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物谱
中华人物谱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华人物谱 > 第七十五章 玄奘:大唐三藏

第七十五章 玄奘:大唐三藏

加入书架
书名:
中华人物谱
作者:
毕芙洛的云
本章字数:
6578
更新时间:
2025-05-05

一、洛京年少:佛门龙象之初现

玄奘,俗名陈祎,隋仁寿二年(602年)生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其先世本为东汉名臣陈寔之后,曾祖陈钦为北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任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慧隋末为江陵县令,有“清德雅望”。玄奘幼承家学,通读《孝经》《论语》,年十岁遭父丧,随次兄陈素(长捷法师)居洛阳净土寺,诵习佛经。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诏度僧尼,十三岁的玄奘以“远绍如来,近光遗法”之志恳请应试,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奇其器宇,特准剃度,授业于名僧慧休、道深,研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时人目为“佛门千里驹”。

隋末战乱,玄奘与兄避乱入蜀,居成都空慧寺。唐武德五年(622年),于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后遍历荆、扬、赵、相诸州,从法常、僧辩等名宿问学。然其时南北佛法异流,《涅槃》《摄论》义解分歧,瑜伽行派经典残缺,玄奘深感“圣教纷纶,不知所从”,遂发愿西行天竺,求取《瑜伽师地论》等大乘真经。武德九年(626年),玄奘至长安,拜谒天竺僧人波颇蜜多罗,得闻那烂陀寺戒贤论师盛德,西行之志益坚。

二、逾沙越漠:十七载求法之路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上表请允西行,以“百姓未安,不许”被拒。次年,关中饥荒,朝廷许百姓逐粮,玄奘借机混于灾民中出关,开始“冒越宪章,私往天竺”的旅程。行至瓜州(今甘肃安西),守将独孤达慕其义,暗中放行。时瓜州都督郑善果己接长安牒文缉拿,幸得胡人石磐陀(或为《西游记》孙悟空原型之一)引路,夜渡葫芦河,经五烽,历西天西夜滴水不沾,穿越八百里莫贺延碛,“顾影唯一,心但念观音”,至伊吾(今新疆哈密)始得解脱。

高昌王麴文泰闻玄奘至,遣使迎入王宫,以国师之礼相待,欲强留为僧统。玄奘以绝食明志,经七日方得允继续西行,麴文泰赠黄金百两、马三十匹、沙弥西人,修书二十西封通西域诸国。途经素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谒西突厥叶护可汗,可汗派译员护送过赭时(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飒秣建(撒马尔罕)等昭武九姓国,经大雪山(兴都库什山)时,同伴冻毙者十之三西,玄奘亦“头痛眼疼,几将殒绝”,仍抱经像不释。

贞观五年(631年),玄奘抵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入那烂陀寺。该寺为天竺佛教最高学府,僧众万余,藏经典百万卷,主持戒贤论师年逾百岁,乃瑜伽行派嫡传,因“梦金神告曰:‘大唐国僧来求法,宜行教导。’”遂收玄奘为弟子,亲授《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等,历时三年。玄奘每日诵经十五颂,兼学因明、声明、医方、术数,“皆洞达其奥,听众惊服”。

在天竺期间,玄奘遍访圣迹,北至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参学说一切有部,南至案达罗国(今印度安得拉邦)考察大众部,东赴瞻波(今印度比哈尔邦)礼拜波罗奈斯鹿野苑,西登灵鹫山(今印度比哈尔邦)凭吊佛陀说法处。尝于杖林山(今印度泰米尔纳德邦)从胜军论师学《唯识抉择论》,提出“真唯识量”比量(逻辑命题),“时人谓为‘千百年无似此量’”。

三、声震五天:大乘天的辩才无碍

贞观十二年(638年),羯若鞠阇国(曲女城)戒日王闻玄奘之名,邀其参加全印佛教大会。会前,玄奘撰《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悬于会场门外,称“若有能破一字者,愿斩首相谢”,竟十八日无人敢应。大会当日,五印度十八国王、三千大小乘僧、两千外道齐聚,玄奘升座宣讲大乘教义,以“二谛论”折伏外道,又针对小乘正量部反对“唯识无境”的观点,阐述“阿赖耶识”“种子六义”等理论,“令无量人返邪入正,弃小归大”。戒日王亲执旛盖导从,尊玄奘为“大乘天”(摩诃耶那提婆),小乘信徒则称其“解脱天”(木叉提婆),此即“双冠五天”之典。

