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龙裔:篡命夺朝
南洋龙裔:篡命夺朝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南洋龙裔:篡命夺朝 > 第2章 虚与委蛇,幕府暗流

第2章 虚与委蛇,幕府暗流

加入书架
书名:
南洋龙裔:篡命夺朝
作者:
可谓王安平
本章字数:
5952
更新时间:
2025-05-01

大明使团的船队,在东海舰队部分主力战舰的“护航”下,抵达了日本的摄津国(今大阪附近)港口。使团正使由鸿胪寺一位经验丰富、能言善辩的官员担任,副使则由朱遵铭特意安排的一位兰芳出身、熟悉日本事务的官员担任。他们带来的,不仅有弘光皇帝的册封诏书和措辞严厉的诘问国书,还有大量精美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赏赐”物品,以及……随行舰队那冰冷的炮口和森然的军威。

消息传到京都,立刻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此时的日本,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是天皇,但实际权力掌握在日益衰微的足利幕府将军足利义政手中。然而,幕府的权威早己不复当年,各地强大的守护大名,如细川氏、山名氏、大内氏等,各自为政,互相倾轧,战火时有波及京都,整个国家处于一种微妙而危险的平衡状态。

大明使团的到来,以及其背后那支强大的舰队,无疑打破了这种平衡。

天皇朝廷和幕府将军,既对大明皇帝的“册封”感到受宠若惊,这能提升他们的名义权威,又对国书中严厉的指责和要求‘停止倭寇、开放港口、遣子弟入京等’感到恐惧和愤怒。更让他们坐立不安的,是停泊在摄津外海的那支庞大舰队,其规模和气势,远非日本任何一支水师力量所能比拟!

京都的皇宫和幕府将军府邸内,立刻召开了紧急会议。公卿、大臣、以及在京的几位有影响力的大名代表,齐聚一堂,商议对策。

气氛异常凝重。

“天朝上国,赫然震怒!倭寇之患,实乃国耻!当立刻严查,交出首恶,以平皇怒!” 一些比较保守、主张维持与大明传统朝贡关系的公卿首先表态。

“开放港口?由大明市舶司管理?还要遣子弟入京?这与割地纳质何异!我大和民族,岂能受此屈辱!” 另一些相对强硬的武家代表则表示强烈反对。

“然则,天朝舰队己兵临城下!若激怒上国,恐招致灭顶之灾啊!” 也有人忧心忡忡。

足利义政将军坐在主位上,脸色阴晴不定。他既想借助大明的册封来压制国内反对势力,又不愿意放弃那些能带来巨大利益的“灰色贸易”(对倭寇的暗中支持)。开放港口和遣送质子更是触及了他的底线。

最终,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他们达成了一个典型的、充满日本式暧昧和拖延的策略:

表面恭顺: 隆重接待大明使团,接受册封,对国书中的指责表示“诚惶诚恐”、“定当严查”,并准备一份丰厚的“回礼”。

拖延敷衍: 对于交出倭寇首领、开放港口、遣送质子等核心要求,则以“倭寇流窜不定,难以抓捕”、“港口管理涉及各藩利益,需从长计议”、“皇子及大名子弟年幼,不宜远行”等理由进行拖延和搪塞。

暗中戒备: 命令近畿地区的大名加强戒备,整顿军备,同时派遣密使前往西部实力最强的大内氏等大名称藩,寻求支持,共同抵御“外辱”。

分化拉拢: 试图通过私下接触和贿赂,拉拢大明使团中的副使,他们认为兰芳出身的官员可能更容易被收买,刺探大明朝廷的真实意图和底线。

这个策略,可谓是机关算尽,既想保住面子,又想拖延时间,还想分化对手。

大明使团被迎入京都,受到了极其隆重但虚伪的接待。天皇在紫宸殿接见了使团,接受了册封诏书,场面庄严而盛大。幕府将军足利义政也多次宴请使团,嘘寒问暖,礼数周到。

然而,当谈及实质性问题时,日本方面的态度就开始变得闪烁其词。对于倭寇问题,他们表示“正在全力追查”,但总是找不到“确凿证据”;对于开放港口,则表示需要“协调各方”、“研究细则”;对于遣送质子,更是以各种理由推脱。

使团正使经验丰富,自然看穿了对方虚与委蛇的伎俩,但他谨记朱遵铭“先礼后兵”的指示,并未当场发作,只是在言语交锋中,不断强调大明朝廷的决心和耐心是有限的,并暗示停留在外海的舰队随时可能采取“必要行动”。

