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里的生活单调却没有前世的各种压力,刘胜每日都早睡、早起锻炼。
这三日里,河里和山上的陷阱每日都有收获。如今村里五十户人家几乎都受过刘胜的恩惠,尤其是村长,现在见到刘胜时总是笑脸盈盈,眼神里满是看待出色晚辈的慈祥。
刘胜不禁感慨,总算初步扭转了原主那败家、混账的形象,这些天送出去的鱼和野味也算没白费。
经过三天紧锣密鼓的筹备,竹子己全部加工妥当,除了从前的井坑,旁边又多挖了一个稍微小一点的用来给妇人们使用,考虑到灌溉不能停止,怕井坑的水被一下子担多了,会造成灌溉突然中止。
后山由刘胜勘察过的引水路线上,野草也被清理得干干净净。
第西日,刘胜应邀前来指导竹槽铺设。此时田里的秧苗基本己经返青,需水量不像之前那么大了,妇人们承担担水浇灌的任务己绰绰有余。
因此,这天村里除了妇人、小孩,以及少数外出进城谋生的人,几乎所有青壮劳力都聚集于此,足有百十来号人。
刘胜和村长站在祠堂前的高地上,看着底下密密麻麻围聚的汉子们。村长先是简单讲了几句关于团结合作的话,最后着重强调大家要积极配合刘胜、听从他的指挥。话音刚落,底下便响起了一阵交头接耳声。
尽管有村长的交代,但刘胜清楚自己作为晚辈,肯定有人心里不服。于是他也准备准备开口忽悠忽悠。
只见他先朝底下众人躬身问好:“各位大伯、叔叔、大哥,大家早上好!作为晚辈,我实在不敢说命令大家。只是每当看到婶婶们每日都要到村头的河边挑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累得汗流浃背、腰酸背痛…… 我心里就特别难受。都说我们刘家村的汉子最疼自家婆娘,咱们怎么忍心让她们每天这么辛苦地挑水呢?如今我们有能力改变这一切,又怎能无动于衷呢?”
然而,众汉子却面露困惑,心里嘀咕:挑个水哪有这小子说的那么夸张?咱们每日在田埂上挑肥浇水,不也一样过来了?
见底下长辈们一脸不解,刘胜立刻意识到自己忽悠的方向有误,赶忙轻咳两声掩饰尴尬。
“其实,把水引到村子中间还有更深的意义。我在书上读到过:‘水,乃万物之母,抱山聚水则运至,运至则人安也。’意思是说,村子坐落在大山周围,村落中心必须聚水,这样村子的风水才会越来越好,村里的人也会平平安安,逐渐过上富足的生活。”
没想到一提到风水,众人立刻严肃起来,尤其是村长,更是上前一步,激动地拉着刘胜详细询问。刘胜斩钉截铁地一一作答后,村长当场放下狠话:谁要是在这件事上使绊子、不配合,就会同族老们一起开宗祠进行惩罚。
这一下,事情被提升到了极高的高度,众人都不敢再议论什么。毕竟在古代农村,风水之说备受重视。看到效果远超预期,刘胜看了看身后的宗祠大门,在心里默默安慰:一切都是为了村里好,各位列祖列宗千万不要怪罪呀。
在刘胜的统一调配下,村民们开始按照安排将竹槽抬到指定地段。而刘胜则在后山的溪流处,先用石头简易垒起一道水坝,将溪水集中到中间未围堵的地方,方便后续主槽引水。
铺设竹槽的过程并不复杂,尽量顺着山路的坡度进行铺设,遇到坡度太陡的地方,就用锄头稍微平整一下。对于铺设好的竹槽,若悬空超过二十厘米,刘胜就教大家搭设一个 “H” 型的支架。众人按照刘胜事先规划好的路线,分工合作起来。二百米左右的路程,一百名汉子分散开来,后山上顿时显得密密麻麻全是人。
村长放心不下,来到后山山脚,看到眼前这番热火朝天的景象,不禁喜上眉梢,摸着花白的山羊胡子感慨道:“村子里好久没这么齐心协力干大事了,小胜这娃读过私塾,果然不一样。”
“坡度不对,这头要再抬高一点。”
“二叔,衔接处得考虑水流可能会冲出来一些,所以下面接水的槽要往外挪一个拳头的距离。”
一个多小时后,竹槽顺利引到了山脚,剩下的就是通往祠堂的这段路线了。考虑到地形坡度和方便行人行走,刘胜让大家沿着坡度边缘铺设竹槽。绕过两个 U 型弯和一个 L 型弯后,竹槽终于延伸到了井坑边。
刘胜围着竹槽仔细检查了一圈,对坡度不稳和支撑不牢的地方进行了重新调整。首到来到筑起简易落差坝的山溪处,他亲自调整好一旁的竹槽。
一路检查完,刘胜回到源头,那第一节竹卡在事先定好的“H” 型的支架上,那集中而下的溪水刚好落入水槽中。
跟刘胜一起在源头的族人看到水流顺着竹槽缓缓往下面流去,也是一脸激动的相互点头。
这时,下方传来阵阵呐喊声:“水下来了,水下来了!” 几个和刘胜年纪相仿的年轻人跟着竹槽里的水流一路往下跑,中途摔了几跤,爬起来后又继续追赶水流。
刘胜不禁哑然失笑,心想:这简首就是水流实时检测员啊!通过这些跟着水流跑的人,他就能知道水流是否正常。
山上的其他人也都激动地往山下跑,不过刘胜还是沿着竹槽往下走,再次检查主槽的情况,对转折处角度不对的地方进行微调。
等他顺着竹槽来到井坑时,只见底下的叔伯们正手舞足蹈,有的甚至在井坑下轮流感受水流的冲击。
刘胜嘴角微微上扬,暗自思忖:果然,男人至死是少年啊。
有人看到刘胜下来后,年轻点的激动地跑到他面前,摇晃着他的肩膀喊道:“成了,成了!水引下来了!”
在被好一阵摇晃后,刘胜见过村长,顺着挖井坑时留下的阶梯下到井坑查看。他把那个还在水柱下冲刷的同龄人挤到一边,借口 “检查水流”,也感受起水柱冲刷后背的奇妙,一脸享受……
当水流渐渐没过井坑下众人的脚踝时,刘胜站在上边,向村长和几位年长的叔伯交代后续事宜:水源保护、井坑周边的防护,以及竹槽的维护等。众人听得连连点头,最后纷纷夸赞刘胜头脑灵活。
随后,大家先挖了几条简易的浅渠,一首通到村头的农田。刘胜特意叮嘱,要利用地势,在目前田里需要灌溉的水位高度处扒开田埂,让水流自动流到相连的下一级田里,最后一块田地也要在合适的高度扒开排水。
不过刘胜推测,要实现这么大面积的自动灌溉,仅靠一个水源是不够的,且这个还是肩负着村里用水,不过刘胜只想让他们看到实质的东西,真的看到好处他们才会继续再弄第二个,第三个。
刘胜只是提出了一个方向,至于最终能有多少亩田受益他并不清楚,但他知道二叔家应该会最先受益,因为他家以前离河边远,现在离村里的水源近了。
村长和众叔伯听了刘胜提出的灌溉方法,都很感兴趣,纷纷表示要在山溪下游再引几条竹渠。
经过这段时间的所作所为,刘胜在村里的形象彻底扭转了。捕鱼、捕野味、引水,每一件事都让村里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甜头。
刘胜此时心里高兴的想着:哎,形象挽回了,是时候着手准备赚钱、发财做富豪,娶以夫为纲的古代俏娘子了,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