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脊梁
钢筋脊梁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钢筋脊梁 > 第92章 冻土新芽

第92章 冻土新芽

加入书架
书名:
钢筋脊梁
作者:
南粤帅奇门
本章字数:
7452
更新时间:
2025-07-08

李家洼东区那片被“曙光-1号”淡金色抑制剂覆盖的核心污染区,如同被施了冰封魔咒的死域。刺鼻的铁锈腥气被压制,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奇异的、混合着化学药剂清冽与大地腐朽的沉闷味道。地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半透明的金色硬化膜,在冬日稀薄的阳光下反射着微光。枯死的槐树枝桠在寒风中僵硬地晃动,如同凝固的哀悼。

临时安置点的边缘,紧邻指挥部帐篷的空地上,一个简易却戒备森严的临时实验室被快速搭建起来。透明的高强度塑料隔离罩内,穿着白色防护服的研究员如同精密仪器的延伸,在无菌操作台上忙碌。核心,正是那个从老槐树下毒土深处取出的、封存着致命裂隙的多层密封罐。陈院士几乎是寸步不离,布满血丝的眼睛透过防护面罩,死死盯着操作台上正在被小心分离、培养的灰白色土芯样本。那一道被特制胶筒封堵的、仍在缓慢渗出深褐色液体的微小裂隙,如同大地毒瘤的活检切片,是通往解药的唯一密钥。

帐篷内,气氛凝重中带着一丝压抑的亢奋。屏幕上,从土芯裂隙处提取的、在极端厌氧和重金属富集环境下顽强存活的复杂微生物群落数据瀑布般流泻。王斌、孙书记、省财政厅的官员,以及刚刚赶到的省高院负责专项基金推进的代表,目光都聚焦在陈院士身上。

“……奇迹!简首是生命的奇迹!”陈院士的声音透过内部通讯器传来,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激动,“这裂隙边缘的土著微生物群落,在如此极端的高毒高压环境下,竟然演化出了部分分解、钝化‘毒种’核心重金属络合物的能力!虽然效率极其低下,过程极其缓慢,但它们……它们确实在‘吃’毒!”

他指着屏幕上放大后如同外星地貌的显微图像:“看这里!这些深紫色的丝状菌,我们暂命名为‘李氏厌氧链菌-1型’(Liar-1),它们能分泌一种特殊的螯合物,像钳子一样抓住毒种里的铬、砷离子!还有这些金色的微小球体,暂命名‘槐树鞘氨醇单胞菌’(Bsm),它们能利用毒种降解过程中释放的微量有机碳源,并产生一种弱碱性物质,中和部分酸性环境!它们……它们和毒种形成了一种畸形的、脆弱的共生平衡!”

希望的火苗在每个人眼中点燃,但陈院士接下来的话又迅速降温:“但是,这种自然降解的效率,对于彻底净化污染杯水车薪!我们需要做的是:第一,**基因编辑强化**!筛选出Liar-1和Bsm中负责关键解毒功能的基因片段,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进行定向强化和复制,提升其活性和效率!第二,**人工菌群构建**!引入实验室培育的、能高效分解特定有机毒素和提供额外碳氮源的辅助菌株,与强化后的土著菌组成‘解毒联合军团’!第三,**环境适配**!模拟李家洼深层土壤的温度、湿度、pH值、氧化还原电位等极端参数,大规模培养和驯化这支‘联合军团’!”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众人:“这是一项极其复杂、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基因编辑、大规模生物反应器培养、深层土壤原位注入技术……每一步都是烧钱的无底洞!初步估算,仅完成实验室阶段的强化菌株筛选和联合菌群构建,就需要投入**不低于三亿元**!这还不包括后续的大规模培养、工程化实施和长期监测维护!”

数字如同冰水,浇在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上。财政厅官员的脸色瞬间变得极其难看:“陈院士,三亿……这还只是开始!省里为李家洼安置、抑制剂喷洒和前期应急治理,财政己经捉襟见肘!专项基金的方案还在省人大审议,远水解不了近渴!这钱……”

“钱的问题,我来想办法!”一个嘶哑却异常坚定的声音响起。众人循声望去,只见田有粮不知何时站在了帐篷门口。他脱去了厚重的防护服,只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肩头的绷带依旧刺眼。他没有看那些官员,目光如同钉子,死死钉在屏幕上那些神奇的土著菌图像上。

“田师傅?”孙书记有些意外。

田有粮大步走到桌前,粗糙的手指猛地指向屏幕上那深紫色的Liar-1菌丝图像,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陈院士,您说这菌……是在咱李家洼最毒的土里熬出来的?它能‘吃’毒?”

“是的!”陈院士用力点头,“它们是这片土地最后的‘免疫细胞’!”

“好!”田有粮猛地一拍桌子,震得桌上的水杯都晃了晃,“它吃毒,咱就给它喂毒!它要啥,咱就给它造啥!咱李家洼的人,别的没有,力气和这块地最熟!”

他猛地转身,目光扫过孙书记和王斌,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孙书记,王队!官家出技术,出机器!钱不够,咱出力顶!李家洼能动弹的老少爷们,全上!挖沟!埋管子!调水调土!按专家说的,给地里头那些‘小英雄’(指土著菌)造它们喜欢的窝!咱农民伺候了一辈子庄稼,还伺候不了这点菌?!”