而那位兰芳出身的副使,则按照朱遵铭的秘密指示,故意表现出对日本方面的“同情”和对大明朝廷某些强硬做法的“不满”,并且在几次私下接触中,收受了日方赠送的“礼物”,当然,这些都会被秘密记录并上报。他成功地让日方产生了一种可以“分化”大明使团的错觉,从而放松了警惕,并透露出了一些关于其内部矛盾和真实想法的信息。

与此同时,李执黑的东厂密探,以及云中鹤利用其江湖网络派遣的探子,也在京都和日本各地秘密活动,收集着更深层次的情报。他们发现,日本朝廷内部的矛盾远比表面上看起来要复杂:

天皇虽然是傀儡,但其身边聚集了一批渴望恢复皇室权威的公卿和僧侣势力,他们对幕府和大名的专权十分不满,或许可以成为利用的对象。

幕府将军足利义政优柔寡断,沉迷于茶道和艺术,对政务并不上心,实权旁落于几个重臣和管领(幕府高级官员)之手,这些人之间也充满了权力斗争。

各地大名更是各怀鬼胎。西国的大内氏、毛利氏等实力强大,野心勃勃,对幕府阳奉阴违,正积极发展海上力量,是倭寇的主要支持者之一。而另一些靠近京都的大名,如细川氏,则与幕府关系密切,但也对现状不满,希望从中渔利。

这些错综复杂的情报,源源不断地通过秘密渠道,传回了北京,摆在了朱遵铭的案头。

“看来,日本这潭水,比想象的还要深。” 朱遵铭看着李执黑和林幽月整理的情报分析,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天皇想利用我们压制幕府和大名,幕府想利用我们巩固地位并继续牟利,而那些实力大名,则想趁乱扩张,甚至可能想借我们的手,来一场‘下克上’。”

“陛下,既然日本方面如此虚伪狡诈,不如首接下令舰队攻打京都,擒其天皇和将军,以武力迫其臣服!” 兵部尚书进言道,他是个典型的军人思维。

“不可。” 朱遵铭摇了摇头,“京都地处内陆,舰队无法首接攻击。若强行登陆,深入内陆作战,补给线漫长,且容易陷入各地大名的围攻之中,重蹈元朝征日的覆辙。”

他沉思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既然他们都想利用我们,那我们就将计就计,也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传朕旨意给使团:继续与日本朝廷周旋,不必急于摊牌,但要加大压力,可以暗示舰队将进行‘示威性’的军事演习。”

“同时,” 他转向李执黑,“让东厂的人,秘密接触那位对现状不满的细川氏家主细川胜元,探探他的口风。告诉他,如果他愿意‘协助’天朝管束倭寇、稳定秩序,大明可以考虑支持他取代足利氏,成为新的‘管领’甚至……‘将军’!”

“另外,” 他又看向佐助,“佐助将军,朕需要你挑选一批精通日语、身手高强的‘龙骧卫’勇士,乔装成浪人或商人,秘密潜入日本九州和西国地区,联络那些对大内氏等强藩不满的小豪族或海盗,许以重利,让他们在关键时刻,袭扰大内氏的后方,或者……为我大军登陆提供‘便利’。”

朱遵铭的策略很明确:外交施压为主,军事威慑为辅,同时利用日本内部矛盾,分化瓦解,寻找突破口。他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开日本虚伪的外壳,最终掌控其核心。

京都的谈判依旧在进行,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汹涌。大明使团不卑不亢,步步紧逼。日本朝廷则疲于应付,内部争吵不休。而潜伏在各地的兰芳密探和佐助派出的特遣队,则如同无声的毒蛇,开始在日本列岛这片看似平静的土地下,悄悄地挖掘着足以引发地震的裂缝。

朱遵铭知道,单纯的外交和威慑,可能无法让骄傲而又狡诈的日本人真正屈服。登陆作战,恐怕是迟早的事情。但在此之前,他必须做好最充分的准备,选择最有利的时机和地点。

他将目光投向了舆图上的九州岛——那里不仅是倭寇的主要巢穴之一,也是日本距离大陆最近、拥有众多良港的地方,更是那些桀骜不驯的西部强藩的势力范围。

或许,那里,将是他龙爪踏上瀛洲的第一站。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