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六十年代 第三十一章:曲折奋进路
第一节:副业扩张遇阻碍
随着养猪场首次出栏盈利,生产队上下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对进一步发展副业充满了憧憬。二牛和金花趁热打铁,积极筹备扩大养猪场规模的事宜。他们计划新建几间猪舍,引进更多优良品种的小猪崽,期望能大幅提升生猪产量,为生产队带来更丰厚的收益。
然而,理想很,现实却异常骨感。当他们向公社提交扩大养猪场规模的申请时,却遭遇了挫折。公社方面表示,近期上级对农业用地规划有新的调整,为了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严格限制了用于副业的土地扩张。二牛和金花得知这个消息后,犹如被泼了一盆冷水,满心的热情瞬间被浇灭了大半。
“这可怎么办?好不容易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咋就不让扩大规模了呢?”二牛焦急地在队部里来回踱步,眉头拧成了一个“川”字。金花也忧心忡忡,她深知这次的阻碍对生产队副业发展的打击有多大。但她还是强打起精神安慰二牛:“二牛,别急,办法总比困难多。咱们再想想,说不定还有其他出路。”
两人陷入了沉思,他们深知不能轻易放弃,必须找到一个既能符合政策要求,又能让养猪场继续发展的办法。
第二节:另辟蹊径谋发展
经过几天的苦思冥想,金花突然灵光一闪:“二牛,咱们不能扩大土地规模,那能不能在现有的猪舍上做文章?比如把猪舍改造得更合理,提高空间利用率,这样不就能多养一些猪了吗?”二牛听后,眼睛一亮,觉得这个主意可行。
于是,他们立刻召集生产队里有经验的工匠,一起商讨猪舍改造方案。大家集思广益,最终确定了一个方案:将现有的猪舍进行分层改造,搭建一些简易的二层猪栏,同时合理规划喂食、排便等区域,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
方案确定后,生产队的社员们再次忙碌起来。大家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搬运建筑材料,有的负责拆除和改造猪舍。在改造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不少技术难题,比如二层猪栏的承重问题、通风问题等。但众人没有退缩,二牛西处请教有经验的老养殖户,金花则带着妇女们查阅一些农业书籍,从中寻找解决办法。
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猪舍改造工程终于完成。新的猪舍不仅空间利用率大幅提高,而且更加卫生、通风良好。看着焕然一新的猪舍,二牛和金花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们迫不及待地引进了一批小猪崽,看着小猪们在新猪舍里欢快地跑来跑去,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第三节:疫病阴影笼罩
然而,命运似乎总喜欢考验这个充满斗志的生产队。就在小猪崽们茁壮成长的时候,一场可怕的疫病悄然袭来。最先发病的是几只小猪,它们开始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的症状。兽医赶来检查后,脸色凝重地告诉二牛和金花,这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猪瘟,如果不及时控制,整个养猪场的猪都可能会被感染,后果不堪设想。
二牛和金花心急如焚,他们听从兽医的建议,立刻对发病的小猪进行隔离治疗,同时对整个养猪场进行全面消毒。为了防止疫病扩散,他们还组织社员在养猪场周围设置了隔离带,严禁外来人员靠近。
但是,疫病的传播速度超乎想象。尽管大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小猪被感染。看着一只只小猪在病痛中挣扎死去,社员们的心情无比沉重。二牛和金花更是自责不己,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这些小猪,辜负了大家的期望。
“难道咱们的努力又要白费了吗?”金花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二牛紧紧握住金花的手,坚定地说:“金花,不能放弃。咱们再想想办法,一定能度过这个难关。”于是,他们一面继续严格执行防疫措施,一面西处打听治疗疫病的良方。
第西节:绝境逢生的转机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二牛偶然听说邻县有一位老中医,对治疗猪瘟有独特的方法。二牛顾不上路途遥远,立刻骑着自行车赶了过去。经过一整天的奔波,二牛终于找到了那位老中医。他向老中医详细描述了养猪场的病情,恳请老中医出手相助。
老中医被二牛的诚意所打动,决定随他前往生产队。老中医来到养猪场后,仔细查看了患病小猪的症状,然后开了一副中药药方。他告诉二牛和金花,这副药需要连续煎熬投喂,同时要注意猪舍的卫生和通风。
按照老中医的方法,金花带领妇女们日夜守在熬药的大锅旁,精心熬制中药,然后一勺一勺地喂给患病的小猪。在大家的悉心照料下,奇迹发生了。原本奄奄一息的小猪们逐渐有了精神,病情得到了控制。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大部分患病的小猪都康复了,养猪场终于从疫病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这次疫病的危机让二牛和金花深刻认识到了防疫的重要性。他们加强了养猪场的日常防疫工作,定期给猪注射疫苗,严格控制人员和车辆的进出。同时,他们还组织社员们学习防疫知识,提高大家的防疫意识。
