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秦做仙人
我在大秦做仙人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我在大秦做仙人 > 第115章 法则微澜泛涟漪,仙道格物共求索

第115章 法则微澜泛涟漪,仙道格物共求索

加入书架
书名:
我在大秦做仙人
作者:
丶绯绯绯月
本章字数:
11228
更新时间:
2025-05-31

在清玄新的研究方向指导下,“超凡物性研究室”的气氛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那种纯粹依靠蛮力或常规化学反应的尝试被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精细、更加注重“感知”和“记录”的工作模式。

格物师们虽然一开始难以适应,但对清玄大人的信任,以及遗迹物品本身展现出的匪夷所思的特性,驱动着他们转变思维。

公输墨和石齐带领的团队,不再试图凿开或熔化那块“源质”。

他们建造了一个密闭的、内部环境可以精密调控的石室。

将“源质”放置其中,然后用最纯净的木炭火焰、经过过滤的清洁水源、精炼过的土壤,甚至是从清玄仙师府特供的、掺杂了些许灵气气息(清玄暗中处理过的)的草药熏香,来尝试在不同的“场”环境下,观察源质的微弱反应。

他们发现,在特定的熏香燃烧时,虽然肉眼看不见任何变化,“源质”金属块的表面会发出一种极其微弱、只有通过改进后的、更高灵敏度的光线探测器才能捕捉到的闪烁。

这种闪烁并非规律性的,似乎与熏香的种类、燃烧速度、甚至室内的气流都有着某种复杂的关联。

更奇特的是,当石齐尝试用他们新开发的、基于磁力计原理改进的“能量波动感知仪”去探测时,仪器指针会产生一种微弱但持续的共振,这种共振的频率与熏香燃烧产生的某种微弱波动似乎有着某种对应关系。

“这太不可思议了!”石齐看着记录下的数据图谱,激动得胡须乱颤。

“公输大人,您看!当使用‘养神草’(一种清玄提供的、空间里诞生的灵草的低等变种)的熏香时,源质的闪烁频率和波动仪的共振模式与使用普通艾草时完全不同!虽然我们不知道‘养神草’具体特殊在哪里,但它确实对源质产生了影响!”

公输墨沉思着,抚摸着手中的源质数据图谱。

他依然无法理解清玄大人说的“感知”、“共鸣”、“场”,但眼前的实验结果却逼迫他去接受:

物质与物质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超越了物理碰撞和化学反应的“互动”方式。

这种互动,似乎与某种“能量”或“波动”有关。

“也许,清玄大人所说的‘共鸣’,就是指这种现象。”公输墨揣摩着清玄的话。

“这些熏香,或者其他我们用来改变环境的东西,可能都带有某种特定的‘频率’或‘场’,而源质对这些‘场’产生了反应,就像乐器对特定的音调会产生共鸣一样。”

这个初步的猜想,虽然距离理解源质的本质还遥远,却为他们的研究打开了一扇窗。

他们开始系统地收集各种天然物质,尝试燃烧、浸泡、靠近源质,并记录下源质的微弱反应。

他们甚至开始尝试人为地制造特定的环境“场”,比如用经过处理的磁石构建不同的磁场,或者用摩擦生电的方式产生静电场,观察源质是否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这让他们对“场”的概念有了模糊的认识——一种无形的、充满空间的、能够影响物质的“东西”。

赵文带领的符文石板研究组,也按照清玄的指示,将符文看作是“结构”和“信息流”而非简单的线条。

他们改进了光学仪器,用不同的角度、不同波长的光线去照射石板,试图捕捉符文的三维结构或隐藏信息。

他们发现,在特定的光线照射下,石板上的符文会呈现出一种奇特的“深度”感,仿佛它们并非刻在表面,而是延伸到石板的内部。

当他们用高灵敏度的热像仪去扫描时,发现在常温下,符文区域的温度比石板其他地方略高,仿佛它们在持续地释放着微弱的能量。

更令人兴奋的是,当他们将两块刻有不同符文的石板靠近时,如果在特定的距离和角度下,两块石板上的符文会产生一种肉眼几乎无法察觉的“闪烁”,同时他们新开发的“能量场波动探测仪”会记录到一种独特的、之前从未出现过的复杂波动模式。

这种波动模式似乎是两块石板上的符文“互动”产生的。

“山长!您来看!”一位年轻的格物师兴奋地报告,他指着记录仪上的曲线。

“我们发现,当这块带有‘扭曲’符文的石板与这块带有‘链接’符文的石板靠近时,产生的波动模式似乎比任何一个单体石板都要复杂!而且,如果我们稍微改变一下它们之间的距离或角度,波动模式立刻就变了!”

赵文看着那复杂而充满规律的曲线,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震撼。

清玄大人说这些符文是“法则的具现化”、“能量的编程语言”,难道这种波动模式,就是两种“编程语言”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吗?

