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老深邃的眼眸在林玄那斩钉截铁的誓言中,似乎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欣慰,但更多的是凝重与责任。
他缓缓点头:“好。既然你心意己决,老夫便陪你走这一遭。
但切记,根基!根基!根基!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任何‘同途’的尝试,都必须建立在稳固的根基之上,否则便是空中楼阁,顷刻崩塌!”
他转向顾青蔓:“顾小友,林玄此路,或许需要接触不同体系的理念作为‘养分’。
构玄道博大精深,若他日后有所疑问,在不影响其根本的前提下,还望小友能酌情指点一二,以开阔其眼界,激发其悟性。”
顾青蔓立刻领会了墨老的意思——林玄的主修核心依旧是墨老负责的根基心法,构玄道只是作为辅助性的“选修课”和灵感来源。
她郑重应道:“墨前辈放心,晚辈明白分寸。林道友思维独特,若能将其理念融入构玄道,或许也能为构玄道开辟新的思路,这是双赢之事。”
初步的共识达成,密室内的气氛缓和了许多。墨老检查了顾青蔓的伤势,确认虽重但未伤及根本,调养些时日便可恢复。
他又探查了林玄的状态,对其在危机中突破聚玄境凝聚“数据流核心”表示了肯定,但也严肃指出其核心远未稳固,需立刻进行巩固性修炼。
“此地不宜久留。”
墨老目光扫过密室,“‘影煞’、‘寒锋’、‘腐沼’三方势力虽暂时退去,但绝不会善罢甘休。
USCRA也可能循迹而来。林玄,你随我回静修之地。顾小友,此地阵枢虽强,但也需早做转移准备。”
顾青蔓点头:“晚辈明白。待伤势稍复,便启动备用方案,转移核心阵盘。”
墨老带着林玄,再次通过隐秘通道离开了顾青蔓的工作室,回到了他那位于旧城区深处、看似不起眼却内蕴乾坤的静修小院。
接下来的日子,林玄的生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规律与高压状态。
每天拂晓,他便在墨老的监督下,于小院中那棵蕴含微弱灵机的古槐树下打坐,运转《玄灵基础》中记载的“玄元吐纳法”。
这门心法看似平平无奇,却是墨老一脉锤炼根基、温养玄窍、纯净玄力的核心秘法。
林玄摒弃一切杂念,专注于引导天地间游离的玄灵粒子,通过特定的经脉路线,汇入丹田那团高速旋转的“数据流核心”之中,使其更加凝实、稳定、富有韧性。
每一次吐纳,都伴随着体内玄力的细微增长和对核心掌控力的提升。枯燥,却无比重要。
午后,则是玄术基础练习时间。
墨老不再局限于《玄灵基础》中记载的几种通用小术,而是根据林玄“数据流核心”的特质,传授他一些更具操控性和技巧性的基础术法。
玄丝操控:将玄力凝聚成比“灵丝束缚”更细、更柔韧、操控更精微的能量丝线,练习远程操控微小物体(如树叶、水滴、小石子),锻炼对玄力形态变化的精确控制。
微粒感应:进一步强化对环境中细微能量粒子(尤其是信息熵和电磁灵能)的感知与初步引导能力,尝试与城市中的电子设备产生更微弱的“共鸣”。
基础符箓临摹:学习几种最基础、蕴含稳定能量结构的符文,用特制的符笔和蕴含灵性的朱砂在符纸上临摹。这不仅锻炼精神力专注度,也是理解能量规则“基础语法”的过程。
林玄将程序员的逻辑思维和优化习惯发挥到极致。
他将每一次吐纳都想象成运行一段“能量循环代码”,力求效率最大化,减少“冗余运算”(即无谓的能量逸散)。
他将玄丝操控视为“多线程精密操作”,不断优化能量输出强度和丝线结构,提升“并发处理”能力。
将临摹符文看作“输入标准指令”,分析每一笔划蕴含的能量流向和结构意义,思考如何用更“高效”的笔顺完成同样的能量结构。
这种“解构式”的修行方式,让墨老也时常感到惊讶。
林玄的进步速度虽非一日千里,却异常扎实,每一步都走得清晰明确,知其然更力求知其所以然。
傍晚时分,则是林玄短暂的“自由探索”时间。他会取出万象罗盘,在墨老默许的目光下,小心翼翼地尝试与罗盘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
将白天练习玄术时遇到的问题、对能量结构的感悟、甚至对顾青蔓展示的“城市之脉”模型的理解,都尝试着通过精神力“输入”罗盘。
罗盘的反应很奇妙。有时毫无动静,有时会轻微震动,反馈回一些模糊的、关于能量结构优化或符文组合的“碎片信息”。
林玄将这些碎片信息记录下来,结合自身理解进行推演和尝试。
虽然大多数尝试都失败了,但偶尔的灵光一闪,却能让他对某个基础术法的理解豁然开朗,施展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例如,在练习“玄丝操控”时,罗盘曾反馈过一个关于“能量节点共振”的模糊概念。
林玄苦思冥想,结合自己操控数据流的经验,尝试在凝聚玄丝时,模拟出类似“谐振频率”的能量波动。
结果,他对玄丝的操控距离和精细度竟然提升了近三成!消耗的玄力反而有所减少!
