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第一猛将
初唐第一猛将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初唐第一猛将 > 第十六章 第一件冤情

第十六章 第一件冤情

加入书架
书名:
初唐第一猛将
作者:
我自漫步
本章字数:
8644
更新时间:
2024-09-24

看看眼前的这位把所有的责任,都一人扛了下来的韩垓,李恪的心中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复杂心理。想说几句安慰他的话,却又不知该从何说起,最后只是走上前去伸出双手把他搀扶了起来,说道:“此番洪水肆虐,乃是天灾,你已经尽了力就不要太过于自责。需知人力终究有限,面对这样的灾难,我们能够做到的也就只有妥善的安顿好灾民,使得他们能够有饭吃、有屋住,洪水过后能够有种子播种。本王此次前来,就是代表朝廷来赈灾的。你只要能够把善后的事情做好,不要令治下的百姓忍饥挨冻,就是一个好官了。”

看到这位辽王殿下如此的明事理,韩垓心中不免感动。“下官一定不会令朝廷和辽王殿下失望的,只要下关还有一口气在,就决不让治下的百姓有一人挨饿受冻。……不知此次朝廷赈灾,会有哪些具体措施?下关也好做好相应的安排。”

“朝廷这一次只是准备了粮食以及粮种。其他的就要靠你们这些地方官员想办法了。你尽快拟定出一份奏表上来,说明一下具体有多少人受灾,需要赈济多少粮食,我好按照表上所奏给你调拨粮食以及粮种。此次受灾面积遍及整个江南,朝廷可以调拨的粮食可能会比较紧张,你这里只是本王所到的第一站,所以你一定要精打细算,不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以免到最后本王所到之处无粮可赈。”

“殿下尽管放心,下官一定会仔细核对,绝不会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另外,岳州城内的粮仓,大多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此次洪灾基本上没有受到什么影响,而且至今都是满仓,只要朝廷允许开仓放粮,基本上可以满足百姓所需。如有不够,下官再行上表请奏。”

李恪在岳州城内停留了一日,第二日一早便乘船前往潭州(长沙)。潭州位于洞庭湖南面,属于山地、丘陵地带为主,平原地带所占比例仅为二成左右,由于地势相对较高,所以这一次的洪水对于当地的影响要比岳州小得多。李恪抵达潭州之时,洪水已经退去,在当地官员的引领之下,当地百姓已经恢复播种。见到这里的情况良好,李恪也就没有多做停留,仅仅在城中留宿一晚,第二天便乘船离开。

在岳州没有再做停留,直接乘船前往沔州以及鄂州。唐时武汉被长江一分为二,长江西北的汉阳以及汉口地区为沔州,隶属于淮南道;长江东南方的武昌地区为鄂州隶属于江南道,两州隔江而望不过相距十余里。

坐落于长江两岸的沔州和鄂州同处江汉平原之上,这两地地势平坦、低洼,尤其是位于江南岸的鄂州,自古以来长江的多次改道,使得这里形成大大小小的众多湖泊,洪水一泛滥,自鄂州向东十几个县顿时成为一片泽国。

不得不说大唐贞观年间的地方官员,多为清廉且有能力之辈,洪水过后,便立即开展抗洪救灾行动,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内,各项救助行动就基本上全面的展开。等到李恪来到之时,只需把当地官府开仓放赈后,不足的部分给补足即可。

由于鄂州境内的诸多湖泊吸纳了大量的长江决堤之水,再加上下游的赣江流域降水并不是很严重,长江水在倒灌进鄱阳湖被再次分流之后,一直到升州也就是南京一带,都没有再次发生溃堤。

升州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越王勾践破吴后,令范蠡于秦淮河畔建“越城”。三国时期,孙权定都于此并更名建业,后西晋灭吴更名建康。东晋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又先后在此定都,故而被称之为“六朝古都”。唐初,杜伏威、辅公祏先归顺大唐,后又独立并在健康定都。被剿灭以后,改名为升州。隋唐以前,六朝在此定都,使得这里的人口一度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而且经济发达,文化昌盛。隋末唐初,宇文化及在此弑杀隋炀帝杨广后篡位,兵败身亡后这里又先后几度易手各路起义军之手,随之开始衰败,贞观年间这里虽然又渐有起色,却难以恢复往日辉煌。