他们开始系统地排列组合不同的符文石板,尝试改变距离、角度、环境,记录下各种奇特的波动模式。

他们甚至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材质(如玉石、青铜、甚至清玄提供的某种植物纤维)复制符文的形状,虽然复制品没有任何超凡的反应,但这种尝试让他们更深入地分析符文的结构和构成,并思考为何只有遗迹石板上的符文才具有这种“活性”。

这些研究进展虽然缓慢且充满困惑,却让格物学府的师生们眼界大开。

他们开始讨论“场”的存在、“共鸣”的原理、“信息流”的本质,这些概念虽然来自清玄的启发,却在他们的实验中得到了某种形式的印证。

格物之道,不再仅仅局限于己知的物质和能量规律,似乎正在触及更深层、更普遍的宇宙法则。

而清玄,则在凡间研究取得一丝进展的同时,在自己的空间中进行着更加深入的探索和修行。

空间变得越来越真实,面积也在缓慢地扩大。

原本只有几亩地的空间,现在己经扩大到了十几亩,内部的灵气浓度也肉眼可见地增加。

那些他从南疆带回来的、经过空间净化的、带有灵气气息的土壤,被他铺撒在空间的角落,与空间的本土土壤融合,似乎加速了空间的扩张和灵气滋生。

空间中央,“天书”显现的载体——那堆白纸,现在己经叠成了厚厚的一摞。

上面显现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抽象,但也越来越接近事物的本质。

关于“能量守恒”、“物质转化”、“场”、“频率”、“共振”等概念的解释更加详细,并开始与具体的现象联系起来。

比如,天书开始用一种抽象的方式描述“光”和“热”的本质,将其解释为某种高频的“能量波动”或“信息传递”,并用一种难以理解的图示说明了它们如何在空间中传播,如何与物质互动。

这些内容与格物学府正在研究的符文石板发出的微弱光热波动以及源质对“场”的反应遥相呼应。

更让清玄振奋的是,天书开始显现关于“灵气”本身的性质和运行规律。

他了解到,灵气并非宇宙中最根本的能量,而是高维能量在低维世界的一种“投影”或“载体”,它能够作为媒介,承载更高级的法则信息,并影响低维世界的物质和能量。

他的空间,就是一个能够锚定并汇聚这种灵气的“能量节点”,而他的修行,则是通过吸收、提纯和转化灵气,将其与自己的生命信息场融合,从而获得能够干涉法则的力量。

炼气中期,他体内的灵气量比炼气初期时充沛了数倍,灵气的品质也更加凝练。

灵气不再仅仅是储存和流转,而是开始与他的血肉、骨骼、甚至灵魂深处产生更紧密的联系。

他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在灵气的滋养下,变得更加强韧,五感也变得更加敏锐。

他甚至能隐约“听”到草木生长的声音,感受到空气中微弱的能量波动。

他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练习对灵气的操控和对“言出法随”的应用。

在空间里,一切都是他最理想的试验场。

他尝试让空间里的一块石头凭空悬浮,然后用意念控制它做复杂的轨迹移动。

消耗的灵气比以前少了一些,控制的精度却大大提高。

他甚至可以尝试让石头在移动过程中旋转、变色(短暂改变其表面的光反射法则),甚至改变其形状——让它变得更光滑,或者表面出现一些细微的纹理。

每一次成功的尝试,都让他对“物质结构法则”和“能量精确控制法则”有了更深的体悟。

他练习影响植物的生长。

现在,他不仅仅能让花苞舒展,而是可以控制植物的生长速度、形态,甚至让一株植物在短短时间内经历从种子发芽到结果的全过程。

这需要他对“生命法则”、“物质转化法则”和“时间流速法则”(微弱地影响植物内部的新陈代谢时间感)有更深的理解。

看着空间里按照他意念迅速生长、开花、结果、又枯萎的植物,清玄心中涌起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敬畏。

更重要的,是他对“空间挪移”的练习。

在空间里,他可以轻松地将自己的身体瞬间移动到空间的任何一个角落。

但将意念或物品挪移到空间外面,哪怕只是短短的几尺,难度都几何级数增加。

他现在能够将自己的一缕意念投射到空间外,感知到外界的环境,但这股意念非常微弱,消耗巨大。

他尝试将空间里的一个苹果挪移到离空间入口最近的草地上,最初几次都失败了,苹果不是瞬间消失就是变得模糊不清。

经过反复练习,消耗了大量的灵气,他终于成功地将一个苹果挪移到了空间外三尺远的地方。

虽然距离很近,物品也很轻,但这一次成功,证明了他确实能够跨越空间壁垒,对外界进行干涉。

他通过空间天书的指引,开始理解“空间节点”和“维度的褶皱”的概念。

他意识到,他的空间可能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空间节点,而遗迹则位于另一个。

空间挪移,或许就是利用这些节点之间的联系,或者在空间维度上制造微小的“褶皱”来实现。

这与格物学府对符文石板产生的复杂波动模式的研究不谋而合——那些波动,可能正是空间能量或信息传递的痕迹。

他将遗迹石板上的符文与空间天书上的图示进行对比。

天书上的图示更加抽象和通用,而石板上的符文则像是对某种特定功能的应用性编程。

比如,天书上可能有一个关于“能量引导”的基本法则图示,而石板上的某个符文,则可能是利用这个基本法则,实现“将能量从A点引导到B点”的功能。

这种印证,让清玄对法则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具体。

他开始尝试用灵气和意念,模拟石板上符文组合产生的效果。

他在空间里构建一个简单的“符文法阵”,用灵气作为驱动能量,然后用意念“启动”它。

最初的尝试总是失败,或者产生的效果与预期完全不同,比如想让空气升温,结果却让地面震动起来。

但随着他对法则的理解和灵气控制力的提高,他的模拟越来越成功。

他发现,每一个符文都像是一个“模块”,能够实现特定的“函数”;