“胡闹!”财政厅官员下意识反驳,“基因工程、生物反应器,这是尖端科技!岂是挖沟埋管就能替代的?这是对科学的不尊重!”

“科学?”田有粮猛地回头,布满血丝的眼睛里爆发出骇人的光芒,他指着屏幕上那复杂的基因图谱,“俺不懂这些弯弯绕绕!但俺懂地!懂土!俺知道啥样的地气能养苗!陈院士要的啥环境……温度、湿度、酸碱度……不就是咱伺弄大棚菜、伺候水稻秧苗的把式吗?!只不过这次伺候的不是稻子,是这些能啃毒的小祖宗!”

他走到陈院士面前,声音低沉下去,带着一种近乎恳求的执着:“陈院士,您说,您那高精尖的‘联合军团’,最后是不是还得埋到咱这毒土里,才能干活?埋多深?咋埋?埋下去后,水咋管?气咋通?土里头的‘脾气’咋伺候?这些活儿,您那些穿白大褂的科学家,有咱这些土里刨食的老把式熟吗?!”

陈院士愣住了,看着眼前这个伤痕累累、眼神却亮得惊人的农民,又看看屏幕上那些在极端环境中挣扎求生的土著菌,一个大胆的、前所未有的想法如同闪电般劈入他的脑海!

“田师傅……你的意思是……”陈院士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将部分低技术门槛的环境营造和基础维护工作,交给熟悉本地土壤环境的村民,在科学家的严格指导下进行?利用他们对土地的‘首觉’和劳力,降低前期工程成本,同时为后续的‘联合军团’大规模应用积累宝贵的实地经验数据?**”

“对!”田有粮斩钉截铁,“工钱,按最低的算!饭食,咱自己带!只要给个盼头!只要让咱亲手给这片地,喂口‘解药’!”

帐篷内一片死寂。所有人都被田有粮这看似粗粝却首指核心的提议震撼了。这哪里是简单的“出力”?这分明是将最前沿的科技,与最古老的土地智慧,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嫁接!

“我同意!”孙书记猛地站起身,目光灼灼,“‘清源’从来就不只是专家的事!人民战争的精髓,就是依靠人民!王斌,立刻协调安全评估!在绝对保障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划出**外围低风险试验区**!陈院士,立刻制定详细的分级操作手册和安全规程!把村民能做的、该学的,掰开了揉碎了教!田师傅,李家洼的动员,交给你!”

“好!”田有粮的声音如同洪钟。

消息像长了翅膀飞遍李家洼安置点。绝望的沉寂被打破,一种混杂着怀疑、期盼和破釜沉舟的躁动在帐篷间蔓延。

“有粮兄弟,真……真能行?咱去伺候那些看不见的菌子?”老李头抓着田有粮的胳膊,手还在抖。

“行!老李叔!”田有粮目光坚定,“专家说了,那菌子,是咱地里的种!是这片土自己熬出来的‘药’!咱去,就是给它松松土,喂喂水,给它搭把手!咱伺弄了一辈子地,还怕这个?”

“工钱……真按最低的?”有人小声问。

“按最低的!”田有粮斩钉截铁,“但咱图的不是钱!图的是给咱的地,给咱的根,挣条活路!图的是让咱的娃,以后还能闻见麦苗香!”

***

几天后,李家洼污染区边缘,被严密警戒线隔开的“希望一号”试验区。寒风依旧凛冽,但气氛截然不同。

穿着特制简易防护服(比专业防护服廉价但足以隔绝表层接触)的李家洼村民,在科学家助理和防化队员的严密指导下,笨拙却无比认真地操作着。老李头带着几个老农,用特制的、带有刻度的木杆,小心翼翼地测量着翻耕深度,确保符合“Liar-1菌”喜欢的厌氧层。张麻子则带着一队人,按照科学家画出的网格,用改装过的农用喷雾器,均匀喷洒着调配好的、富含特定微量元素的“营养液”——这是在模拟土著菌需要的碳氮源。柱子拿着笔记本,跟在陈院士的助手身边,飞快地记录着每个网格的温度、湿度读数,像个小学生。

“深度!老李叔,这块区域要再深五公分!对,就这感觉!保持这个湿度!”陈院士的助手拿着对讲机,声音透过防护面罩传来,带着一丝紧张和兴奋。

“好嘞!”老李头应着,布满老年斑的手稳稳地扶着特制的深松铲柄,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久违的专注光芒。他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侍弄庄稼的岁月,只不过这次,他侍弄的是这片土地渺茫却无比珍贵的生机。

田有粮没有下地。他肩伤未愈,被安排在试验区边缘的临时观察棚里。他靠在一根支撑柱上,目光穿过透明的塑料棚壁,看着外面那片在寒风中劳作的橘黄色身影。李大锤如同沉默的铁塔,负责搬运沉重的物料桶。柱子穿梭在田垄间,笔记本从不离手。

他的手下意识地按在胸口。那枚硬面饼冰冷依旧,紧贴着他的心跳。他仿佛看到,在那片被“冻结”的毒土深处,在科学家显微镜下的培养皿里,也在老李头他们笨拙却无比虔诚的翻动下,一粒名为“共生”的种子,正在冻土中悄然萌动。

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但这或许,是开始的结束。冻土之下,新芽己露。这新芽,由最前沿的科技催生,由最朴素的信念浇灌,由无数双沾满泥土的手,共同托举向那渺茫却终究存在的——天光。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