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贡院,阅卷房。烛火通明,檀香袅袅,隐隐夹杂墨臭。
数千份墨卷堆积如山,每一份都承载着一个乃至一个家族十数年的心血与期盼。
十数位饱学鸿儒、各部堂官组成的阅卷官们,正襟危坐,眉头紧锁,或凝神细读,或低声交流,或提笔圈点。
上首一张宽大的紫檀木案后,端坐着本次会试的总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宋崇礼。
他身着二品绯色官袍,肩头獬豸补子,此刻,手中正捧着一份墨卷,看得异常专注。
旁边侍立的两位副考官,一位是翰林院掌院学士张迁,另一位是礼部右侍郎钱肃,都屏息凝神。
这份墨卷,正是林闲的。
宋崇礼的目光,首先落在策论的破题上。题目关乎漕运积弊与革新,这题目是他亲自参与拟定,深知其切中时弊,却也异常棘手。
漕运,乃帝国命脉,亦是贪腐渊薮,牵一发而动全身。
寻常士子,要么避重就轻,空谈“祖制不可变”、“圣人之道在恤民”,要么堆砌华丽辞藻,引经据典,却如隔靴搔痒,不切实际。
然而林闲的答卷,开篇便让宋崇礼的眉头微微一挑。
没有繁复的引经据典,没有华丽的骈西俪六,而是以极其平实的语言,首指漕运三大痼疾:“耗米之虚,脚费之滥,仓廒之朽”。
宋崇礼心中暗忖:“此子倒是敢言。” 他继续看下去。
林闲提出的对策,条条切中肯綮:
辨症施治,分而化之:针对“耗米之虚”,主张改“定额损耗”为“实耗实报”,严查虚报冒领,并引入第三方监督过秤;
通则不痛,疏堵并举: 针对“脚费之滥”,提出精简冗余漕丁,核定合理脚价标准,同时开辟部分河段试行“商运代漕”,以商运之“通”破官运之“堵”与“痛”;
心腹疥癣,轻重有别: 针对“仓廒之朽”,则强调区别对待,核心枢纽仓廒由朝廷拨款优先加固修缮,次要仓廒则允许地方筹资或引入民间资本进行维护,朝廷予以政策支持。同时设立常平仓调节机制,避免因修仓导致短期粮价剧烈波动。
“辨症施治…通则不痛…心腹疥癣…”
宋崇礼不由自主思及起近几个月来陛下曾数次在御书房召见重臣,忧心忡忡地谈及漕运延误、仓廒失修导致地方粮储告急,谈及沿河州县民夫因漕弊而怨声载道,谈及隐隐传来的白莲教匪借机煽动的密报。
皇帝甚至拍案怒斥过:“此非疥癣之疾,实乃心腹之患!”
林闲答卷中“心腹疥癣,轻重有别”这八个字,正与陛下之忧、陛下之言暗暗相合。
陛下忧虑的是整个漕运体系崩溃引发国本动摇,而林闲则冷静地指出,当下之急是稳住核心,而非面面俱到。
至于“通则不痛”,更是道破了解决漕运弊政的根本思路——疏通而非一味堵塞压制。
宋崇礼并非不知林闲的底细。青州亚元,智斗王家、救姐除恶的“士林楷模”,青州知府赵汝成赏识的后起之秀。
乃至醉仙面见那次,宋崇礼虽觉此子谈吐不凡,但他身为理学名臣,最重纲常名教,最忌这种过于实用主义的倾向,认为其动摇根基。
然而,此刻看着这份答卷,宋崇礼内心天平在剧烈摇摆。
这份答卷,没有醉仙楼那般的狂悖之言,它依旧是在“经世致用”的框架内,引用了《周礼》中关于仓储管理的片段作为依据,措辞也保持了士子的恭谨。但其内核,清晰的问题剖析、务实的解决方案,无不显示出答卷者远超同侪的洞察力、格局与大智慧!
“此子…不拘泥于古法,不拘泥于义理空谈,其着眼处,皆在社稷安危、民生疾苦之实处…”
宋崇礼在心中默念,“陛下所忧者,正是此等积弊!陛下所望者,或许正是这等能‘辨症施治’、能‘疏堵通塞’之才!”
作为保守派中坚,他深知朝堂党争的残酷,林闲若得势,其背后可能招揽他的王衍一系,势力必然大涨,对保守的清流势力构成威胁。
但是!身为总裁,身为深受帝恩的重臣,他宋崇礼更肩负着为国选才的重任!尤其是在这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局之下!
皇帝陛下对漕运的焦虑,对边患的忧心,对民间躁动的不安,他感同身受。
朝廷太需要能真正解决问题、能稳定大局的人才了!
林闲的答卷,其见识之老辣,思虑之周全,对时局把握之精准,让阅卷无数的宋崇礼都感到惊艳。
那份“九字策论”能得赵汝成赏识,绝非侥幸!此子确有经天纬地之才的雏形!
取其才,制其偏。
一个念头闪过宋崇礼脑海。将林闲取中,置于清流目光之下,置于朝廷法度之内,置于…自己的引导监督之下。
总好过让此等大才因派系之争或科举僵化而被埋没,甚至被逼得铤而走险,或彻底倒向某一方成为党争利器!
更何况,此子能精准把握圣心,这份答卷证明朝廷选士制度依然能网罗到真正的大才!这于国于君,都是大功一件!
思及此,他不再犹豫,提起朱笔,饱蘸浓墨,在卷首空白处,郑重写下了一个鲜红的“取”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