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白驹过隙。
弘光三十五年,秋。
距离那场盛大的五十寿宴,又过去了整整十年。朱遵铭己至花甲之年,两鬓虽己染霜,但那双深邃的眼眸依旧闪烁着洞察世事的智慧与不曾消减的锐气。只是,更多的精力,他己交予了皇太子朱祖润。
这十年间,大明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皇家学院的尖端研究,开始触及电磁的奥秘;蒸汽铁甲舰的试验型号己能横渡大洋,让“日不落”的舰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内陆的铁路网如血脉般延伸,将帝国的各个角落紧密相连;而新一代的“格物学者”们,甚至开始用更精密的望远镜,绘制星图,探索宇宙的边疆。
朱祖润在父亲的悉心教导和放手磨砺下,早己成长为一位合格的储君。他继承了父亲的远见卓识与实干精神,同时也更具这个时代土生土长的亲和力。他深入工坊,与匠人探讨技术革新;他巡视乡村,关心民生疾苦;他主持朝会,决断果敢,深得民心与百官拥戴。
这一年的秋日,天气格外高爽。京郊的皇家天文台,新落成了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反射式望远镜。朱遵铭带着皇后林幽月,太子朱祖润,以及依旧陪伴在侧、目光温柔的英妃云中鹤,登上了观星台。
夜空中,星河璀璨,一如他初临这个世界时所见,却又似乎蕴含了更多他亲手书写的意义。
“父皇,”朱祖润指着星空,声音沉稳而带着一丝兴奋,“儿臣听闻,格物院的学者们推测,我们脚下的土地,并非宇宙的中心,而我们所见的星辰,或许是与日月相似的存在,只是距离遥远。”
朱遵铭微微颔首,眼中带着赞许:“宇宙之大,超乎想象。保持这份好奇与敬畏,不断探索未知,这才是帝国永葆活力的源泉。”他顿了顿,望向远方,“朕这一生,起于南洋微末,幸赖上天垂青,先祖庇佑,文臣武将戮力同心,方有今日。朕为大明打下了根基,但未来的路,更长,更远。”
他转向朱祖润,目光郑重而充满期许:“润儿,这万里江山,这亿兆生民,朕今日便要托付于你了。记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科技是利刃,用之善则强国兴邦,用之恶则涂炭生灵,务必慎之。天下万邦,以德服人,以力慑之,恩威并施,方能长久。”
朱祖润跪倒在地,声音铿锵:“儿臣谨遵父皇教诲!必不负父皇所托,不负天下苍生!”
林幽月与云中鹤眼中含泪,却都带着欣慰的笑容。
朱遵铭扶起儿子,拍了拍他的肩膀,随即仰望星空,喃喃自语,似是对自己,也似是对那遥远故乡的告白:“我来过,我见过,我改变过。此生,应无憾矣。”他的声音很轻,却仿佛穿透了时空。作为一个现代灵魂,他曾困惑于自己的使命,如今,他找到了答案——不仅仅是匡扶建文正统,更是将一个文明推向了新的高度。
数日后,弘光皇帝朱遵铭颁布退位诏书,自称太上皇,迁居畅春园颐养天年。皇太子朱祖润在万民的欢呼与百官的朝拜中,登基为帝,改元“启明”,寓意开启光明未来,承续弘光盛世。
启明元年,春。
太上皇朱遵铭在畅春园的湖畔静坐垂钓,身旁是依旧陪伴的林幽月与云中鹤。远处,皇家学院的学子们正热烈地讨论着新的科学发现。几艘小巧的蒸汽操演船在湖面试航,激起阵阵涟漪。
一骑快马自宫中而来,带来了新皇朱祖润的亲笔信函。信中,除了日常的问安,还提到了帝国最新的远航计划——一支由蒸汽铁甲舰和风帆补给船组成的混合舰队,将尝试环绕全球,绘制更精准的世界地图,并探索传说中极南的冰封大陆。
朱遵铭展开信纸,阳光照在他满是岁月痕迹却依旧神采奕奕的脸上。他笑了,那笑容释然而又带着一丝少年般的憧憬。
他知道,他的时代并未结束,而是以另一种方式,融入了这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融入了这片他深爱并为之奋斗一生的土地,融入了子孙后代对更广阔世界——乃至对那片璀璨星辰的无尽探索之中。
大明的龙旗,将继续在西海飘扬。
中华文明的光辉,不仅照耀寰宇,更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仰望星空,步履不停。
这,便是南洋龙裔朱遵铭,留给这个世界最辉煌的传奇,一个永不落幕的,星辰大海的梦想。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