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良锦书屋,正式开张
门外阳光正好,风却己起。
周良站在作坊门口,望着赵府新印坊飘扬的旗幡,眼神沉静如水。苏锦站在他身旁,手指轻轻搭在案几边缘,仿佛也在思索着下一步棋该如何落子。
“不能再等了。”她轻声道。
周良缓缓点头:“是时候了。”
他们不再隐忍,也不再被动防守。活字印刷术从无到有,经历了雕刻、油墨、排版、压印,再到如今的小批量试产与市场认可,每一步都走得不易。而今,他们要迈出真正的商业第一步——开一家属于自己的书屋。
他们在镇上寻了一处临街小铺面,不大,但足够明亮通透。周良和苏锦将积蓄悉数取出,签下租约时,掌心微微出汗。
“真要开始了。”苏锦望着空荡荡的屋子,语气里带着几分忐忑,又藏着坚定。
“嗯。”周良微笑,“叫‘良锦书屋’吧。”
“良锦……”她低声念了一遍,嘴角不自觉地扬起。
店面虽小,但他们用心布置。周良亲自设计书架摆放,苏锦则裁剪布料,为柜台添置装饰。他们将之前印刷的诗集、读物整齐排列,墙上挂起一幅手写的对联:
“纸上春秋藏万象,书中日月映千光。”
开业前三日,两人几乎未合眼。搬运、整理、校验书籍,每一本书都亲自检查,确保无误。苏锦还特地准备了几本附带火漆章的样书,作为赠品,供顾客传阅。
然而,资金问题还是来了。
采购开业所需纸笔、灯笼、招牌、装饰等物资时,账目一清点,才发现所剩不多,连请人挂灯笼的钱都不够。
“怎么办?”苏锦皱眉。
周良略一沉思,便道:“我去找米铺李老板。”
李老板是他们做第一批诗集时认识的老实商人,曾多次赊账支持他们。这次周良上门,说明来意后,李老板沉吟片刻,终是点头:“我可以赊你一半的货,不过日后我有个忙,得请你帮。”
“什么忙?”周良问。
“到时候再说。”李老板笑着摆手,“我相信你。”
有了物资,书屋终于布置完毕。开业前夜,苏锦坐在柜台后,看着满屋整齐的书籍,心中竟有些恍惚。
“我们真的做到了。”她喃喃道。
周良走过来,握住她的手:“这只是开始。”
第二天清晨,鞭炮声划破晨雾,红绸被拉开,一块崭新的木牌高高挂起——“良锦书屋”。
人群围拢而来,有熟悉的面孔,也有好奇的新客。有人翻看书籍,有人询问价格,还有人指着墙上的对联赞不绝口。
“这字写得好!”
“这书印得比雕版还工整。”
“听说是活字印的?真是神技啊!”
周良和苏锦穿梭其间,一一解答疑问,脸上笑意真切。
可就在这时,几个穿着粗布衣裳的人挤进店里,手里拿着刚买的书,大声嚷嚷:“这书纸张太薄,一看就是偷工减料!”
“还有,这页边角都卷了,是不是劣质纸?”
围观人群顿时议论纷纷。
周良上前一步,不动声色地接过那本书,仔细查看,发现纸张果然有轻微卷曲,但他一眼看出,这是人为揉捏所致。
“这位兄台,这本书刚买出去不到一个时辰,怎么就成这样了?”他语气平静,目光却不容忽视。
那人一时语塞,支吾半天说不出话来。
“诸位朋友。”周良转身面向众人,“我们印书,用的是最好的纸张,每一页都经过严格检验。若真有问题,我们当场换新,绝不推诿。”
他这话一出,人群中响起掌声。
“说得好!”
“我看这些书没问题。”
“我要买一本《楚辞》。”
那几个闹事的人见状,互相看了一眼,灰溜溜地退了出去。
苏锦悄悄拉住周良的手,低声道:“是赵文彬的人。”
周良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冷意。
“他不会善罢甘休。”
果然,午后时分,又有几名男子在店外喧哗,甚至故意撞倒书屋门口的灯笼,引得路人侧目。
“这店怕是撑不了几天。”
“听说背后有官府撑腰,才敢这么嚣张。”
流言西起,但这一次,周良没有沉默。
他在门口设下讲台,请来几位老学士,现场讲解活字印刷的原理,并当场演示排版与印刷过程。
“大家请看,这一个个字模,都是我们亲手雕刻、亲手排版,每一页书,都是心血之作。”
一位老翰林亲自拿起一张印好的纸页,细细端详后点头称赞:“此法精妙,非雕版可比。”
围观者越来越多,原本犹豫的顾客也纷纷进店购买。
傍晚时分,书屋门口排队的人竟比早上更多。
“给我拿一本《唐宋诗举要》。”
“我也要一本,送孩子读书正好。”
周良站在柜台后,看着这一幕,心中感慨万千。
苏锦靠在他身边,轻声道:“我们赢了。”
“不。”周良摇头,“只是站稳了脚跟。”
夜幕降临,灯火渐次亮起。良锦书屋内,书香弥漫,烛火摇曳,映照着一双双专注的眼睛。
然而,就在两人准备关门歇息时,一名帮工急匆匆跑进来,脸色苍白。
“周公子,苏姑娘,赵府那边……贴出了告示,说你们的书屋是假冒伪劣,不合规制,要上报官府查封!”
空气骤然凝固。
周良缓缓起身,望向门外,只见远处赵府门前,一面大旗迎风招展,上面赫然写着:“假印乱世,欺世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