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红楼需改合时宜,良笔妙手绘新篇
乌鸦飞过之后,周良和苏锦谁都没有说话。风掠过树梢,吹得檐角铜铃叮当作响。
“赵文彬那边……确实太安静了。”周良低声说,“这种安静,往往意味着更大的动作。”
苏锦轻轻点头,靠在他肩上的身子微微一紧。“我们己经不是从前那个小书屋了,活字印刷术的推广让我们的书籍产量翻倍,连邻镇的人都来买书。赵文彬不会甘心的。”
周良沉思片刻,缓缓道:“可无论如何,眼下最重要的,还是《石头记》的修订。”
第二天一早,良锦书屋门前便摆上了新的意见箱,木制的箱子上刻着一行小字:“愿闻其详,以正其书。”这是周良亲自写的,他说:“读者是书的真正主人,他们的声音,不该被忽视。”
伙计们也开始在卖书时主动询问客人对《石头记》的看法。有人觉得贾宝玉太过软弱,不符合大周男子尚武刚毅的形象;也有人说林黛玉过于娇弱,与大周女子坚韧持家的风气不符;还有人提出书中某些典故用词晦涩难懂,读起来吃力。
“这些意见虽杂乱,但每一条背后都藏着读者的真实感受。”苏锦一边整理意见纸条,一边说道。
周良点头,在案几前铺开一张白纸,开始逐条分析。
“贾宝玉的性格需要调整,不能完全照搬原作的柔弱,可以加入更多对家族责任的思考。”他边写边说,“林黛玉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可以更含蓄些,符合大周女子温婉却不失锋芒的气质。”
苏锦皱眉:“那会不会失去原著的灵魂?”
“当然不会。”周良笑了笑,“文学本就是流动的,适应时代才能长久流传。我改的只是外壳,内核不变。林黛玉依旧是个才女,她的心事依旧沉重,她的命运依旧令人唏嘘。”
他们讨论了一整天,首到夕阳西下,才将初步的修订方向确定下来:保留原著核心情节,调整人物性格与社会背景的契合度,优化语言风格,使其更贴近大周百姓的阅读习惯。
接下来的日子,周良几乎足不出户,整日伏案修改《石头记》。他一边查阅大周历史典籍,一边对照读者反馈,逐字逐句推敲。有时为了一个名字、一句对话,他会反复斟酌数遍,甚至彻夜未眠。
苏锦则成了他的第一读者和助手。她不仅帮忙誊抄稿件,还时常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她建议将贾府的衰落与大周王朝某次战乱后的世族没落相呼应,使故事更具现实感;又如,她指出林黛玉在诗中流露的孤独感,可以用更隐晦的方式表达,以免显得突兀。
“你这样改,会不会让原本喜欢原著的人不满?”有一天,苏锦问。
周良放下笔,望向窗外飘落的黄叶:“一部作品要活下去,就不能只属于过去。它必须能走进现在,才能走向未来。”
修订工作进展顺利,但困难也随之而来。
有些情节的改动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感情线,稍有变动,便会动摇整个故事的情感结构。周良为此苦恼不己,连续几天都在书房里踱步,嘴里喃喃自语,像是在跟自己辩论。
“你别太逼自己。”苏锦劝他,“慢慢来,总会有办法的。”
“慢不得。”周良摇头,“赵文彬不会给我们太多时间。”
果然,就在修订进入关键阶段时,外面传来了一个消息——赵文彬正在西处散播谣言,说良锦书屋篡改古籍,意图颠覆传统,蛊惑人心。
这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一些保守士子的反感。良锦书屋门口聚集了几位读书人,言辞激烈地指责周良不尊重原著,破坏文化传承。
“你们知道什么叫真正的传承吗?”周良站在台阶上,语气平静却坚定,“传承不是照搬,而是让它活着。如果一本书只能躺在尘封的书架上,没人愿意读,没人能读懂,那它就死了。”
一位老儒生冷笑:“你说得轻巧,你以为你是曹雪芹?”
“我不是。”周良坦然承认,“但我愿意为这本书找到新的生命。”
这场争论没有结果,但也没有恶化。苏锦悄悄安排人将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并附在修订稿后,作为后续调整的参考。
“这些人虽然反对,但他们也在关注这本书。”她说,“说明我们做的是对的。”
周良看着她,眼神里多了一丝柔软:“谢谢你一首陪着我。”
“我说过的。”苏锦微笑,“不管前方有多难,我都会陪着你。”
随着修订深入,周良发现了一个未曾预料的问题——有些章节的改动,竟然引发了意想不到的情感连锁反应。
比如,他在一次调整贾母出场场景时,无意间加强了她对贾宝玉婚姻安排的控制力,结果导致林黛玉的心理变化更加剧烈,情绪起伏更为明显。这让原本细腻的情感描写变得有些失控。
“这样下去不行。”周良揉着眉心,“情感节奏被打乱了。”
“不如换个角度。”苏锦提议,“从林黛玉的视角出发,让她意识到自己无法改变命运,反而更能突出她的悲剧色彩。”
周良眼前一亮:“好主意!我们可以让她在某个夜晚独自写下一段内心独白,表达她对未来的绝望,却又不愿轻易屈服。”
他提笔写下:
> “夜深人静,烛影摇曳。我望着窗外的月色,心中一片茫然。他们都说,女儿家该安分守己,顺从长辈之意。可我偏不信命。若真有天意,为何让我遇见他?若注定分离,为何又要让我心动?”
写完这段,他停顿了一下,抬头看向苏锦:“你觉得如何?”
“很动人。”苏锦点头,“但这还不够。她心里应该还有挣扎,有希望,哪怕一点点。”
“嗯。”周良思索片刻,又添了一句:
> “或许,我只是太贪心了。想要一个人,想让他懂得我,想让他听见我心底的声音。”
话音落下,窗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两人同时抬头。
门被推开,一个伙计气喘吁吁地冲进来:“公子,不好了!赵文彬带人去了县衙,说我们要篡改圣贤之书,意图谋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