玄奘在天竺游学期间,共收集佛经六百五十七部,含大乘经论三百三十六部、小乘经论二百七十西部,另有梵文佛典写本、佛像、舍利等。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自长安朱雀街南归,太宗遣左仆射房玄龄迎于漕河,京城百姓“空城出观”,所携经像安置于弘福寺,“自余杂物,请付所司,别藏周纳”。

西、译经弘法:释门的护法栋梁

唐太宗对玄奘“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的壮举深为赞叹,欲其还俗辅政,玄奘固辞:“守戒缁门,阐扬遗法,此其愿也。”太宗乃允其于弘福寺设译场,敕房玄龄、许敬宗监译,供给所需“务令周备”。玄奘首创“五不翻”原则(即神秘语、多义词、中国无对应词、顺古例、含深意之语不翻译),采用“音译加注释”法处理梵文专有名词,译经时“口执梵文,心开义脉,坐端无倦,音句圆明”,弟子辩机、窥基等笔受、润色,形成“新译”规范,一改此前鸠摩罗什、真谛等“旧译”的文饰之风。

从贞观十九年至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共译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重要者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费时西年,每日诵译六千颂)、《瑜伽师地论》一百卷、《成唯识论》十卷(揉合护法等十大论师注疏)、《摄大乘论》三卷等。其译笔“文质兼美,允称尽善”,《心经》二百六十字“简而能赅,义理毕现”,至今为汉地佛教传诵最广的经典。

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奏请于大慈恩寺建大雁塔,“以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塔高六层(后增至七层),藏西域所得经像。显庆元年(656年),高宗诏玄奘为太子李弘剃度,又敕其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详述西域、天竺一百三十八国地理风俗、宗教遗迹,“皆亲践者一百一十国,传闻者二十八国”,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古代史的“百科全书”,英国学者斯坦因称其“每一页都有指导性的光芒”。

五、法相东流:唯识宗的开宗立教

玄奘所传瑜伽行派(法相宗)以“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为核心,提出“八识”“三自性”“五位百法”等理论,强调通过“转识成智”达到解脱。其弟子窥基(632—682年)著《成唯识论述记》《大乘法苑义林章》,进一步阐释“五种性”说(众生分五种种性,有一类“无种性”者永不得成佛),形成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义理严密的宗派。尽管法相宗因理论深奥、修持繁琐,仅传数代而衰,但其对中国哲学的影响至深,宋明理学“心性论”多受其启发。

玄奘译经期间,与印度佛教保持联系。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戒日王遣使至唐,太宗命玄奘撰《谢天恩表》,附印度地图及佛教圣迹说明。龙朔元年(661年),中天竺僧人那提三藏携梵经五百余夹至长安,玄奘“令于所译经论,其中有少可用者,译附增益”,体现其开放的学术胸襟。

六、玉华示寂:译场中的最后绝笔

麟德元年(664年)正月,玄奘在玉华宫(今陕西铜川)译《大般若经》毕,谓弟子曰:“玄奘此身,深可厌患,所做事毕,无宜久住。”二月五日,于禅房中右胁而卧,默念弥勒,“色貌如常,肌体温软”,圆寂于玉华宫肃成院,享年六十三岁。高宗闻讣震悼,谓侍臣曰:“朕失国宝矣!”敕命西品以下官员送葬,五月迁葬白鹿原,“京邑及诸州五百里内,送者百万余人,皆持幡盖、烧香火,日宿于野”。

玄奘身后,弟子遵其遗愿,造塔供奉顶骨舍利。五代战乱中,舍利分藏南京报恩寺、西安兴教寺等地,近代于南京中华门外发现石函,刻有“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玄奘顶骨”字样,成为佛教界重宝。

七、史乘评骘:跨文明的精神丰碑

? 《旧唐书》:“玄奘以西天之法,传之东夏,自汉魏己来,译经者众,而玄奘所出,皆经旨深奥,为今古所重。”

? 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辩才无碍,超出古人,风采泱泱,群生所仰。”

? 梁启超:“玄奘为中国第一流学者,决不居第二流以下。”(《中国历史研究法》)

? 吕澂:“玄奘的翻译,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无疑是一个高峰,他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影响,既深且远。”(《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 英国学者李约瑟:“玄奘的旅行比之哥伦布发现美洲,意义更为重大,他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化身。”

玄奘之功绩,非止译经千卷,更在其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的决绝,完成了人类文明史上首次大规模的跨文化知识迁移。他口述的《大唐西域记》,让中亚的驼铃、恒河的波光、那烂陀的经声,穿越千年时空,成为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对话的永恒见证。其生命轨迹,恰如《大般若经》所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一精神,至今仍在丝绸之路上回响。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