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刚爬上刘村的山头,工地上的红砖己经堆成了小山。工人们一边啃着馒头一边搬砖,嘴里还念叨着:“这加气砖比棉花还轻,搬一天都不累。”
刘冲正蹲在墙角翻看施工日志,忽然听见张师傅喊他:“刘哥,水泥车怎么还没到?”
他抬头一看,运输车确实没影儿,连个尘土飞扬的尾巴都没见着。
“我打个电话问问。”刘冲掏出手机拨通供应商号码,那边传来一声叹气:“刘老板,真不好意思,我们的车半路抛锚了,修车得两三天。”
刘冲眉头一皱:“那今天铺砖怎么办?”
“要不您再找一家?”对方倒是挺实在,“不过现在建材紧张,别家也不一定有货。”
挂了电话,刘冲站在原地琢磨了一会儿,转身就往办公室跑。他打开电脑,开始挨个联系本地建材商,结果发现一家报价特别低,材料清单看着也挺齐全。只是……那份检验报告上的章有点模糊,像是打印纸被水泡过又晾干的那种效果。
“妈的,不会是假的吧?”他嘀咕了一句,决定先不去理这家,继续打电话。
中午时分,太阳晒得人头晕脑胀,工人们一个个瘫在阴凉处,有人甚至首接躺在水泥袋上打起了呼噜。
张师傅走过来拍了拍刘冲肩膀:“刘哥,这样下去可不行啊,活都快停一半了。”
刘冲叹了口气:“我在想办法。”
话音刚落,周先玲拎着两个大保温桶来了,里面装满了绿豆汤和冰镇酸梅汤。她一边给工人倒水,一边笑盈盈地说:“大家辛苦啦,喝点解暑的,下午干活更有劲。”
几个工人接过杯子,眼睛都亮了:“嫂子,你这是来救我们命的啊!”
周先玲笑着摇头:“你们要是中暑了,我家那位非得急疯不可。”
她走到刘冲身边,递给他一杯酸梅汤:“咋样?”
刘冲接过杯子猛灌一口,酸甜味首冲喉咙,整个人精神一振:“供应商出了点问题,正在找替代的。”
“没事,”周先玲拍拍他的背,“咱们一路走来啥大风大浪没见过?这点小事算什么。”
刘冲看着她,心里一阵暖意:“你说得对,咱就是得稳住。”
他重新拿出手机,再次联系了几家靠谱的供应商,终于找到一家愿意临时供货的。虽然价格贵了点,但好歹能保证今天下午的施工进度。
解决了材料问题,新的麻烦又来了——天气太热,工人们干活提不起劲儿,效率明显下降。
刘冲召集所有人开了个会,坐在会议室里,空调嗡嗡响着,还是挡不住一股股热浪。
“兄弟们,我知道最近天热,大家都辛苦。”刘冲开门见山,“但我们得赶工期,房子早一天盖好,孩子们就能早一天搬进去。”
一个工人嘟囔:“不是不想干,是真的热得受不了。”
“那咱们调整一下时间。”刘冲说,“早上六点开工,中午十一点收工,下午三点再接着干,避开最热的时候。”
工人们一听,纷纷点头。
“另外,”刘冲顿了顿,“如果能在月底前完工,每人奖励五百块。”
会议室内顿时热闹起来,有人己经开始盘算着这笔奖金能买啥了。
“还有件事,”刘冲补充道,“我媳妇每天都会给大家准备清凉饮品,保证大家不中暑。”
有个年轻工人笑着说:“嫂子的手艺我们都见识过了,光这绿豆汤就够我干一天的活。”
会议结束时,一个老工人随口说了句:“听说邻村那个施工队最近闲得发慌,人都快散伙了。”
刘冲耳朵一竖,心想:要不要拉几个人过来帮忙?
等工人们散去后,刘冲把这话告诉了张师傅。
张师傅摸了摸下巴:“这个主意不错,不过得看人家愿不愿意来。”
“我去问问。”刘冲说。
当天晚上,他带着一瓶啤酒去了邻村,找到了那个施工队的老队长。
“听说你们这边活不多?”刘冲开门见山。
老队长苦笑:“可不是嘛,接不到单子,人都快饿跑了。”
“要不要来我们这儿帮忙?工资照旧,包吃包住。”
老队长眼睛一亮:“真有这事?”
“当然。”刘冲举起酒瓶,“来,干一杯,明天就安排人过去。”
回到家中,刘冲整个人都松了下来。周先玲看他一脸轻松,就知道事情办成了。
“看来今天没白忙。”她边说边给他盛饭。
“嗯,总算有点起色了。”刘冲夹了一筷子青菜送进嘴里,“就是那家便宜供应商有点可疑,材料看起来不太正规。”
“那就别用。”周先玲干脆利落地说,“咱们宁可多花点钱,也不能拿房子质量开玩笑。”
刘冲点点头:“也是。”
晚饭后,两人沿着工地外围的小路散步。夜风轻轻吹过,带着田野里庄稼的味道。
“你看这片地,长得真好。”周先玲指着路边的一片玉米田,“等新房盖好了,咱们就在院子里种点菜,养只鸡,生活肯定美得很。”
刘冲望着远处的星空,心里突然踏实了许多。
“你说得对。”他握紧她的手,“这些小问题,都不是事。”
他们并肩走着,月光洒在脚下的土地上,像一层薄薄的银纱。
身后,工地上的灯光依旧亮着,机器声此起彼伏,仿佛在为这座即将拔地而起的新房唱着催眠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