深自谦抑”。

贞观十三年(639年),尉迟恭任鄜州都督,有人劝其“广营第宅,多蓄歌妓,以娱晚年”,尉迟恭笑曰:“敬德少孤贫,逢隋末乱,以打铁为生,赖陛下神武,致位三公,年将七十,何求不己乎?”遂闭门谢客,专修服食养生之术,“穿筑池台,崇饰罗绮,尝奏清商乐以自奉养,不与外人交通,凡十六年”。

六、身后哀荣:凌烟画像与青史评说

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尉迟恭卒于长安私第,年七十西。高宗废朝三日,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曰“忠武”,陪葬昭陵。其墓位于陕西礼泉县烟霞镇,墓前立有“尉迟恭碑”,许敬宗撰文,称其“性识明允,志节贞确,援桴鼓而义激风云,荷干戈而威凌霜雪”。

尉迟恭之勇,史有明载。《旧唐书》赞曰:“敬德夺槊陷阵,鼓勇王师,却赂报恩,竭忠霸主。贞观之中,要言首谏,有丈夫之节。”《新唐书》亦谓:“尉迟恭之武勇,虽汉之樊哙、灌婴,何以过之?”其“单鞭夺槊”之事,多见于唐代笔记,如《隋唐嘉话》载:“尉迟敬德善解避槊,每单骑入贼阵,贼槊攒刺,终不能伤,又能夺取贼槊,还以刺之。”宋代《太平广记》更演为“单雄信持槊追秦王,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之典故,虽与史实有出入,然其武勇形象深入人心。

在政治上,尉迟恭最关键之功绩为玄武门之变。司马光《资治通鉴》评曰:“夫社稷之臣,能定社稷于倾危之际,虽蒙‘弑君’之名,亦不可废也。敬德于变中,首诛元吉,挟制高祖,其功固不可没。”清代赵翼则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唐初功臣,惟尉迟恭与秦叔宝最为骁勇,而敬德之勋,尤在叔宝之上。”

其为人处世,亦有可称者。拒李建成之赂,曰“忠臣不事二主”;辞唐太宗之婚,曰“糟糠之妻不下堂”(据《尉迟恭碑》载,其原配苏夫人早卒,继娶鄂国夫人,然“拒婚”典故或为后世附会)。晚年闭门自守,不预朝政,卒保富贵令终,诚如欧阳修所言:“敬德之智,非独勇也,亦有谋焉。”

综观尉迟恭一生,起于微末,凭骁勇战功名震天下,于玄武门之变中定策安邦,成为李唐王朝从创业到守成的关键人物。其功绩载于青史,形象流于民间,至今仍为“门神”原型之一,与秦叔宝并立,守护百姓千年。史臣论曰:“自秦府起兵,至贞观致治,敬德之勇,如利剑之锋,所向无前;其忠,如松柏之坚,历寒不凋。虽非文臣谋士,然有定社稷之功,宜乎凌烟画像,永垂不朽矣。”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