而符文之间的排列组合,则决定了整个“程序”的功能。

这与赵文他们对符文石板组合的研究结果惊人地一致!赵文他们通过观察不同组合产生的不同波动模式,正在尝试反推出单个符文的功能,而清玄则首接在更高维度理解了这种“编程语言”的原理,并尝试在灵气驱动下重现其效果。

这种相互印证的过程,让清玄更加坚定了“格物致仙”的道路。

凡间的格物研究,提供了大量低维世界的经验和数据,帮助他理解法则在低维的表现形式;而空间提供的法则知识和他的灵气修行,则为格物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新的研究方向。

两者就像是攀登同一座高山的两位登山者,一个从山脚一步步向上,一个从山顶俯瞰指引方向,最终必将在某个高度汇合。

然而,遗迹物品带来的挑战远不止研究本身。

格物学府的超凡物性研究室虽然戒备森严,但遗迹物品本身散发出的微弱能量场,开始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些难以解释的影响。

靠近研究室区域的植物,生长得异常茂盛,甚至在非花期开花结果;夜间,有时能看到研究室上方有极淡的、肉眼几乎难以捕捉到的光晕闪过;最让人不安的是,个别负责近距离看守研究室的士兵,开始报告做一些奇怪的梦,梦中充斥着古老的声音和模糊的景象。

清玄知道,这是遗迹物品散发出的“信息场”在影响周围。

这些物品沉寂了无数岁月,但在被重新“激活”后,开始向外散发它们残留的信息和能量。

这些信息对于凡人来说,是一种无形的“辐射”,能够干扰他们的精神和感知。

他开始在研究室周围布置一些简单的“净化法阵”或“屏蔽法阵”。

这些法阵并非用复杂的符文构建,而是利用他对“能量流动的路径优化”和“信息场定向构建”的理解,指导公输墨等人用特殊的矿石、植物、以及经过特定处理的金属线条,在研究室周围地下或墙体内构建。

这些构建物在清玄用灵气激活后,能够产生一种微弱的“场”,将遗迹物品散发出的信息场引导、吸收、或偏转,从而减少对外界的影响。

这些“法阵”的原理,在凡人看来,就像是某种风水布局或阵法机关,充满了玄学色彩。

但对于清玄来说,它们是对高维法则在低维世界的一种简陋但有效的应用。

公输墨和赵文等人虽然不理解其中的“为什么”,但只要按照清玄的指示去构建,法阵就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士兵们不再做噩梦,研究室周围的环境也恢复了正常。

这让他们对清玄大人“仙人”的身份更加敬畏,对那些看不见的“法则”力量也更加确信。

清玄深知,这只是治标不治本。

遗迹物品本身蕴含的力量是无穷的,他现在的能力也只是冰山一角。

要真正掌握这些力量,理解遗迹的秘密,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且,遗迹的存在,也意味着这片土地上可能还隐藏着其他不为人知的力量或遗迹,甚至更高级的生命形式。

大秦迈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也许会比想象中更加波澜壮阔,也更加危险。

他站在空间之中,感受着体内充盈的灵气。

炼气中期己经稳固,他能感觉到更高境界的召唤。

空间天书上,关于“能量跃迁”、“能量层级”、“意识与能量互动”的概念越来越清晰。

这些概念指向的是更高层次的修行,是能够真正做到“超凡脱俗”的关键。

他将一块源质金属碎片放入空间。

源质进入空间的瞬间,似乎与空间产生了某种奇特的共鸣,空间内的灵气变得更加活跃,天书上的光芒也闪烁了几下,显现出更多关于“源质”的详细信息——它的构成、它的能量转化效率、它在高维世界中的作用等等。

清玄意识到,空间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法则解析器”和“能量转化炉”。

将遗迹物品放入空间,不仅能帮助他理解物品本身,更能通过空间与物品之间的互动,反过来揭示空间自身的秘密,以及更深层次的宇宙法则。

遗迹物品,是钥匙;空间,是宝库;而格物之道和他的修行,则是打开宝库、理解钥匙、最终掌握宝藏的双手。

他深吸一口气,将心神沉入空间深处。

更高维度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大秦文明的命运,以及他自己的超脱之路,都与这些古老的秘密和未知的力量紧密相连。

他必须变得更强,不仅仅是为了守护大秦,更是为了探寻宇宙的终极真理。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