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上午十点。
G城一中行政楼,会议室内窗帘拉着半缝,光线被压得偏沉。
校长推了推金属边眼镜,指着桌面上那份档案开口:
“今天我们谈一件事。”
他缓了缓语气,“关于白初九——我们不能再用普通学生的方式对待她了。”
顾兰没说话,但心中己有预感。
上周的期中模拟考刚结束。
白初九全科满分,数学用的是“空间折线跳跃逻辑”,物理用“糖果引爆轨迹”模拟受力变化,语文则写下一句“世局如末”,被当成新派诗意。
而她本人,只是坐在最后一排,默默地写、安静地笑。
校长推过一份打印纸,上面标题赫然:
《灵敏型高感应学生保护机制草案》
在场老师面面相觑。
“这是什么?”
校长翻开第一页。
第一条:不可强制白初九参与标准课程评比
第二条:不得干扰其作息规律与糖果使用方式
第三条:允许其带入植物及空间工具作为辅助教学物
第西条:开放“自主探究课程通道”,对接市级高敏题库
第五条:成立观察记录小组,仅可记录,不可干涉
“简单说就是——我们要围着她来设计系统。”
“不是她融入学校,而是学校重新调整,以不惊扰她为核心。”
“她不是普通的好学生,她是……教育场域中的变量。”
心理老师轻声道:“她是变频者。”
“一个让常规系统自行偏移的人。”
—
会议结束后,顾兰走回教学楼时,脑子还有些空。
她想起初九第一次来学校的样子——软绵绵、糖不离手,坐在角落静得像一盆栽。
现在呢?
教研组开始讨论如何“配合她答题节奏”,数学老师连课纲都在为她松绑。
物理老师甚至主动求助:“你能不能请她来帮我做个爆破模型?”
—
当天午后。
物理老师按计划讲到“空间惯性”时,学生普遍皱眉。
“你们可以想象……”他顿了顿,看了眼后排,“或者请我们白初九同学演示一下。”
白初九放下笔,站起来。
她从口袋里取出一个透明糖盒,从中拿出一颗“泡糖”——小巧晶亮,表面纹路像星轨。
“这糖不一样,它有三层。”
她走到讲台,弯腰将糖轻轻往空中一抛。
糖果在空中裂开,三瓣飞出,轨迹明显不同。
“第一层往左,因为重心偏移。”
“第二层向上,因为内核有气泡。”
“第三层……”她看了眼正在缓缓旋落的最后一瓣,“代表意外。”
讲台前的学生一时怔住。
物理老师感叹:“她用糖模拟惯性比我上黑板快多了。”
—
下午第一节课是数学自由练习。
老师提前把三张“开放命题”放到白初九桌上。
“任选一个吧,不限解法。”
她看了眼,挑了第三题。
那题是一组多变量函数,原本设计的是“多步骤演绎结构推理”。
她没按路径走,而是拿三颗糖,分别标注“A区”“B区”“C区”。
然后用糖作起点,演化图谱。
她用了半小时,把题拆解为三个模型:
第一式:镜回(反向边缘自证)
第二式:折根(主轴偏转后的函数纠正)
第三式:糖栈(结构重叠递推)
数学老师站在她旁边,全程沉默,只记录,没有提问。
—
晚自习后,顾兰独自留在办公室,拉开抽屉,翻出她的日记本。
【4月15日】
她现在成了系统的中心点。
不是她在迎合我们,是我们在逐渐向她靠拢。
她不动声色,不推不抢,却让所有规则围着她慢慢松动。
我们的教育系统开始围绕“她的频率”重新调节节奏。
她不是系统内被牵引的人,
她是让系统“自行偏转”的重力因子。
她合上本子,长长吐出一口气。
—
隔天语文课。
小测验第一题是《根据诗意补全文意》。
魏来坐在白初九旁边,盯着试卷发呆。
他看不懂。
他低声说:“第一题好像读不懂,我脑袋空了。”
白初九没看他,只轻轻问了句:“你喜欢什么糖的味道?”
魏来一怔:“嗯?”
她轻声说:“你喜欢的那种味道,试着想一下,是哪一句文段的味道。”
魏来半信半疑,低头从口袋里掏出白初九上次给的“酸橘糖”,含进嘴里。
十几秒后,他眼神一亮,低头飞快写字。
白初九轻轻一笑,继续写自己的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