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沉沉,青云台市委办公厅灯火通明。
一场关于人事调整的秘密会议正在举行。会议的核心议题,正是青云台市常务副市长人选。省委组织部己经下达明确要求,市级高层必须在两天内上报候选名单,并提交详细政绩材料。
沈青云站在走廊尽头,望着办公室深处那扇紧闭的门,神色如常,却波澜暗涌。他的手中,正握着一封密封文件袋,上头红字赫然写着:『拟推荐人事材料草案』。
——
几个小时前,沈青云接到组织部长宋承礼亲自递来的文件:“省委点了你的名,希望你考虑一下。但也不是强推,市委还有其他备选。”
沈青云低头看着那一纸任命提议,眉头紧蹙。
“你担心什么?”宋承礼似笑非笑,“是担心别人质疑你空降位子,还是担心林宛如的态度?”
沈青云没有回应。他更担心的是,此次上位会否打破他原本谋定的节奏——尤其是在刚刚与林宛如“异道同心”地完成了初步反腐收尾阶段之后。
赵川在他身旁低声劝道:“青云,你必须接下这个位子,否则整盘棋乱了。下面的人等着你定调。”
沈青云沉思良久,终于提笔在材料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
市委会议室。
推门而入时,会议己经开始。市委书记陈衡坐在正首,目光犀利地扫过在座十数名常委。
“今天这场,是闭门会。组织部给出初步推荐人选,我们也要投票表决。”
陈衡话音未落,几位常委便低声议论起来。有人支持沈青云,认为其反腐果断、政务清明,是难得的新生代干才;但也有人提出疑虑:沈青云资历尚浅、锋芒太露,恐难服众。
就在争论陷入胶着时,林宛如作为省巡视代表,破例被邀请列席发言。
她起身,声音冷静:“巡视组不干预地方人事,但我个人观点是——治理有效的首要前提是稳定。沈青云虽年轻,但能控局、能破局,也能收尾。如果此人不能上位,青云台会动荡。”
这番言论,立刻让不少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常委沉默下来。
会议最终以8票支持、3票反对、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推荐沈青云为常务副市长的任命案。
——
深夜,沈青云接到了省委组织部正式通知:任命自即日起生效,第二天将在全市大会上公布。
赵川第一时间冲进办公室:“你上了!兄弟,我们赢了!”
沈青云却没有太多喜悦之色,他缓缓起身,脱下旧风衣披上崭新的深灰西装。
“赵川,你把青云新区的几个老问题都汇总一遍,我要准备明天大会发言。”
赵川一愣:“你要讲实话?”
“当然。”
“可那会得罪不少人。”
沈青云目光一寒:“我不是为了取悦谁而来,是为了唤醒整座城市的良知。”
——
翌日,全市大会。
沈青云站上主席台,灯光下的他一身笔挺,神情坚定。
“青云台这座城,需要的不只是干净的表面,更是彻底的治理与重塑。”
“我们在过去三个月内,累计追回涉腐资金1.4亿元,清退不合格工程项目12项,整肃干部87人。”
“但这还远远不够。我要做的,是彻底将青云台变成一座‘阳光之城’。”
台下掌声雷动。
而此刻台下的一双眼睛,却是冷静如冰。
林宛如静静看着台上的沈青云,眼底闪过一丝异样情绪。她知道,从这一刻起,他己经彻底迈进了权力的中枢,也意味着——他们真正站在了制度与个人意志的边缘。
散会之后,林宛如走到沈青云面前,语气平淡:“恭喜。”
沈青云盯着她:“你会走吗?”
“省里让我继续待一段时间。”
他轻轻一笑:“很好。你留下,我更安心。”
——
晚间,沈青云办公室灯火通明。
他拿出那张己经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是自己与林宛如在燕京湖畔的合影。
那时他们以为前路可共。
如今,两人各为其道,在不同轨迹上并肩或对峙。
他将照片重新放进抽屉,拉上锁。
此刻,距离他成为青云台市副市长,不过寥寥数小时。
但他知道,这座城市真正的考验,从现在才开始。
——
次日上午,沈青云的任命在《青云日报》头版刊出。他的照片与任命公告并列,而在他下方,是一篇特稿——《新政之风:青云台迎来治理新时代》。
这篇文章出自文宣口新晋副主任秦清言之手,行文利落,逻辑清晰,将沈青云形象几乎完美地塑造为“青年改革派的代表”。
但沈青云读完全文后,只淡淡说了一句:“删掉我的个人奋斗史,这不是偶像剧。”
秦清言皱眉:“现在群众爱看人设。”
“我不是靠人设活的。”
——
新官上任,第一把火便是巡查。
沈青云带队前往青云新区,突击检查建设项目质量与进度。
在查看一处学校建设工地时,他蹲下身,亲手撬起一块地砖,露出下方掺了沙子的水泥。
“这么干,孩子们怎么走得安心?”
一句话让负责项目的分管副区长脸色大变。
“整改报告三日内交到我桌上,连人带项目一并复查,必要时问责。”
这一次,没有通风报信、没有预演,也没有层层遮掩。
消息在青云台迅速传开。
“新副市长不走寻常路啊。”
“看着年轻,手腕可真够狠。”
而与此同时,青云台的另一角,陆观海正坐在办公室内,静静看着新闻报道。
他嘴角微挑,喃喃道:“青云,你真的准备好在这风口浪尖上起舞了吗?”
“那么……我也该准备下一步棋了。”
他拿起电话:“联系一下省委那位老朋友,说我陆观海,请他来青云台走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