第五节:新副业的萌芽
经历了猪瘟的考验后,养猪场逐渐恢复了生机。但二牛和金花并没有满足于此,他们深知单一的副业存在风险,决定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一天,金花在镇上的集市上看到有人在卖手工编织的竹篮,生意十分火爆。她灵机一动,想到生产队里有不少心灵手巧的妇女,而且村里的山上竹子资源丰富,如果发展竹编副业,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金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二牛,二牛听后非常赞同。两人立刻组织召开社员大会,商讨发展竹编副业的事宜。会上,大家对这个提议充满了热情,尤其是那些妇女们,纷纷表示愿意尝试。
于是,二牛和金花先从村里挑选了几位手艺较好的妇女,让她们去镇上学习竹编技术。学成归来后,这些妇女们就成了竹编培训班的老师,教其他社员编织竹篮、竹筐等手工艺品。一开始,大家编织的速度很慢,而且成品的质量也参差不齐。但在老师们的耐心指导下,社员们的技术逐渐熟练起来。
为了打开竹编产品的销路,二牛和金花又带着一些样品,前往县城的供销社推销。供销社的负责人看到这些精美的竹编产品后,很感兴趣,当场就和生产队签订了一份采购合同。这让大家信心大增,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竹编生产中。
第六节:合作与竞争
随着竹编副业的发展,生产队的竹编产品在市场上逐渐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周边一些生产队看到二牛所在的生产队竹编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也纷纷效仿,办起了自己的竹编作坊。这使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起来。
面对竞争,二牛和金花没有慌乱。他们深知,只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设计,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于是,他们组织社员们开展了一场竹编创新大赛,鼓励大家发挥想象力,设计出新颖独特的竹编产品。
在大赛中,社员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出了各种造型别致的竹编工艺品,有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竹篮,还有融合了传统图案的精美屏风。这些新产品一经推出,立刻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供销社的订单也越来越多。
同时,二牛和金花还积极寻求与其他生产队的合作。他们邀请周边生产队的竹编能手来交流经验,共同探讨如何提高整个地区的竹编产业水平。通过合作,大家不仅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还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了竹编产业的发展。
第七节:未来的憧憬
在二牛和金花的带领下,生产队的养猪场和竹编副业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社员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村里盖起了新的房子,孩子们也有了更好的学习条件。看着生产队的变化,二牛和金花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欣慰。
然而,他们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二牛站在村头的高地上,望着一片片农田和热闹的养猪场、竹编作坊,心中勾勒出了更宏伟的蓝图。“金花,咱们不能只满足于现在的成绩。以后,咱们还要发展更多的副业,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能过上更好的日子。”金花微笑着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嗯,我相信咱们一定能做到。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没有什么办不成的事。”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六十年代,二牛和金花将继续带领着生产队的社员们,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奋进。他们深知,未来或许还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们有信心、有勇气去迎接一切,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拼搏。他们的故事,如同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传奇,将继续书写下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