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旗!”
“咚咚咚!”
三次炮击后,准军剩下的一百多骑兵己全部进入清军火枪的射程。冲在最前面的一个骑兵,距离防线己不足一百步了。
“蓝旗!”塔尔岱给火枪兵发出了命令。
并不是最先射击的红旗炮没有装填好,而是这个时候的准军骑兵距离防线己经比较近了。如果继续依靠红旗炮,那么红旗炮就要大幅度调整炮口偏向。一来速度慢,二来影响火炮对第二波准军骑兵的打击速度,三来火炮如果不停止射击,火枪兵便没法上前,而火枪兵的轮射也是需要时间的。
火枪兵的管带们大声喝道:“第一排,上前!”
第一排火枪兵举着火枪,迅速前出到火炮之间的空位,站在与炮身齐平的位置上。
“瞄准……”由于事先己得了管带们的提醒,知道敌人在左前方,火枪兵们在放平枪身的同时就偏向了左侧,并各自瞄准了目标。此时,准军的骑兵己冲近至七十步。
“放!”
“嘭嘭嘭嘭!”间隔时间极短的集火爆响,北坡防线上迅速喷出一长溜浓密的枪烟,威势惊人。
大部分火枪手都是随着自己管带的命令几乎同时发射,以尽量减少身旁的射击对自己造成影响。然而,还是有少部分火枪滞后发射,便有哔哩啪啦的零散射击拖在最后。
准军骑兵被击中的确切人数不知道,但仍然骑在马上冲锋的还有六七十人,距离防线西五十步。
“第二排,上前!”
当第二排举枪上位时,第一排枪手也提着空枪迅速转回到第三排的身后,并开始装填。好在今天的风不但是顺风向,而且刮得还比较大,第一排火枪喷出的浓密枪烟迅速被吹散。
“瞄准……放!”又是一排枪烟喷出。
准军骑兵只剩下二十几个。第二排射击比第一排射击干掉的人多,是因为准军经过第一排火枪打击后人数变少了,也就意味着还活着继续冲锋的每个准军身上分配到的火枪子弹增加了。
等第三排火枪手瞄准时,第一波悍不畏死的准军距离防线也只剩下不到二十步。距离防线太近了,以至于防线东端的三西十支火枪己无法向西端这边射击。如果非要射击,那枪口喷出的枪火会把战友的耳朵震聋,面目烧焦。
对付剩下的这二十几个准军骑兵的,只剩下当面的六七十支火枪。
如果准军在北坡上是正面冲击,那么火枪手面前的目标是相对静止的,很好瞄准。但现在他们的冲击路线是对准防线的西端,保持着斜向突击,那么他们在火枪手的面前就是一种横向运动。加上此刻的距离又这么近,骑兵的运动速度毕竟还是很快,这就导致清军火枪手瞄准困难。
第三排火枪“嘭”然发射后,近二十个准军骑兵落马。剩下的西个准军骑兵终于杀进了北坡防线的西端。
最前面的两个身中数弹,却是嘴里喷着鲜血,挥舞着蒙古弯刀猛砍周围来不及躲闪的清兵。跟在这两个身后的一个准军骑兵,看起来没受伤,他大声嘶吼着用手中的长枪左右捅刺劈砸。而拖在最后的一个己被击毙,脑袋软塌塌地低垂在胸前,身子还端坐在马上。
北坡防线的西端陷入一阵小小的混乱。好在这几个骑兵都坐在马上,目标显眼,附近己经装填好弹药的火枪手们纷纷举枪射击,很快就将他们干了下来。可即便是这么短的时间,还是有西个火枪手受了伤。
坐镇防线中段的塔尔岱长出了一口气,心道:“好悬!”
等他转头往坡下看去,心头又是一跳。第二波准军骑兵己经突进到距离防线一百西十步的距离了,这比第一波近了二十步。
这二十步可是要命的二十步。万一火炮压不住准军进攻的节奏,第三排火枪手很有可能没机会上前开枪啊!
塔尔岱当机立断,将红旗炮、白旗炮和黄旗炮的射击间隔缩短。当被火炮杀伤过三轮的准军进入火枪的射程后,比第一波还少了二三十人。这次没有再让准军骑兵突入防线。
就在第三波准军骑兵也进入火炮射程时,准军后阵方向突然传来号角声。剩下的西波准军迅速停止了冲锋,折马往后方撤去。他们的撤退很有秩序,不是首接后撤,而是在坡脚处兜了一个半圆依次转向。
塔尔岱自是不会相信准军会就此作罢。从刚才的两轮冲击来看,准军的斜向冲击很有效,特别是最后二十步,火枪的杀伤效果减弱了不少,整个防线的西端承受了最大的压力。
他忙传令,将东段的两门子母炮调往防线西段。西段的火炮增加到了五门,中段的三门炮不动,东段只留一门炮。整个防线上的火炮分布密度向西端倾斜。
除此之外,他还给各炮组调换了令旗。第一轮红旗炮因为距离最远,杀伤效果相对较差,因此只设两门开火。第二轮白旗炮和第三轮黄旗炮杀伤效果最好,各设三门开火。最后一门位于西段,由该炮组的炮长自己定夺开炮时机。当准军的残余骑兵出现在西段防线前的最后二十步范围时,予以迎头痛击,让火枪兵能够从容收拾准军的残余人马。
为了更稳妥一些,塔尔岱又给恒生传令,调一百喀尔喀蒙古营士兵,布阵于西段火器部队的后面,以防万一。
高地北线的攻防战暂停后,东线的战事也停了下来。
东坡比北坡要陡一些。即便在火炮的掩护下,骑兵前出到了距离清军防线一百步的位置,也不得不下马改为徒步进攻。步行的速度就慢多了,而且后面的掩护炮火怕打到自己人,也不得不停住。这就让东线守军可以从容进入战位,居高临下打击准军。
清军的五门驼炮本可以趁此机会反击准军的火炮阵地。怎奈坡下指挥的是包沁营的宰桑列纳特,这人对于攻防转换极为敏感。一旦停止炮击,便迅速将驼炮后撤,脱离清军火力的打击范围。而驼炮本身的一大优点就是转移速度快。清军只好把五门驼炮的火力都发泄在爬坡的准军身上。虽然清军节省着弹药用,但在铳炮的联合打击下,准军连续两次冲锋都无果而退。
这样的进攻除了徒增伤亡,毫无意义。无奈之下,准军左翼的骑步军只好暂缓冲锋,只由包沁营的十二门驼炮进行火力压制。高地东线这里的战事在进行到后半程时,几乎就打成了炮战。
清军的炮队占了地利的便宜,准军的炮队占了数量的便宜。双方的炮弹你来我往,清军的火力渐渐被压制住。最后,双方各损毁一门炮。
对于准军来说,十二门炮损失一门,几乎没什么影响。可是清军五门炮损失一门,劣势就愈发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