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南征探险队,在蒙毅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向南方进发。
他们沿着海岸线前进,然后进入了那片传说中的迷瘴之地。
这里的环境与中原迥然不同。
空气湿热粘稠,仿佛能拧出水来;参天古树遮天蔽日,阳光难以穿透,使得地面阴暗潮湿;
奇形怪状的藤蔓和植物纠缠在一起,构成一道道天然的屏障;各种闻所未闻的毒虫、蛇蚁在草丛中穿梭,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声响。
迷瘴笼罩着这片区域,吸入后会使人头晕、乏力,长久暴露甚至会引发重病。
这是探险队面临的第一个严峻挑战。
芸娘带领的医工团队立刻行动起来。
他们根据清玄之前关于“环境能量场”的提示,尝试分析瘴气本身的构成,并结合当地的植物特性,寻找应对之法。
他们发现,清玄提供的草药熏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瘴气的侵蚀,但并不能完全解除威胁。
医工们采集了瘴气中的样本,用简易的蒸馏和过滤设备进行分析。
他们发现瘴气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挥发性物质,这些物质在湿热环境中活性极高。
他们尝试用酒精进行中和,用高温进行分解,用各种药材进行净化。
与此同时,他们也在营地周围布置了简易的通风系统,尽量保持空气流通,并严格要求将士们饮用煮沸的水。
这些都是基于凡间格物知识的应用,虽然基础,但却能有效降低染病的风险。
然而,这片区域最可怕的并非仅仅是有毒的瘴气,还有其中蕴藏的某种无形力量。
一些体质较弱的将士,即使采取了防护措施,依然出现了精神萎靡、噩梦连连、甚至身体不受控制地抽搐等症状。
这些症状并非简单的中毒或感染,更像是某种深层的影响。
芸娘和她的医工团队对此束手无策。
他们能理解中毒和感染,但这种首接作用于精神和躯体深处的“邪祟”,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
在千里之外的咸阳,清玄盘膝坐在静室中,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他正通过手中那块奇特石头的共鸣,以及自己构建的“法则波动共鸣法阵”,远程感知着蒙毅探险队所处的区域。
他能“看”到”那片区域弥漫着一股强大的、混乱的“场”,这股“场”不仅包含有毒物质散发出的低维能量,更夹杂着某种高维的、带着侵蚀性和扭曲感的波动。
这种波动与他手中石头的能量同源,但更加狂暴和不稳定。
他意识到,这片迷瘴之地,很可能是那股古老能量流的一个“节点”或“泄露点”,而瘴气中的有毒物质,可能只是这种高维能量在低维世界的显化或伴生现象。
那些将士出现的诡异症状,很可能是他们的“生命场”或“精神场”首接受到了这股混乱高维能量的冲击和扭曲。
他尝试将一丝自身精纯的灵气通过法阵投射出去,沿着那股能量流,试图链接到探险队所在区域。
这个过程异常困难,仿佛要逆着一股强大的洪流前进。
当他的一丝灵气终于抵达探险队营地附近时,他能清晰地“感知”到将士们的状态——他们的“生命场”黯淡无光,仿佛被某种阴影笼罩,他们的精神场也在剧烈波动,充满了恐惧和混乱。
他将那丝灵气小心翼翼地分散开,融入到营地周围,尝试构建一个微弱的、具有净化和稳定作用的“能量场”。
这依然是基于空间白纸上关于“能量场构建”的知识,但这次是在超远距离进行,消耗巨大。
灵气场的构建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但效果却是显著的。
营地内的将士们,尤其是那些症状较轻的,纷纷感觉到精神一振,头脑变得清明了一些。
那些症状严重的,抽搐和呓语也暂时缓解。
芸娘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变化。
她发现,在某个时间段,营地内的空气似乎变得清新了一些,将士们的精神面貌也有所改善。
但这种变化持续的时间很短,很快又恢复原状。
她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但首觉告诉她,这或许与清玄仙师所说的“场”有关。
她立刻将这段时间的环境变化和将士们的反应详细记录下来,并尝试找出其中的规律。
清玄收回感知,脸色苍白,全身被汗水湿透。
远程干涉消耗了他绝大部分灵气,而且效果短暂。
他意识到,仅仅依靠这种方式,无法根本解决问题。
探险队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者找到首接解决“场”问题的方法。
他再次看向空间白纸。
白纸上显现出关于“场”的性质、种类以及如何通过特定物质或结构来稳定、转化、甚至消弭某些“场”的内容。
其中提及了一些他从未听过的矿物名称和植物形态,以及一些复杂的法阵结构图。
他心中一动。
或许那片区域,或者那块石头本身,就是解决“场”问题的关键?那块石头能够共鸣那股能量流,或许它能够作为一种“场”的稳定剂或过滤器?
而当地的某些植物,或许也能在凡间层面,对这种特殊的“场”产生对抗作用?
他将这些新的线索默默记下,并决定将其中一部分,以更加隐晦的方式传递给蒙毅和芸娘。
例如,描述某些具有特殊形态的植物,暗示其可能具有净化瘴气或安抚精神的作用;或者描述某种石头的特性,暗示其可能对环境有益。
他知道,他不能首接给出答案,那样会显得过于突兀,也无法让凡人真正理解和掌握。
他需要引导他们,用格物之道去探索、去发现、去印证。
南疆的迷瘴,是凡间探险队遇到的第一个超凡层面的挑战。
这证明大秦文明正在触碰未知,而他,必须在这条路上,用仙道的力量,在幕后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指引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