自江州(九江)至升州之间,并未发生大的洪水决堤情况,只不过是因为六七月份暴雨连连,地里积水过深,从而造成了当地粮食的大幅减产,比起岳州洪水肆虐,百姓流离失所,这里的百姓只是收入大幅降低,至少还没有造成大幅度的人员伤亡,这已经是不幸中的大幸了。和鄂州一样,早在李恪到来之前,当地官员已经着手灾后重建的工作。李恪到来之时,灾后重建工作已经基本完工,只要朝廷可以免去明年夏季的税收,甚至不需要朝廷发放赈济粮款,就已经完美的解决掉一切的灾情问题。

由于连日来的赶路,李明达的身体有些吃不消,在询问过升州刺史之后,了解到江浙一带也并未发生大洪水,以及河水溃堤的重大灾情之后,李恪决定暂时在升州城内休息两日。自从离开襄阳以后,就在不停地奔波赶路,近两个月的时间下来,别说身体不好的李明达,就连身体强壮的李恪也觉得有些疲倦。李恪觉得江南各州的官员对于今夏的洪涝灾害,向朝廷所上的奏章,说得过于严重,实际情况则要远远地好于奏章中所说的。如果仅仅是目前看到情况来看,此次江南之行实在是没有必要前来,至少是江州以东是完全没有这个必要的,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前往受灾最严重的岳州,实打实的为当地的老百姓做一些有实际意义的事情。

不再着急赶路,李恪也就有了时间陪着李治和李明达玩耍。早在这一路之上,立刻便已经抽出时间把《扁鹊内经》、《扁鹊外经》一同抄写出来交到了孙思邈的手中。除此之外李恪还不经意中从记忆深处找到一本名为《毒经》的医书。原本他在看到这本书的书名之时,还以为是一本后世武侠小说中经常提到的旁门左道修炼之术,于是立刻便在脑中读取,谁知只看了不到十页便发现,所谓的《毒经》根本就不是什么旁门左道之术,而是利用各种有毒之物配合中草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医书。失望之余把这部书也默写了出来,交到了孙思邈的手中。

孙思邈在看到这本书以后,立刻如获至宝般的研读起来。每日里除了亲自给李明达把脉以及熬药之外,剩下的时间就几乎全部投入到钻研这部《毒经》之中。《扁鹊内经》以及《扁鹊外经》虽说也是医学界的奇书,但是其中大部分内容已经被后世所掌握,所以看这两部书只不过是补充一下他所没有遇到过的病例以及相应经过实验的配方。但是《毒经》则完全不一样了,它完全是另辟蹊径,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通过以毒攻毒地方法去治疗一些疑难杂症。虽说孙思邈在给人治病的时候,偶尔的也会用到一些有毒的金石,比如说硫磺就可以起到解毒杀虫燥湿止痒的功效,和别的中草药配合到一起使用,可以起到别的中草药所达不到的奇效。但是通篇上百个药方都是通过毒物配合中草药配制的药方,自古以来这还是头一份。这其中十余剂配方,更是可以医治此前曾令他束手无策疑难杂症。

这样一本在别人看来太过惊世骇俗的书,到了孙思邈的手中,就立刻成为了最好的礼物。在得知李恪脑海中,还记忆有大量的从未听闻过的各种医书之后,孙思邈算是彻底的成为了辽王殿下身边的一名专职医师,估计在没有把他的这些个医书全部掌握之前,就算是天王老子来了,也很难把他从李恪的身边给带走。

在他的精心照顾之下,李明达的身体开始渐有起色,不再像以前那样多走上几步路,都会气喘吁吁的样子。在李恪等人的陪同之下,已经可以连续的散步小半个时辰而不觉得疲倦。要知道自打李明达会走路开始,即便是在园中散步,不超过一百步就要停下来休息片刻。如今不过才过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却可以自己在院中蹦蹦跳跳的玩耍而不觉得辛苦,这种进步不可谓不惊人。