这让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万法同途”思路带来的甜头——不同体系理念的碰撞,真的能擦出优化自身的火花!
这天傍晚,林玄结束了一天的修炼,正对着工作台上几张自己绘制的、充满了各种箭头和注释的“玄丝能量流优化图”皱眉思索。
墨老无声无息地出现在他身后,看着那如同电路图般复杂的草图,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小友,”墨老的声音平和地响起,“老夫观你近日修行,对基础术法的‘优化’近乎痴迷。这是好事,说明你在思考,在探索。但你要记住,‘优化’的前提,是彻底理解和掌握‘原版’。”
林玄连忙起身行礼:“墨老教训的是。弟子只是觉得,如果能找到更高效的方式……”
“效率并非唯一标准。”墨老打断他,拿起一张林玄绘制的草图。
“你这种‘数据流’式的优化思路,确实能提升某些方面的效率,比如操控精度、能量利用率。但它是否牺牲了其他东西?比如术法的稳定性?普适性?或者对法则更深层次的感悟?”
墨老指着草图中一个被林玄简化掉的、看似冗余的能量回路节点:“你看这里。在传统的心法中,这个节点看似多余,但它恰恰是引导外界能量温和流入、稳定整个术法结构的关键‘缓冲阀’。
你为了追求操控速度的极致,简化了它,短时间看效果显著。但长此以往,缺乏这个‘缓冲’,你的玄丝结构会变得脆弱,在高强度或长时间操控下极易崩解,甚至可能反噬自身。”
林玄看着那个被自己视为“冗余代码”而删减的节点,冷汗瞬间下来了。
他只看到了表面的效率提升,却忽略了深层的稳定性和兼容性问题!
“修行,如同雕琢璞玉。”墨老语重心长。
“首先,你要按照最正统、最成熟的‘刀法’(基础心法),将玉石的基本形态(根基)雕琢出来,理解其纹理走向(能量规则)。
这个过程可能缓慢,可能枯燥,但必不可少。只有在彻底掌握了‘刀法’和理解了‘玉石’本身之后,你才能根据玉石的特性(你自身的核心特质),尝试融入你自己的‘刀意’(优化和创新),进行更精细、更具个人特色的雕琢(万法同途)。
切不可本末倒置,为了追求奇巧而忽略了根本的形态稳固!”
墨老的话如同醍醐灌顶,让林玄彻底清醒。他之前确实有些急功近利了,过于追求“优化”带来的即时效果,险些走偏了方向。
“弟子明白了!”林玄心悦诚服地躬身,“是弟子浮躁了。今后定当沉下心来,先彻底吃透基础,理解其每一个细节的意义,再谈优化!”
墨老欣慰地点点头:“孺子可教也。基础要打牢,但思维不必僵化。你的‘数据流’思路,本身并无大错,甚至是一种独特的天赋。关键在于‘度’的把握。比如这玄丝操控……”
墨老拿起符笔,在空白的符纸上快速勾勒出一个比林玄原版复杂得多、却又充满韵律感的能量结构图:
“你看,这是老夫基于你的‘数据流核心’特质,重新调整的基础玄丝结构。
它保留了传统心法中稳定‘缓冲阀’,但引入了你擅长的‘动态频率调节’节点,使其既能保持稳定,又能根据你的意念进行更灵活的形态变化和能量输出调节。
这才是真正的‘变通’——在深刻理解基础规则的前提下,进行的适应性改良。”
林玄看着那精妙的结构图,眼睛越来越亮!
墨老展示的,正是他梦寐以求的“优化”方向——不是粗暴的删减,而是更高级的重构!
在保证核心稳定(向下兼容)的前提下,引入新的特性(功能扩展)!
他立刻沉浸在对这张新结构图的领悟中,脑海中如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一个更加完善、兼具稳定与效率的个人化修行模型雏形,在他心中逐渐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