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字模添丁排版快,良印术显新神通
晨光洒在书屋门前,昨夜的喧嚣己然散去。苏锦站在门槛边,手中轻轻着那页被风吹落的纸片。周良从后院走来,目光落在她手中的纸上,轻声道:“这一页,是《白蛇传》里许仙初遇白娘子的那一段。”
苏锦点头,将纸收进袖中,“这段故事,不该被污名化。”
周良望着街角,赵文彬的身影早己不见,但那份隐隐的压力仍在。他沉吟片刻,道:“我们不能只靠别人替我们说话。要真正站稳脚跟,还得靠自己。”
“你想做什么?”苏锦抬眼看他。
“活字印刷术还有改进的空间。”周良语气坚定,“如果能提升排版效率,扩大字模规模,我们的书籍就能更快、更多地印出来。哪怕他们再来捣乱,也不怕了。”
苏锦微微一笑,“那你打算从哪里开始?”
周良没有回答,而是转身朝作坊走去。苏锦紧随其后,两人一前一后走进了那间堆满木料与字模的小屋。
作坊里,几位工匠正低头整理昨日留下的工具。见到周良进来,纷纷起身行礼。周良摆摆手,径首走到一堆字模前,随手拿起一枚,仔细端详。
“这些字模数量还是不够。”他说,“尤其是生僻字和异体字,许多古籍都无法完整印制。”
一位年长的工匠上前道:“公子说的是。我们这边常用的字也就两千多个,若要印些典籍,确实捉襟见肘。”
周良点头,“我打算先添置一批新字模,涵盖更多的生僻字和异体字。同时改良排版工具,让整个流程更顺畅。”
苏锦听后略显担忧,“可这样一来,成本会不会太高?而且雕刻这些字,恐怕不容易。”
周良笑了笑,“成本可以慢慢摊销,关键是效率。只要我们能多印几倍的书,这笔投入很快就能回本。至于雕刻……”他顿了顿,“得找个懂行的人。”
于是,接下来的几天,周良带着苏锦西处打听,终于寻到一位曾参与宫廷古籍修复的老匠人——李师傅。此人年近花甲,却仍精神矍铄,尤其擅长篆书与金文等古字体雕刻。
李师傅听完周良的计划,皱眉道:“你们想雕哪些字?”
周良取出一本笔记,翻开其中一页,“像‘龘’、‘靐’、‘?’这样的叠字,还有‘尒’、‘仌’、‘丩’这类异体字。”
李师傅眼中闪过一丝惊讶,“这些字,市面上极少有人用。你为何要刻它们?”
“因为它们不该被遗忘。”周良答得干脆,“我们不只是卖书,更是传承文化。”
李师傅沉默片刻,终是点头答应加入。他提出一个条件:必须让他亲自挑选木材。他解释说,有些字笔画极细,普通木头容易崩裂,必须选纹理细腻、质地坚硬的材料。
周良欣然应允,立刻安排采购。第一批木材运到时,李师傅亲自上手检查,反复敲击、掰断、浸水,最终选出几种合适的木料。
雕刻工作正式开始。工匠们围坐在案前,手持刻刀,小心翼翼地在木块上雕出一个个复杂的字形。周良也亲自下场,一边观察,一边记录下雕刻过程中的难点。
“这个‘龘’字,三龙叠加,每一笔都要精准对齐。”李师傅一边刻一边讲解,“稍有偏差,印出来就模糊不清。”
周良点头,在笔记本上写下:“笔画密集处需预留间隙,避免油墨晕染。”
苏锦则在一旁调配油墨,不断尝试不同的配方,以适应新雕刻的字模。她发现,某些字因笔画过密,油墨不易干透,便建议在油墨中加入少量松香,增强干燥性。
与此同时,周良开始着手改良排版工具。他设计了一种新的排版架,采用滑轨结构,使得字模排列更加灵活,且能快速调整位置。他还引入了一种简单的索引系统,通过编号标记常用字的位置,大幅提高排版速度。
然而,新工具刚投入使用,问题就出现了。部分字模因尺寸不统一,卡在滑轨中无法移动;另一些字模则因材质不同,导致排版时出现轻微倾斜,影响整体印刷效果。
“看来我们低估了适配性。”苏锦看着歪斜的排版板皱眉。
“没关系。”周良反而笑了,“发现问题就是进步的第一步。”
他连夜修改设计方案,将滑轨改为模块化结构,每一块可根据字模大小自由调整。他还重新设计了底座,使其具备微调功能,确保每个字都能平稳贴合。
经过数日试验,新排版工具终于稳定运行。工匠们操作起来比以往快了两成,错误率也大幅下降。
消息传开后,镇上不少书坊纷纷前来观摩。有人惊叹于这种排版方式的高效,也有人质疑是否值得投入如此多精力。但周良只是笑笑,并不多言。
真正令他警觉的,是赵文彬那边的反应。
那天午后,一名伙计匆匆跑进书屋,低声禀报:“公子,赵家那边好像也在招揽工匠,听说是要仿照咱们的活字印刷术。”
周良闻言,神色未变,只是缓缓放下手中的刻刀。
“他们学不会的。”他说,“这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理解力的问题。”
苏锦却没那么轻松,“但他们可能会借机打压我们,说我们盗用古法,或者扰乱市面。”
“那就让他们试试。”周良嘴角扬起一抹冷笑,“我们可以公开演示,让他们亲眼看看什么叫真正的活字印刷。”
说罢,他转身走向作坊,继续投入到新一轮的字模雕刻之中。
而就在他低头专注雕刻时,角落里,一只乌鸦悄然落在窗棂上,黑羽映着阳光,泛出诡异的光泽。
它静静望着屋内的一切,仿佛在等待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