原本李恪准备在升州城停留五天时间,待得李明达的体力恢复一些后再行赶往苏州。可是孙思邈却从《毒经》中得到启发,准备在以往的药方之中增减几味中药,由于这个配方从来没有用过,孙思邈害怕出现变故,便提出再在这里多停留几日,他也好通过这三天在鸡和狗的身上先进行一番实验,在确保这副要不会有问题后,再行动身乘船赶往苏州等地。

李恪想了想,觉得多停留几日的时间也不会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也就答应了他的要求。

升州城经过前些年的连番战乱,已经不复当年的繁华,再加上刚刚经过洪水的侵袭,时间上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九月,户外的气温已经比较凉,这也使得升州城内看上去显得有些冷清。

这一日上午,李恪在指导李治和李明达读书的时候,不知不觉中睡着了。当他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连个人正坐在玩耍。当发现李恪醒过来后,立刻回到各自的座位之上,拿起书本做出一副正在用心苦读的样子来。

李恪见状也不过是摇着头笑了笑,并不准备就此责怪他们,闭上双眼准备再睡一会儿的时候,门外传来一阵熙熙攘攘的吵闹声,而且声音有越来越高的趋势。睡意正浓之时被人打扰,李恪不由得心中有些不快。吩咐李平出去看看,如果是有人在门外闹事,就命人把他们轰走了事。

李平出去后不久,便急匆匆的赶了回来,低声的向李恪汇报:“门口来了个喊冤的书生,说是殿下要是不能给他们做主,他们便宁可撞死在门前。殿下,您看……”

听到说门口有人喊冤,李恪立刻来了精神,就连坐在一旁正在读书的两个人,此刻也已经把耳朵竖了起来。

李恪换好衣服来到客厅坐下以后,吩咐手下的亲卫把刚才在门口喊冤的书生给叫了进来。时间不长只见一个身着朴素、样貌清秀的青年书生,在一位看上去只有十五六岁的女孩子的陪同下走了进来。刚一进大厅门口,两个人便跪倒在地说道:“草民章叔胤携贱内陈氏拜见辽王殿下。草民现有冤屈还望辽王殿下能为草民做主。”

“你等既有冤屈,为何不到官府衙门前去伸冤,反倒跑到本王的住所来。须知本王虽然贵为亲王,但是此次前来江南,只是为赈济江南灾民,其他事物并不在本王管辖范围之内。即便是你等真的有冤屈在身,本王也不能越俎代庖,接下你等的诉讼请求。”

这个叫做章叔胤的书生听到李恪如此一说,不由得大急道:“辽王殿下,草民知道一般的冤屈是不应该来您这里伸冤,但是草民的冤屈正是和今夏升州的洪水有关啊!”

“什么?你再说一遍!”李恪听后不由得心中一动,说道:“你刚才说升州今夏也遭受洪水淹没了吗?”

“是的,辽王殿下。今夏的洪水造成溃堤,淹没了升州下属的一县近四十个村镇,并且造成了大量百姓的伤亡。草民所在东王庄就是被洪水淹没的村庄之一,村内有一百余人被大水冲走,音讯全无。”

“不对啊。本王怎么得到的奏报是升州境内被没有因为洪水造员伤亡,甚至都没有引发洪水,只是连日遭受大雨侵袭,导致地里庄稼大幅减产,相当一部分地区甚至于绝产。这与你刚才所说的完全不符。还有就是,依本王看来升州刺史应该不会隐瞒当地被洪水淹没才对,因为他只要向朝廷申报发生洪水,便可得到朝廷的赈灾粮款,而且还会减免当地赋税,这对于地方官来讲应该是一件好事才对。如今他不但没有向朝廷禀明受灾情况,而且并未向朝廷申请一粒粮食的赈灾粮款。他这么做对他一点好处都没有,他为何要如此做呢?”

“这……”章叔胤听完李恪的问话,一时之间张口结舌。他只不过是一个在家苦读的文弱书生,又怎么可能明白这其中的奥妙,所以只能张大嘴,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李恪的问题。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