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信
第一十五章 信
“我的信?”
沈知意看着春杏手里的那封淡黄色的信纸,有些疑惑,在京城,她并没有什么好友,因为之前的大部分时光里,一直在围绕着陆沉舟转。
谁会给她寄信?
沈知意把信纸打开,上面只有一行字:陆沉舟想杀你,多多防备。
沈知意心头一跳,她预料到了陆沉舟迟早会对自己下毒手,但没想到会这么快。她抬头看向春杏,问:“你看到送信的人了吗?”
“奴婢没看到。这封信就放在院子里的石桌上,奴婢路过就看见了。”
沈知意更绝得奇怪了,这人能够无声无息就把信送到她的地盘,可见功夫很不一般。
“怎么,信上写了什么吗?”春杏见她看信之后就有些魂不守舍,忙问。
沈知意直接把信递给春杏:“看完后就烧了。”
春杏看完,惊讶张大了嘴,“这这这,陆沉舟好歹在您身边这么多年,怎么就这么歹毒?难道一点儿情分也没有?”
沈知意冷笑一声,他当然是有情分的,只是那些情分全给了沈如霜。
春杏把纸张放在烛火上烧掉,回过头来说:“那小姐要怎么办?陆沉舟武功高强,咱们可没有反击能力啊。”
沈如霜沉吟片刻,说:“还记得陈老板吗?”
春杏低眸思考半晌,“记得。”
“就找他。他一定会帮我的。”
因着心中有事,沈知意第二日起得很早,天色将将破晓,一层灰蓝色的天光蒙蒙的。
春杏为她梳洗,套好马车,送她出门。
马车穿过闹市,到了一处僻静的郊外。
宽敞的树林中,一栋古楼拔地而起,门外守着不少人,来来回回巡逻,还有一些人在用马车搬运者东西。
这是京城里最大的镖局。
她要找的陈老板陈明生就在里面。
陈明生原本是虞箬蘅的好友,因为常年走镖,不经常在京城,他也是昨日才回来的。
他常年不在,所以虞箬蘅去世的时候,他也没能见到她最后一面,这是他心里头一直的遗憾。
他对虞箬蘅情深义重,自然也对她的女儿百般上心。
沈知意有把握,陈明生会帮自己。
而这些,都是因为有虞箬蘅之前的铺路,沈知意不由在心里再一次感谢母亲。
镖局的人已经认识她了,看见她来,主动为她领路。
她被带到陈明生的书房,陈明生看样子是刚沐浴过,看见她来,才将衣服整理好,请她坐下,吩咐人端来她喜欢吃的点心,才慈祥地问:“今日怎么来的这么早,往日里你都是午后才来。”
沈知意没吃他让人拿来的点心,郑重地看着他道:“陈叔,我有件事想要请你帮忙。不知是否突兀?”
“你说这些做什么,你母亲与我关系要好,你就像我的亲侄女。有什么事,尽管说吧。”
沈知意在脑子里组织了一下语言,才慢慢将这几日发生的事全说出来,其中也包括了昨日惹怒了陆沉舟,他想要取自己性命的事。
陈明生没想到,自己只是没多一会儿不在京城,就已经发生了这么多事。
陈明生生气的一拍桌子,“竟然让你嫁给一个乞丐?还想要你嫁妆?真是岂有此理!”
说完,又看着沈知意:“你何苦什么都听他的安排?那个乞丐,你若是不想嫁那就不嫁,只要你想,我今日就能送你离开京城,往后也会给你花不完的银子,让你后半生不愁吃穿!”
这是多少人向往的日子,但沈知意不能这样就走了,她想要继续母亲生前做的事,将京城的商行恢复到往日的辉煌。
沈知意摇摇头,说:“嫁给那乞丐,我没什么怨言。我现在只想陈叔能帮我,陆沉舟想杀我这件事。”
“好吧,”陈明生不再劝,反问道:“你想要我怎么帮你?”
“给我一个能跟他武功匹敌的杀手。”
陈明生奇怪地思索了一会儿,“一个小小的护卫,功夫能有多好?”
沈知意怕他低估了陆沉舟,毕竟他是不太行,但他身边的临风不容小觑。
可现在也不能直说临风,不然陆沉舟的身份就提前暴露了。她想要的不是他这么简简单单暴露,她想要的好戏还在后头。
她便装作想了一会儿,说:“倒不是他有多好的功夫,而是你也知道,我一个姑娘,怕死。想要个厉害点儿的,嗯……大概能跟临风相比的?”
“临风?”陈明生自然明白这人是谁,不免觉得沈知意的担惊受怕多虑了,一个护卫,怎么会有世子爷身边的杀手厉害?
但为了让她放心,他还是一口答应下来。
陈明生叫人进来,没多会儿,一个五大三粗孔武有力的男子走了进来,那男子目光刚毅,面容上有一道狰狞的疤痕。
他一开口,也是低沉有力的声音:“主子,您找我。”
陈明生嗯了声,对沈知意说:“这是我一直带身边的,他叫 春生。曾经也是和临风一起在江湖中走马的,一定能敌得过临风。”
沈知意打量了春生几眼,感激地说:“多谢陈叔,日后我有机会一定会好好报答您的。”
陈明生摆摆手,示意她不用说这些客套话。
沈知意带走了春生,春生这人来无影去无踪,虽然跟着沈知意,但她根本看不见他。
更不要说别人了,谁也不知道她身边跟了个出色的护卫。
沈知意回到府里,远远就看见春杏在等。
看见她来,春杏急忙迎上前,“小姐,怎么样,都还顺利吗?”
沈知意点了点头,拍拍她的手,说:“一切顺利。你去为我套马车,我明日想出城去给母亲扫墓。正好也把我要嫁人这件事告诉她。”
“可是城外偏远,小姐……”
“没事,我嫁人,母亲总该要知道的。”
春杏只好转身去了。
国公府。
临风持剑推开陆沉舟的房门,恭敬地说:“世子,打听到了,沈知意明日会出城给她母亲上坟。”