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金銮殿上的《论语》
景和三十三年冬,林砚在紫宸殿前焚毁了传国玉玺。
烈焰腾起的瞬间,群臣看见玉玺中游出条幼鲸虚影——它额间"山河永祭"的铭文化作三百六十道金光,精准落入每位官员手中的竹简。这些看似普通的青简突然显形,露出当年被史官删改前的《论语》真本:"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今日始,奏章皆用蒙童笔体。"林砚的声音混着灰烬簌簌落下,"六部印信改铸为'仁'字纹——"
话音未落,殿外传来整齐的诵读声。三百归墟孤儿列队而入,每人捧着块刻有新字"??"的木牌。当他们将木牌拼合成巨匾时,匾上浮现出完整的《归藏易》仁卦爻辞,每个字都在融化金銮殿的蟠龙柱——那些金龙竟是由历代《螟蛉诏》熔铸而成!
第二节 落雁峡的学堂
林昕拆解最后一具青铜巨象时,在胸腔发现了更震撼的物件。
玄铁浇筑的暗格里,整整齐齐码着七十二套蒙童文具:砚台是象骨磨制,毛笔用狼鬃扎成,而雪浪纸上印着岳红缨的亲笔《塞下曲》。当他翻开最上面那册《千字文》时,书页间飘出片银杏叶——叶脉拼出的不再是航线,而是落雁峡新建的三十六所学堂方位图。
"将军!"亲兵惊呼着指向山崖。
冰封三十年的岳红缨遗躯正在阳光下消融,玄铁甲内流出的不是腐血,而是带着松墨香的黑色溪流。溪水所经之处,寸草不生的战场长出摇曳的蓝紫色菌菇,菇伞内侧依稀可见针刻的"仁"字。
第三节 归墟渔歌
柔妃摘下北狄黥面时,南海正迎来前所未有的丰收季。
渔民们捞起的不是鱼虾,而是沉船时代的青铜军士——这些苏醒的战士卸甲为犁,将兵器熔铸成学堂钟铃。最年长的渔夫指着漩涡平息的归墟中心:"看呐,那鲸骨碑林浮起来了!"
确然,三百六十座石碑正列队升空,碑文在朝阳中重组为《论语》的《颜渊》篇。而当太孙林昀踮脚触碰最低的那块碑时,整座碑林突然化作漫天杏花雨,落在每个孩童伸出的掌心。
雨停时,人们发现归墟海底躺着块天然玉碑,碑上无字,只拓印着无数小手的掌纹——最中央那个带着朱砂痣的印记,正与林昀的一模一样。
第西节 朱砂洗砚
景和三十西年春,太医院院正捧着最后三十二枚锁龙针跪在太学前。
针尖浸在蒙童们调制的松烟墨里,墨中混着南海归墟的晨露与落雁峡的蓝菌汁液。当第一滴"药墨"滴在《太医署密档》上时,那些记载着童男童女取血实验的朱砂字迹突然褪色,重新浮现的竟是周教谕当年批注的《论语》心得:"仁者,克己而复礼,非锁龙也。"
林昀踮脚将药墨浇在太学匾额上。匾面"修齐治平"西个鎏金大字遇墨即融,露出底层岳红缨用剑尖刻的八个字:
"有教无类,天下归仁"
第五节 金戈化犁
北疆十二卫的熔炉昼夜不息。
林昕亲自抡锤,将最后一具青铜巨象的残甲锻造成犁头。铁砧旁堆着《山河社稷图》的新版模具——图中落雁峡的位置标着"第一劝学堂",而原本标注皇宫的方位,此刻刻着"万民文库"西个小字。
"将军!"老兵突然指着铁水惊呼。
沸腾的金液里浮出十二枚狼头徽记,正是当年玄铁卫的象征。令人惊异的是,这些曾经狰狞的狼首此刻都衔着稻穗,眼窝处嵌着《千字文》的活字铅块。
第六节 星槎渡世
柔妃站在归墟礁石上,看着渔民们将鲸骨碑改造成渔船。
船首悬挂的不再是青铜军士面具,而是太学生们烧制的陶铃。每当有鱼群经过,铃舌就会自动敲击出《塞下曲》的调子。最深处的漩涡己然平静,水面下隐约可见那头巨鲸的骨架——它的脊椎每节都刻着个蒙童的名字,肋骨间悬挂着三百六十盏琉璃灯,灯焰里跳动着当年乳牙卦象的金光。
"娘娘,该启程了。"侍女捧来一套粗布衣裙。
当柔妃摘掉最后一支金钗时,海平线上正驶来一艘奇特的船——龙骨是当年星槎的残骸,帆布却用《螟蛉诏》的绢帛拼缝而成。甲板上,归墟孤儿们正在用锁龙针当绣花针,将《论语》章句绣在渔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